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增麗
(作者單位:汕頭大學新聞學院)
傳媒院校的網絡電臺主播培養探索與嘗試
——以汕頭大學教改實驗項目為例
張增麗
(作者單位:汕頭大學新聞學院)
盡管新舊媒體各方還在對廣播電視開機率的多少爭論不休,但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擺在那里,當95后、00后已成長為青年的時候,他們獲取資訊和新聞故事的方式已經徹底不同于上代人,智能手機已經取代智能電視成為其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需品。作為新聞傳媒院校廣播電視專業的學生,專業化是其突出優勢。怎樣發揮優勢資源,與時代同步并研究總結新媒體業界層出不窮的變化,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迅速適應瞬息萬變的新媒體時代是當前教學研究的重點。本文以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網絡電臺主播培養計劃”(通常網絡主播指虛擬動畫網絡主播和真人網絡主播兩種,本文的項目為真人網絡電臺主播)來探討傳媒院校的網絡主播培養實踐。
新媒體;網絡電臺主播;專業化;教學改革
當相關各方還在爭論廣播電視開機率到底下降多少還是又回升多少的時候,作為教學單位的廣播電視專門人才培養機構,最該做的不是參與爭論,而是開始行動。學校培養的廣播電視專業學生走出校門后能否踏浪前行,順應時代而不被浪潮給打翻才是應迫切解決的問題。
首先,網絡電臺、手機電視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性和互動性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廣播電視。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132萬人。在網民年齡結構中,中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4.7%: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20.1%、24.2%。”媒體服務的對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迅速整合了傳統媒體的所有優勢,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新生代一睜開眼就是網絡時代,網絡主播和網絡主持人應運而生,網絡主播成了繼“網紅”之后最熱門的詞匯和最吸引年輕人的“工種”。各大門戶網站和傳統紙媒紛紛加緊建設和投資視頻平臺,網絡主播也開始身價不凡,如今已然成為一種新興職業。因此,高校培養的學生必須迅速適應這種媒體生態的變化。
網絡主播是互聯網中的一檔節目或活動,從策劃、編輯、錄制、制作和觀眾互動等一系列工作大多由主播負責參與,并由主播本人擔當主持工作。網絡主播是一個綜合能力很強的職業,一個優秀的網絡主播一個人常常要面對線上數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觀眾,并實時與線上觀眾交流互動。
目前,最紅火的網絡電臺代表有喜馬拉雅FM、荔枝FM和蜻蜓FM。
“喜馬拉雅FM和荔枝FM是手機輕電臺應用,用戶可以在手機上開設自己的電臺和錄制節目。他們的理想是在手機上重新發明電臺,讓人人都能做主播。”內容上蜻蜓走的是直播方向,主打的內容專注在直播,為了體現其直播的概念,甚至一打開網站,聲音便隨之而來,很像一個收音機。
日前,喜馬拉雅FM官方宣布,截至2016年9月14日,其激活用戶數已超過3億,每日新增用戶達到40萬。這種用戶量和增長速度是傳統的廣播電臺根本無法比擬和超越的。
網絡電臺的主播,主持人來源更廣泛,有傳統媒體的職業主播,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還有明星,他們和業余愛好的平民草根共處于一個平臺,風格多樣,門檻不高,較容易鼓勵學生建立信心。
汕頭大學新聞學院設有播音主持專業,學生作網絡電臺主播有自身的優點。首先,通過選課程面試選拔學生,小班教學(一個班20人)。這些學生全來自新聞學院的新聞、廣電或廣告專業,他們學習積極性高,聲音條件較好,自身熱愛播音和語言表達,文字功底扎實,受過系統專業的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和制作訓練,能熟練應用視頻音頻剪輯軟件。加上播音主持的學習和訓練,“單兵作戰”的專業綜合能力較強。在“網絡電臺主播培養計劃”項目實踐中,除剛開始8周的基礎訓練是播講別人的稿件練習,后來的8周都是同學們自己策劃、采訪和錄制原創節目,節目選題大都來自學生們自己對身邊社會生活的觀察和感受。
該項教學改革是把廣播電視的專業優勢與網絡電臺的傳播優勢進行整合,讓每個學生在選修“播音與影視配音”
課程之初就用智能手機在這兩個網絡電臺上著手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電臺,把平時所學的理論課堂知識和實踐內容在這些網絡電臺上展現出來。老師和學生互相關注后,很方便地在平臺上給學生的作業進行反饋和點評。一個學期十八周下來,誰辦的電臺受歡迎,誰的粉絲增長快一目了然。
