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劼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0)
新形勢下涉軍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展探析
劉 劼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0)
涉軍微信公眾號作為軍事新聞宣傳工作的一支生力軍,在新媒體領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試對涉軍微信公眾號的發展狀況進行概括,深入探討其運作模式,以期為增強我軍網絡新聞宣傳工作提供參考,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的思想輿論支持。
公眾號平臺;軍事宣傳;傳播研究
(一)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移動互聯成為主流
近年來,中國網絡信息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互聯網+”等新概念的提出,中國的網絡發展正處于有史以來最為活躍的時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951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1]足見手機在現代信息傳播領域的重要地位。與手機密不可分、主打移動互聯的微信公眾號自然成為涉軍新聞宣傳的重要陣地。
(二)手機網絡放寬限制,內外宣傳界限模糊
2015年7月,經中央軍委批準,原四總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基層工作指導和管理秩序若干規定》。[2]《規定》綜合考慮部隊特點、保密安全和官兵需求等因素,適度放寬了手機網絡使用的限制。[3]對部隊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涉軍新媒體為思想教育提供了一條鮮活生動的途徑;對部隊新聞宣傳工作來說,智能手機的放開使用,為涉軍新媒體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受眾面,同時意味著涉軍新媒體在內宣和外宣界限模糊的條件下掌握著更多機會。
(三)傳播門檻降低,公眾參與熱情空前提高
從大眾傳播到微傳播的潮流對于一般公眾而言最為直觀的變化,就是社會傳播成本大大降低。以往處于傳播成本“金字塔”頂端的大型主流媒體,逐漸失去了掌控大部分新聞信息的發布和傳播的能力;而公眾則可以以一個智能手機的成本,完成新聞的采集、加工和傳播。涉軍新媒體的運行主體、內容定位也明顯出現多元化的傾向,轉業軍人、軍人親屬和軍迷等群體的加入,使得涉軍新媒體的發展出現生機蓬勃的景象。
(一)微信成為大眾接觸軍事信息的重要渠道
從整體來看,近年來微信上的涉軍公眾號無論在總量上還是訂閱人數上都有較大突破,受眾人群不斷拓展,已成為軍事信息報道重要的媒介平臺。對于部隊戰士,軍人身份使其對軍事信息有天然的關注度。以往官兵接觸軍事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組織學習、閱讀《解放軍報》、收看《新聞聯播》等集體方式;相比之下,立足于手機和網絡的微信公眾號更具有選擇性、自主性。而隨著軍隊信息化建設的加速、網絡的發展和普及、媒體的融合發展,包括微信公眾號在內的新媒體在時效性、多元性、接近性等方面的優勢越發明顯。
(二)涉軍微信公眾號有望實現涉軍傳播“求穩”與“求變”的平衡
在深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融合的過程中,“求穩”與“求變”始終是我們做好新形勢下軍隊新聞輿論工作的兩個基本要求。《解放軍報》、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等傳統媒體,牢固樹立黨性原則,始終代表黨和人民發聲,引導主流意識形態,在“求穩”方面經驗豐富、成績突出,而“求變”的步伐則相對要緩慢許多。傳統官方媒體的涉軍報道通常以“工作”為核心,在內容選擇、表達方式上缺乏吸引力;話語體系的隔閡更容易引起片面解讀,造成信息的誤解和曲解。
相比之下,涉軍微信公眾號立足于網絡平臺,開放、互動的媒體特性為其“求變”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毫無疑問,涉軍微信公眾號的發展壯大,將會很大程度上改變“長短腿走路”的發展現狀,成為涉軍新聞輿論工作實現“求穩”與“求變”之間平衡的一大突破口。
(三)涉軍微信公眾號在信息反饋方面表現突出
