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芝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124)
大學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建設初探
劉佩芝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湖南 長沙 410124)
高校藏書較多,是一個地方主要的圖書資源。本文以圖書館為出發點,分析數字化圖書館的發展對我國圖書館建設的主要影響,同時指出現階段我國大學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建設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大學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資源
在信息網絡技術不斷發展與改革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呈現出信息化的特點,對社會各領域的發展以及改革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圖書館作為情報信息的收集站,也在不斷更新與改革的信息社會的持續影響下迎來了全新的挑戰與發展機遇。[1]在信息頻繁更新的大背景下,圖書館的管理模式、圖書館網絡平臺建設以及讀者服務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極大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在網絡現實技術的指導與深刻影響下,開始朝著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方向,并進行相應的改革。
數字化即網絡技術,所謂數字化,實際上就是利用一系列的信息網絡技術以及傳感輔助技術,為人們創設出一種極具真實感和現實感的社會情境,并容易讓人們誤以為自己正身處現實社會環境中。網絡現實技術具有極強的模擬性,非常逼真,能使人們在網絡環境中體驗現實社會中同樣的情感。由此可見,網絡現實技術的存在以及應用給人們的生活方式添加了許多有趣和新穎的因素。
網絡技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點:第一,沉浸感,即用戶在模擬的社會環境下所感覺到的顯示程度以及逼真程度。第二,基本特征則為人機交互程度,主要是指用戶置身于營造出的模擬社會情境中,也能對模擬出的一切事物進行可行性的操作,并得到相應的反饋。第三,基本特征則為想象力與構造力,表示網絡現實技術具有強大的想象力與構造力,除了可以模擬出現實的社會情境,對于世界上未知或者不存在的場景,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構造出來。第四,基本特征則為多種感知性,是指用戶置身于模擬的社會環境中,與在現實社會中具有同樣的感知能力,如視覺、聽覺以及味覺。[2]
傳統的圖書館一般包括紙質的書籍、報刊等。而數字化圖書館不僅包括各類書籍和雜志,還包括大量具有信息特征的圖書信息,如相關圖書視頻、動畫等。除此之外,那些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以及人文價值的書籍也可以通過網絡技術保存下來,并在計算機上呈現出來,方便人們查閱,同時不會像過去的圖書管理一樣對書籍造成破損。原來的圖書館管理方式較落后,受空間的限制。而數字化圖書館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將大量的圖書信息呈現在網絡上,人們只需要通過檢索就可以很快查找到需要的書籍,十分便利。
(一)數字圖書館與網絡現實技術的有效結合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更新,在圖書館領域應用網絡現實技術能夠為讀者帶來3D體驗效果。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注重身心發展。圖書館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對讀者的借閱會造成一定的阻礙。而網絡現實技術則可以為讀者建立一種極其逼真的圖書館內部空間結構,增強讀者的沉浸感以方便讀者查找。[3]針對過去的圖書檢索方式,網絡現實技術也對圖書館的檢索方式進行了改變,營造出一種高度逼真的圖書閱讀環境,讀者只需要通過肢體在空間操作,便可以閱讀相關書籍和下載相關資料,簡化了過去的檢索方式。與此同時,能有效保證歷史價值較高的書籍不被破壞。
(二)使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共同存在與發展
網絡現實技術的深入發展與廣泛應用,給傳統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機遇。雖然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朝著網絡化、數字化的圖書館構建方向發展,但傳統圖書館的優勢依然不容小覷。在數字化圖書館深入發展與更新的實踐道路上,所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圖書的版權問題、圖書館網絡平臺的安全程度以及讀者的閱讀習慣等。由此可見,數字圖書館想要完全取代傳統圖書館,在目前看來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三)建立數字圖書館信息集成服務模式
實際上,網格是最早以集成的異構計算平臺的有效身份出現的,其最終能夠有效地跨入分布式的海量信息處理領域,而信息網格在此過程中就能夠通過統一的信息交換平臺與大量中間件,于用戶的中心提供信息的隨手服務。信息網格的分析問題中心有描述信息、發布信息、查找信息以及存儲信息的功能,同時又把異構平臺、不同表達方式以及不同格式實施信息的交替轉換,如此就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無縫連接。
(四)建立網絡智能知識服務模式
新興的網格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廣闊與深入的知識發展空間,使其對知識信息的需要由傳統的文本單位向知識單位轉變,另外也要求人類使用全新的知識組織方式來建設知識管理的傳統大平臺,網格技術會對知識的服務帶來傳統革命的影響,同時對知識管理學作一系列延伸。另外,構建網格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實現人類知識的充分利用,其不但對網格管理軟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對知識服務理論有了全新的挑戰。
在數字化資源的引導下,我國大學圖書館改革逐漸朝著網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深入推進。由此可見,分析并探討網絡現實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發展趨勢對于我國網絡圖書館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同時對于網絡化、數字化圖書館的構建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和現實意義。
[1] 周強.試論數字化轉型期圖書館的社會責任[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14(6):21-23+53.
[2] 郝世博,朱學芳.基于信任管理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數字化協作可信監督模型構建[J].情報資料工作,2014,17(3):43-48.
[3] 吳昊.圖書館微信公眾服務平臺探索與創新——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5,20(1):100-104.
G258.6
A
1674-8883(2016)20-0280-01
劉佩芝(1972—),女,湖南長沙人,本科,研究方向:文獻資源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