陳吟吟
(泉州市廣播電視臺,福建 泉州 362000)
關于做好文化人物類訪談的措施研究
陳吟吟
(泉州市廣播電視臺,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化人物類訪談作為一種特定的訪談形式,在全民娛樂化的時代躋身于形式多樣的娛樂、體育類訪談中,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觀眾。做好一期文化人物類訪談,實際上對于節目主持人而言有著較高要求,從準備工作開始,到臨場的應變能力,都將決定著訪談節目的成敗。本文通過對文化人物類訪談特點,以及主持人的準備工作、采訪態度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索決定訪談節目成功的因素。
文化人物類訪談;訪談節目;主持人
文化人物類訪談是近年來電視節目的新寵。由于被采訪對象的淵博學識、深邃的思想等,他們很少迎合觀眾和主持人的思路,想要完成文化人物類訪談,實際上是對主持人能力的考驗。如今,已經有許多文化工作者將理論探索的目光投入到這個領域。本文旨在通過對訪談類節目實踐的觀察,對如何做好文化人物類訪談作出探討。
文化人物訪談類節目的嘉賓通常都是各個領域的文化學者,他們都具有淵博的學識、獨立的思想、特立獨行的風格等,并且在某一領域取得為大眾認可的成就,主持人在采訪中提問稍有不慎就會露怯于現場。嘉賓一般還是思維邏輯嚴謹的,面對任何一點采訪中的漏洞都會避而不談,或者避重就輕,想要挖掘出一些深度內容就必須攻破他們的防線。還有就是文化學者一般會比較清高,不會刻意去迎合觀眾或是節目的娛樂性。這些就是文化人物類訪談中嘉賓的整體特征。[1]
而作為訪談類節目主持人,首先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文化素養并不意味著有多高的學歷,而是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有足夠的歷練與積累,其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氣質的體現。文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要在與人交流中透露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才能使文化學者愿意與之交流。除此之外,文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要情商與智商的雙高,所謂智商高,就是他們需要在節目開始之前對自己即將采訪的,可能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的文化名人的生平及研究領域都有所了解,并且抓住重點,在采訪中才能不露怯。其次就是要有足夠的情商,能夠在現場隨機應變,調控場面,隨時挖掘采訪點。而把握采訪的“度”,既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又不會使文化學術界產生反感,是文化人物類訪談主持人的工作難點所在。
(一)背景搜集
做好一期文化訪談類節目,需要主持人提前對嘉賓有所了解,無論他們是哪個領域的、有過什么樣的成就,都需要節目主持人做到了熟于胸。背景的搜集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是人物簡介,對人物生平、性格特點、家庭關系等有簡單的了解;其二是人物成就,人物成就主要體現在該人物最受觀眾認可的成就,而不是他們寫的一些作品等,這需要主持人從熱門話題入手,但最終收于對某一熱點話題的確定中。
(二)訪談節目的準備工作
做好一期訪談,需要從標題的擬定、訪談大綱、問題的設定等方面作準備,接下來筆者將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2]
在標題的準備中,每一期訪談節目都會有一個標題,這個標題需要使人一看就有興趣繼續去了解,并且愿意觀看。在做文化人物類訪談時,標題的內容要做到視角獨特,如果以往有人已經做過類似的標題,觀眾是不會有興趣去觀看的。還要避免浮夸的標題黨,嘩眾取寵只會讓觀眾一時興起,長此以往反而會失去觀眾。因此,對于一些公眾熟知度不是很高的文化人物,主持人在確定題目時可以選擇一些提示性的、抓住眼球的關鍵詞,如“某某:XX屆的XX”之類,而對于一些知名度高的文化人物,人物本身就是招牌,則可使標題略為生動、含蓄一些。標題擬定決定著人們對訪談的第一印象,好的標題能夠得到較高的關注度。
其次是訪談大綱的列舉。訪談大綱就如同教師講課之前的教案,是主持人在采訪之前的準備內容。在主持人擬定的訪談大綱中,要有明確的訪談目的,進而圍繞這個目的設定核心問題。所謂核心問題,是指主持人計劃中以幾個問題開展訪談,每一個問題實際上都是一個小話題,而這些小話題最終指向訪談的中心。在大綱的安排中,主持人要給自己和嘉賓適當的留白,訪談有時間限制的,但這個過程不是可以精準測量的,需要有足夠的留白以應對時間不足、嘉賓打太極等情況的發生。
值得強調的是,問題的設定,要做到觀點獨特、深入其中。訪談節目最忌諱的就是人云亦云,將其他訪談節目中用過的一些問題再拿來用,而是要觀點獨到,分析問題鞭辟入里,深入人心,還要通俗易懂。[3]
在文化類人物訪談中,主持人是應該有態度的。這種態度體現在主持人不刻意恭迎的個人態度和獨特的個人風格等方面。
首先,在文化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即使在文化領域沒有很深的造詣,但也不能在采訪對象面前顯示出怯場或者卑躬屈膝的姿態。這在采訪的一些細節中能夠看出來,如“您”的使用,即時在采訪中,主持人為了顯示尊敬用了這個字,在最后采訪記錄的整理中也要轉化為“你”,主持人要在一個獨立的姿態中進行采訪,才能保證不將個人情感糅雜在訪談節目中。其次,在風格上,有些訪談風趣幽默,有些訪談文化氣息重,有些訪談內容則嚴謹樸實,但總是會有觀眾喜愛,這就是他們在長期交流中形成的個人風格,有些采訪對象的人物比較大氣、粗獷,氣場強大且控制欲強,這就需要主持人能夠用恰當的方式調解現場氣氛。
文化訪談類節目中,還要求主持人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因為就一些問題而言,有些學者考慮的可能并不是很多,能夠解答的問題也不多,只以短短的一句話解釋,這時原定的計劃必然被打破,就需要采訪者隨機應變。察言觀色、隨機應變也是一種態度。
文化訪談類節目在實際操作中有其自身的難度,對于主持人的臨場發揮能力要求高,是對情商與智商的雙重考驗。做好充分的準備,以不變應萬變,是文化訪談類主持人完成嘉賓采訪工作的關鍵。除此之外,一檔訪談類節目的成功,還要求做到雅俗共賞,關注節目受眾的文化需求。
[1] 曾菲棠.形散神不散——論電視訪談節目的現場把握[J].東南傳播,2007,12(8):152-153.
[2] 衛寧,周磊.淺論電視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采訪藝術[J].中國電視,2005,19(6):56-59.
[3] 王嘉鈺,沈萌萌.訪談類節目經典案例:曹可凡與《可凡傾聽》[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9-95.
G212.1
A
1674-8883(2016)20-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