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博
(鐵嶺廣播電視臺,遼寧 鐵嶺 112000)
基于民生視角下的縣市報時政報道改革
肖 博
(鐵嶺廣播電視臺,遼寧 鐵嶺 112000)
時政新聞是黨報的“耳目喉舌”,縣市報時政報道的主要內容是對地市黨報的核心新聞資源進行報道的過程,能夠展現出黨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對提升黨報的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受地區經濟發展影響,我國的縣市報時政新聞在報道中存在較多的問題,無法引發讀者的關注和興趣,黨報的形象和權威性無法得到保證,需要基于民生視角下對縣市報進行改革。
民生視角;縣市報;時政報道;改革
縣市報時政報道存在新聞報道改革難和創新難問題,這就需要解決縣市報時政報道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縣市報時政報道普遍存在官僚化、形式化和寫作程序化現象,導致領導的講話成為個人的“名利場”,黨報的影響力和權威性受到較大的挑戰,整體的新聞版面存在枯燥性,無法引發讀者的關注。要想提高民眾的關注度,就需要加大對民眾的關注度,在民生視角下,對縣市報時政報道進行改革,為縣市報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有助于提高媒體競爭力
要想促進時政報取得良好的發展,增強時政報道的競爭力,就需要基于民生角度,對群眾關心的時政新聞進行報道,提高群眾的關注度,使群眾積極主動地投入時政報道的話題討論中來。在民生視角下關注縣市報時政新聞,促進了縣市報時政新聞的改革,需要重點關注縣市報時政新聞的辦報理念和辦報內容,使報道的內容更具親民性和貼近性,提高報道的效率,強化時政報道職能,為群眾發表輿論提供渠道。[1]
(二)強化了群眾的參與、監督意識
民生視角下對縣市報時政新聞進行改革,對強化群眾的參與和監督意識具有重要作用。為了強化群眾的輿論監督意識,縣市報開設了微博、QQ等群眾參與平臺,群眾可以針對時政新聞報道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以便吸引更多的讀者積極地參與到時政新聞活動中來。通過群眾的參與,促進了問題的及時解決,使時政新聞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三)提高時政報道傳播效果
當前的時政新聞的語言報道形式存在干癟和缺乏生活氣息的情況,無法引發群眾的關注,導致時政會議上的內容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播。為了提高時政報道的傳播效果,需要對縣市報時政新聞進行改革,確保報道內容的民生化,增強群眾的參與意識,強化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一)為群眾參與提供渠道
當前,新聞行業競爭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繼續發展,就需要對縣市報時政新聞進行改革,各項改革工作需要在民生視角下開展,新聞報道的內容需要與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以此來提高群眾的關注度。例如,土地拆遷是近年來群眾關注的重點問題,百姓對土地拆遷的用途極為關心,百姓的態度直接影響拆遷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為此,縣市報時政報道應該加大對土地拆遷問題的關注和解決,以專欄的形式對該問題進行跟蹤報道,并且開通溝通交流專線,群眾可以通過撥打電話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為群眾參與縣市報時政報道提供了渠道。[2]
(二)深入挖掘群眾關注的問題
要想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需要找準群眾關心的時政新聞內容,對群眾關心的時政新聞進行跟蹤報道,深入挖掘新聞內容。在報道時政會議新聞時,需要加大對群眾關心問題的報道力度,合理篩選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充分挖掘有價值的時政新聞信息。看病難和看病貴是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政府工作中的難點問題。縣市報在進行新聞事件報道時應該將這一內容作為重點關注內容,從觀眾的角度出發對事件進行報道。觀眾對醫改怎么改,醫改后的實惠,門診的花費,看病優惠等問題。記者主要針對大眾關注的問題,請醫療衛生部門進行一一核對和解答,將群眾關注的問題在縣市報上進行報道并解答,消除百姓心中的疑惑。深入挖掘群眾關注的問題,對記者專業素質要求較高,促進了時政新聞報道方式的創新。
(三)找準群眾喜歡的話語方式
縣市報時政新聞要想取得良好的報道效果,需要找準群眾喜歡的話語方式,從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著手進行報道。報道的話語方式直接影響時政新聞的報道效果,需要運用群眾喜歡的語言,以此來拉近與群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感染群眾,使群眾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時政話題的討論中來。改變了傳統報道生硬的話語方式,運用群眾喜歡的話語方式,使群眾感受到縣市報時政新聞報道的親切感,從而給予縣市報時政新聞更多的關注,創新時政報發展方式,促進時政報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3]例如,加強對水污染的整治是群眾高度關心的問題,需要將整治水環境作為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為了促進該項新聞內容報道取得良好的報道效果,在報道話語的選擇上不應該運用書面語言進行報道,因為書面語言理論性較強,群眾無法對報道內容進行很好的理解。而需要選擇群眾喜歡的話語方式,用平民化的語言進行報道,使群眾能夠輕松地了解水污染整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高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良好的發展,加強對縣市報進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將為群眾參與提供渠道、深入挖掘群眾關注的問題和找準群眾喜歡的話語方式作為縣市報時政新聞改革的重點內容,確保改革后的新聞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提高群眾對縣市報時政新聞的關注度,確保其健康持續發展。
[1] 羅金炫.中國內地黨報時政新聞報道的現狀和改進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4.
[2] 林迅.《華商報》時政報道的話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3] 歐陽朔.地市黨報時政新聞報道改革路徑初探——以《郴州日報》為例[J].湘南學院學報,2012(04):73-75.
G212
A
1674-8883(2016)20-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