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璇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自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的發展
張美璇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如今,自媒體得以迅猛發展。在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鑒于此,本文對傳統發展模式下廣播電視報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新形勢下廣播電視報的發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實現創新發展進行了探討。
自媒體;廣播電視;發展對策
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眾多的新興行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學習和工作的方式。與此同時,受到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媒介也不斷推陳出新,各類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并帶來了強大的影響力和革新力。在自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報的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本文即從這一大背景下,來對自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報的發展進行探討,以期為廣播電視行業提供一定的發展思路和建議。
就全國范圍內的各廣播電視報而言,其出版、傳播與創收長期以來已經擁有了一套相對固定的運營模式。這一模式在過去鑄就了廣播電視報的輝煌,但在當下的自媒體時代卻暴露出許多的缺陷與不足。
(一)“帶電作業”限制了廣播電視報的發展空間
在廣播電視報行業內,一直有一種“帶電作業”的說法,指的是廣播電視報所傳播的內容與廣播、電視所播出的內容是一致的。自廣播電視報在我國誕生以來,這一做法始終被廣大業內同仁所遵循。例如,城市廣播電視報長期以來的閱評報告就是這樣定義的:廣播電視報的作用是向家庭提供各類視聽資訊,其主要任務是宣傳和預告廣播電視節目,并承擔起導聽與導視職能,其讀者群是廣播電視節目的聽眾與觀眾。官方文件在對廣播電視報進行定性時則是這樣表達的:各級廣電報的主要任務在于為廣播、電視提供補充,通過廣播電視節目表的編制來為聽眾和觀眾提供導聽、導視,以便于其對廣播電視節目進行收聽和收看,除與廣播、電視相關的評論、新聞等內容之外,不要刊登其他內容。自20世紀末至今,這些規定在近20年間見證了我國傳媒行業的許多深刻而廣泛的變化,自身卻始終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實際上,這類規定是過去傳媒行業分工明確化的產物,但不得不說這是以各媒體間的不對等分工為基礎的。其中,廣播電視報處于十分弱勢的地位:在相關規定中,廣播電視報被禁止刊登與廣播、電視節目無關的評論和新聞等內容,但同時卻并未禁止都市報、晚報等其他媒體刊登此類內容。也就是說,許多晚報可以從廣播電視報上將節目預告等內容摘錄下來,分兩天進行刊登。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他們每天都會面對手機、互聯網、廣播、電視以及報紙等各類信息載體,也能收獲海量的關于近期流行話題、娛樂信息以及熱播劇集的信息。在這一背景下,一些其他媒體擁有的內容廣播電視報不能刊登,而廣播電視報有的內容其他媒體不僅有,甚至可能更豐富。可以說,廣播電視報的“帶電作業”相當于是“戴著腳鐐起舞”,很難與其他媒體進行平等競爭。
(二)一周一刊,缺少新聞看點