這期間,邀請香港鳳凰衛視著名播音員張妙陽老師為同學們開講座,開展播音配音工作坊活動,逐個指導同學們的語音發聲和作品創作;邀請汕頭廣播電臺新聞節目部主任鄭小瑛,知名播音員許毅忠等來到課堂為同學們指導和把關,讓同學們明確行業的標桿,在創作中既能展現才學,又能把握尺度,敬畏話筒。
事實證明,這么做有幾個好處:一是建立起自己的網絡電臺,平時的作業有了聽眾,真正是在辦節目,而不是單純地完成一份作業;二是在競爭中學習網絡電臺上其他主播的優點,并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三是有了粉絲好評點贊后,對學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他們會根據受眾反饋認真用心調整自己的節目,樹立起“總編”意;四是與聽眾的互動讓學生們有了為誰辦節目的服務指向意識;五是新聞學院學生的原創采訪寫作能力和新聞故事發現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例如:學生黃澤敏的網絡電臺原創作品《喜歡汕大的千百種理由》體現了汕大學子對母校的熱愛;蔡達思同學的原創節目《為什么你沒有得到國家獎學金》把自己參與競爭國家級獎學金失利的故事分享給大學生朋友,鼓勵青年們勇于競爭,坦然面對失敗;陳婧同學的原創節目《成年后還能學習一樣樂器和第二外國語嗎?》給大家分享她對于學習的感悟和思考;學生黃梓軒(網絡電臺名:FM1894496 子萱)參與荔枝FM征集節目《我們不曾相遇,也能聽見彼此》獲最暖心的節目Top 3。學生曹思亮創辦自己的網絡電臺后,很快就贏得眾多粉絲關注,網絡電臺守候的粉絲,成了他繼續前行的動力。
播音配音班自開辦以來,已有數名學生走上專業主播之路,其中李秋蘭同學成了荔枝FM(網絡主播名:酸酸甜甜的李子)的簽約主播和主播經紀人;剛畢業的馬曉婷同學(網絡主播名:夏憶)大三就在學校開始創作自己的旅行日記節目。她把自己寒暑假期間去印度貧困地區支教;在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參與“養寧”計劃,去做臨終關懷志愿者;去云南麗江、香格里拉當背包沙發客住書店;去杭州體驗義工旅行等一系列親身經歷分享給網友和聽眾,形成自己獨特的原創內容和清新、樸實、向上的電臺風格,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粉絲,一些來自新加坡的華人和外省粉絲被她的勇氣,精神和節目感動,專門跑到學校來看望她,知道她買不起好的話筒,慷慨提出贊助她。一拿到畢業證,她就成了荔枝FM2016年簽約主播和重點培養的“十大青年金牌主播”之一。她們的成功都來自難得的原創優勢和扎扎實實的專業綜合素質。
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相關規定,要求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依法開展直播服務。網絡主播開始由中國主播行業協會對其資格進行認證,從2016年4月18日起,各平臺新申請主播將按要求進行四個等級劃分認證。四個等級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和大師級,官方認證合格后頒發相應的主播資格等級證書。這說明龐大繁茂“野生" 的網絡主播已經被納入規范化管理。學生在學校得到全面專業的培養訓練,這為他們走出校門,開拓自己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網絡電臺主播培養計劃”教改實驗把新聞傳媒傳統業務上的優勢嫁接在新興的網絡電臺,取得了初步成效。“喜馬拉雅FM官方數據進一步顯示,平臺活躍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111分鐘,許多人一天聽音頻的時長超過了看視頻的時長。”網絡主播已經是收入相當不俗的自由職業者群體。它的低門檻小投入和廣泛的聽眾群也為傳媒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創業擇業機會(新聞學院大三的學生在網絡電臺兼職時可以拿到5000~6000元的月薪),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網絡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和潮涌潮落,以及政府對這個行業的監管力度加強,受眾必將對網絡電臺節目帶來的價值愈加挑剔,分享“耳朵經濟”盛宴的入場券也會水漲船高,專業化的人才和優質服務必將是下一輪激烈競爭的核心力量。
[1]高貴武.主持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李紅光.論網絡播音主持的實踐和人才的培養[J].新聞教育,2011(8).
[3]張強.信息網絡環境下對播音主持的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2(16).
張增麗(1971-),女,回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方向:電視紀實影像和電視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