作為一種新興的軍媒平臺,軍事公眾號并非憑空出現,它的產生有對傳統軍媒特點的傳承,它的流行與發展始終伴隨著技術平臺的不斷創新和廣大受眾對實時獲取信息的客觀需要。軍事微信公眾號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一樣,擔負著信息傳遞、輿論引導、意見反饋這幾項基本媒介功能。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涉軍微信公眾號在信息反饋方面表現尤其突出。發表在軍事公眾號上的文章作者很多是一線基層官兵、軍事愛好者。傳播主體的下移打破了以往“我說你聽”的傳播模式,媒介平臺門檻的降低讓更多來自基層的聲音得到關注。軍事公眾號的功能由過去的“上傳下達”逐漸向反饋交流、上下聯動的方向轉變,其溝通“橋梁”的作用愈加明顯。網絡技術的發展下雙向互動趨勢的增強,以及微信平臺傳播成本低、受眾廣泛的特點,對這種現象的出現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半官方經營主體在涉軍傳播中發揮獨特作用
涉軍微信公眾號的傳播主體不同,使其擁有各自的傳播目的、傳播功能和受眾群體,由此形成了運作經營模式的差別和內容形式的分流。只有從本質上把握它們的特點,深入挖掘其中的對立統一關系,才能更為全面客觀地分析研究涉軍公眾號的發展規律和趨勢。
黨政軍官方新聞宣傳機構是涉軍公眾號中的一大經營主體,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傳播活動是在有嚴格組織和領導的情況下展開的,始終代表官方的聲音,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具有較大的傳統影響力。以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唯一法人微信“軍報記者”為例,自2014年1月1日投入運營起,只經過兩年多發展便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軍事類微信公眾號。目前,其訂閱人數已逾50萬人。在第9期“全國軍事微信風云榜”中以最高的閱讀總數、點贊總數、頭條閱讀總數高居榜首。
在傳播特點上,“軍報記者”秉承了《解放軍報》嚴肅正規的風格,內容翔實客觀,文字嚴謹規范。內容上,絕大多數都是有關部隊建設發展、改革政策等“硬新聞”,以客觀事實性表現為主,而少有言論、評論等主觀傾向性內容。
與官方經營主體相對,還有一部分涉軍公眾號以退役軍人或普通的軍事愛好者等為經營主體,其最突出的特點概括起來便是“草根”“開放”和“生動”。以“一號哨位”為例,其內容有趣活潑、語言平實生動、觀察視角向下,更加貼近基層官兵的訓練和生活。其讀者群除了現役軍人外,兼顧軍嫂、軍屬和軍迷等一些潛在讀者。但由于其“草根”出身,這類公眾號原創能力較差,把關不嚴,導致質量良莠不齊、格調普遍不高;內容真實性難以保證,主觀色彩過濃,觀點時有欠妥,容易被造謠生事者利用,對廣大受眾產生消極影響。
2015年12月30日,著名軍事理論家、評論家張召忠在微信上開設“局座召忠”公眾號,僅十余天粉絲便逼近15萬,引起網絡輿論的廣泛關注,[4]這是涉軍公眾人物以個人名義開設微信公眾號獲得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
事實上,除軍事評論員外,張召忠還是國防大學教授、解放軍海軍少將(現已退休)、中國軍事裝備學學科帶頭人……如此種種頭銜資歷集合起來便形成了一種“威信效應”,即“人們基于對軍事傳播者聲望、名譽、知識才能的尊重敬畏而帶來的認同感和信賴感”。[5]具有官方背景的經營主體以非官方途徑進行信息傳播,這種介于“官方”和“民間”之間的傳播形式,與官方主辦的公眾號相比更加活潑、親民,又比民間人士主辦的公眾號更權威、專業,可信度和原創性更高??梢灶A見的是,靈活可控的彈性和受眾群體的潛力將使其在未來的涉軍新聞傳播中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
[1]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 http://www.cnn ic.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2016-01-22.
[2] 解祖.四總部頒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基層工作指導和管理秩序若干規定》[N].解放軍報,2015-07-03(1).
[3] 解祖,滕曉東.努力為基層抓工作搞建設創造有利條件[N].解放軍報,2015-07-03(2)
[4] 曾袁媛,張城龍,危瑤.打開手機微信傳遞強軍聲音[N].中國國防報,2016-01-13(4).
[5] 盛沛林,程剛.軍事傳播學導論[M].解放軍出版社,2005:160.
G206.2
A
1674-8883(2016)20-0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