在我國,廣播電視報全都是一周一刊,有時會被人稱為“周報”,這實際上也是在相關部門的明確要求下不得已而為之的。那么,一周一刊的運行模式在當下的自媒體時代是否能夠滿足讀者的實際需要呢?經過調查研究之后,筆者認為,以一周作為出版周期是無法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報社的長遠發展需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廣播、電視節目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信息的變化與更新,其節目的安排周期也越來越短,廣播電視報的出版周期顯然已經無法適應如今廣播、電視發展的節奏,常常出現其登載的節目預告與實際節目不相符的情況;第二,與每天一刊的都市報或晚報相比,廣播電視報除節目預告外難以為讀者提供實時的資訊,其刊登的許多內容在讀者讀到的時候已經“過時”了,這也必然造成大批讀者流失;第三,以一周為出版周期,必然會使報社的投遞、發行成本大大提升,在如今大多數廣播電視報都自辦發行的背景下,報社的開支將很難得到有效控制;第四,一周一刊的報紙很難接到股市信息等對時效性有較高要求的廣告與資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廣播電視報的增收。
(三)經營模式較為單一,難以增加收入來源
經營模式單一也是廣播電視報行業比較突出的現象。如今,大多報社都選擇借助廣告收入與發行收入來維持自身的運營,但由于現階段勞動力價格上升、新聞紙漲價,報紙的發行往往是入不敷出。一部分廣播電視報因傳媒行業競爭的日趨白熱化已連續幾年收不抵支,虧損漸漸成了各級廣播電視報面對的共同難題。作為廣播電視報的支柱,廣告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但單一的廣告經營模式對于報社的長期發展卻是極為不利的,原因有四:第一,各媒體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仍將繼續圍繞廣告進行激烈的競爭;第二,各媒體通過廣告所獲得的利潤正呈現出平均化的趨勢,暴利廣告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去不復返了;第三,廣播電視報受到現實情況的較大制約,很難在廣告領域有所作為,而一旦出現較大的虧損,報社將面臨相當大的風險;第四,從總體上來說,廣播電視報的經營渠道相對單一,難以實現增收,應對風險能力自然也較差。
廣播電視報在傳統經營模式下受到了相當大的制約,但因制度上與認識上的束縛很難在短時間內解除,許多業內人士依然在使用過去陳舊的思維方式和經營模式來運作廣播電視報。盡管一些報社在經營和采編上也嘗試推行了一定的變革,但都未能對整個發展模式進行系統、全面和深入的創新與變革,因此廣播電視報整體依然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在筆者看來,廣播電視報如今已經到了非創新不可的地步,否則必將錯失改革良機與發展機遇。
(一)廣播電視報的發展離不開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立足于市場的廣播電視報要想在時代變革和行業變革的大潮中立足,就必須創新發展模式。廣播電視報社必須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式,進而推動報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最終為廣播電視報行業內的穩定、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基礎。作為文化傳播的基礎行業,報紙出版業在推動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承擔起關鍵性的責任,這對于我國整體文化的繁榮發展意義重大。
要想創新廣播電視報的發展模式,就必須先對報業管理機制進行徹底的改革。就現階段來說,報社很難以市場主體的身份來行使職能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例如,在選擇采編內容、確定出版周期等方面,報社依然無法完全從廣大讀者的需求出發,也很難在報紙發行、銷售的過程中嚴格依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基于這一點,筆者認為,報業在改革管理機制的過程中,應盡快建立起現代化的報刊企業管理模式,在做好輿論導向工作的前提下,從形式、內容以及發行方式、發行周期著手進行“松綁”嘗試,從而使各個報社能夠平等地在市場與制度面前進行競爭。與此同時,應完善報刊的退出機制,通過多種手段使輿論導向工作存在問題、經濟效益較差的報刊退出市場。可以說,廣播電視報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模式的創新,這就需要報刊企業盡快建立起完備的管理制度來為其提供保障。
(二)廣播電視報的創新離不開廣大從業者觀念的更新與轉變
在當代的中國報業競爭中,都市報、晚報占優勢是較為普遍的現象,這在有力證明了許多讀者的閱讀趨向在于時政新聞、社會熱點的同時,也說明成功的報業必須做到對各方面內容的兼容并蓄。既然如此,廣播電視報為什么不能盡量照顧到廣大讀者的各類需求呢?
就形式與內容來說,廣播電視報既有生活服務類的功能,也有時政熱點類的屬性,因此不能將它一下子歸到生活服務類報紙中。有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認為廣播電視報可以將力量主要集中在時尚、娛樂以及影視版塊,實踐證明這種嘗試必將事倍功半。因為如今許多都市報和晚報也在做這些主題,讀者只需要買一份報紙就能獲取全面的信息,又有誰會再去購買廣播電視報呢?因此,在如今讀者資源爭奪十分激烈的大環境下,若只用生活信息和娛樂信息與其他報紙競爭,顯然是不現實的。若要僅僅將廣播電視報局限在生活服務類報紙之中,難免會導致被邊緣化的后果。所以,廣大業內人士必須轉變觀念、調整認識,努力推動廣播電視報向著符合市場經濟實際需求的方向發展。
(一)明確市場定位,兼顧影視、新聞與生活
如前所述,“帶電作業”難以較好地適應當前形勢下廣播電視報的發展需求,也限制了報業的發展與生存空間。廣播電視報絕不能將“帶電”模式作為唯一傳播途徑,否則很容易導致廣播電視報在當前的自媒體時代陷入被動。而要想改變這一境況,就必須對其市場定位進行及時、準確的調整。
簡單說來,讀者想看什么、客戶需要什么,報社就應該在報紙中登載什么。現階段,我國許多廣播電視報都在嘗試進行管理體制的調整,希望能夠以此作為契機來提升報社的市場地位。為了實現競爭力的大幅提升,筆者認為應將過去傳統的廣播電視報向涵蓋了影視娛樂、新聞報道以及時尚生活各方面內容的新都市報的方向轉變:第一,在刊登國內外社會民生新聞的同時,也要提升其趣味性與可看性,擴充新聞容量;第二,以本地區為主,兼顧全國,深入挖掘相關報道;第三,關注社會熱點,著重批判本地區的不文明現象;第四,合理利用廣播電視資源,將影視娛樂新聞做出特點;第五,圍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切實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生活指南。
(二)根據市場實際需要進行出版周期的調整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周一刊的形式很難滿足報社與讀者的客觀需要,這極大地制約了內容的時效性。無論是哪種媒體,都必須有較好的新聞敏感度。因此,廣播電視報也應盡可能做到一周兩刊甚至三刊,待條件成熟再嘗試改為日報。可以說,若廣播電視報成功轉型成為日報,那么許多晚報在時效性方面就很難再具優勢。
(三)拓寬創收渠道,樹立多元化經營理念與品牌意識
報社在日常運營過程中應努力從版外謀求經濟效益,這從短期來看是盡可能避免報社受到廣告下滑的拖累,而從長期來看也是為報社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與保障。近年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許多現代化企業普遍采用了多元化的經營理念,其優勢在于能夠對資源進行綜合性的開發和利用,進而實現強勢發展、優勢互補,極利于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報社應盡可能樹立多元化的經營理念與思路,設法拓寬創收途徑,并積極參與到工廠、房地產、新媒體、金融等產業的投資之中,進而從總體上提升自身的收益。
除此之外,廣播電視報還應在發展過程中高度重視樹立品牌觀念,著力發展一些開辦時間更長、品牌意義更大的欄目,使它們能夠發揚光大。同時,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在保障質量與內容的前提下提升其影響力,最終贏得讀者的認同,形成優秀的品牌。
(四)構建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的多媒體平臺
近年來,我國許多報社都在嘗試與新興媒體進行融合與互動,并以此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品牌價值。廣播電視報應積極順應這一發展趨勢,努力拓寬本行業的外延與內涵,從而構建起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的多媒體聚合與傳播平臺。同時,對數字化的產品和內容進行深度開發,開拓新的增值業務,最終將新媒體帶來的壓力和挑戰轉化為推動自身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和機遇。需要強調的是,必須避免將這一平臺理解成另一份數字化的報紙,而要將其視為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促進廣播電視報的發展。
[1] 沈文彬.城市廣播電視報“互聯網+”模式淺探[J].視聽縱橫,2016(01):82-83.
[2] 丁鳳云.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05):15.
[3] 劉劍.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報的生存之道[J].新媒體研究,2016(14):79-80+83.
[4] 孟凡娜.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策略研究[J].科技傳播,2015(06):176+175.
[5] 藺建秀.未富先老時代,廣播電視報的生存與發展[J].科學之友,2011(09):158-159.
G216.3
A
1674-8883(2016)20-0260-02
張美璇(1994—),女,遼寧朝陽人,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