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博
(作者單位:吉林教育出版社)
新媒體時代下編輯的“變”與“不變”
龐 博
(作者單位:吉林教育出版社)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傳統編輯紛紛尋求轉變,而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名稱的轉變,更多的是思想的轉變和意識的轉變。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時代下編輯角色的定位,來正確的認識新媒體時代下的編輯。同時,基于對編輯的角色定位,提出新時代的編輯相較于傳統編輯應該做出的改變和應堅守的原則。
編輯;角色定位;轉變;堅守
新媒體時代的編輯不是一個新的職位,它是從傳統編輯演化而來的。因為媒介融合的客觀原因,出版作為傳統媒體也要積極地融入新媒體中,這就要求編輯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增加更多技能,同時承擔更多的責任。新媒體時代的編輯不僅要掌握傳統編輯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有網絡思維和用戶思維等新時代思維。編輯的這些變化不僅影響著出版物的質量,更影響著整個出版業的未來發展。所以,在明確編輯角色的同時,探討新媒體時代下編輯的變與不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編輯角色,是指編輯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一種社會角色,編輯是與社會共同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編輯要重新進行角色定位,不斷地調整工作和進行自身的完善。只有這樣,編輯才能把握出版的發展方向。
1.1 溝通協商者
溝通,是指“使兩方能通連”。協商,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見”。溝通協商是一個存在于多方主體之間的,進行信息交流的一個過程。編輯連接了作者和讀者,是溝通協商的主體。編輯不僅僅要與作者進行溝通,還要積極地與讀者進行交流溝通。
1.1.1 編輯與作者溝通
編輯與作者的溝通更多的是強調編輯主動尋找作者。編輯通過各種新媒體尋找人才,尋找合適的創作者。這類作者可能是微博的博主,可能是網絡社區的群主等各種有創意有想法的人。他們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某個領域十分熟悉,且擁有這一領域廣大的讀者群。這些新媒體上的作者不僅可以勝任傳統的出版創作,而且對于新時代內容資源的把握十分精準,他們知道讀者的需要是什么。所以,編輯要主動與這些作者溝通。
1.1.2 編輯與讀者溝通
在新媒體時代下,編輯與讀者溝通時,更多地采用交互的模式,這是一種雙向的溝通過程。編輯在出版初期有意識地搜集讀者的信息和需求,并有針對性的出版。出版物出版發行后,讀者會通過新媒體等各種現代化的手段提出各種意見和反饋。編輯在收到這些反饋后,應該積極地進行溝通和答復,與讀者形成良好的互動。這種溝通在傳統出版中不被重視,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則會增強讀者的粘性,對后續的出版活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1.2 內容把關者
傳統出版下,編輯作為圖書的“把關人”對圖書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由于內容資源大爆發,編輯這種“把關人”的作用就更加突顯了
1.2.1 對內容的價值性把關
新媒體發布的信息具有多樣性,編輯在篩選時,就要對其內容的價值性做出評判。對于一些為博取眼球和增加流量而沒有任何價值性的內容,編輯要堅決“過濾掉”。出版物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出版物的內容,所以編輯在大量的內容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對提高出版物的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1.2.2 對內容的真實性把關
新媒體發布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其中不乏一些捕風捉影的信息和虛假的內容。編輯要有辨別真假的能力,對于夸張、歪曲事實的內容要堅決抵制。這種鑒別真實性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編輯平時就要練好基本功,培養自己明辨真假的能力,對內容的真實性作出正確判斷。
基于對新媒體時代編輯的角色定位,編輯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地進行改變。這些改變不僅涉及職業技能,還包括意識和思想方面的改變。
2.1 樹立全天候為讀者服務的意識
2.1.1 時刻關注讀者的閱讀興趣
編輯要時刻關注讀者的興趣,讀者對哪些內容比較感興趣,對哪些內容不感興趣,編輯都要深入調查。如全天24小時關注不同媒介上讀者的反應;在選題策劃階段,時刻與讀者互動,征求讀者的意見。只有對讀者的閱讀興趣進行了有效的把握,才能使出版的內容得到廣泛的傳播。當前,社會瞬息萬變,讀者的興趣愛好也跟著變化,呈現出一種多元化、時代性與實用性的特點。編輯要不斷尋找、挖掘讀者的閱讀興趣點,推出廣大讀者喜愛的內容。
2.1.2 積極回應讀者的留言
由于購書的途徑千差萬別,讀者留言的方式也各有不同。編輯要大范圍地搜集有關讀者的留言,并積極地給予回應。回應讀者的留言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了解讀者對圖書的意見,并基于此進行積極地整改;二是形成良好的編輯與讀者的互動模式,以此來增強對讀者的吸引力,有利于今后對其他書籍的宣傳推廣。所以在當前信息化社會,編輯要積極地回應讀者的留言。
2.2 增加對分眾市場的調查了解
隨著閱讀市場的個體化和細分化發
展,分眾閱讀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分眾圖書的發展影響力和市場潛力都很大。所以,編輯在分眾市場發展的趨勢下要增加對分眾市場的深入調查和了解。
2.2.1 深入了解分眾市場的特點
分眾市場的目的是要鎖定某類目標讀者,并滿足其閱讀的需求。分眾市場具有受眾范圍小、主題集中和定位明確等特點。編輯在選題策劃時要把握這些特點,探究分眾市場中目標讀者的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和閱讀需求等。編輯一定要在選題與讀者的匹配度上做足功夫,內容既要有實用性又要有創新性,這樣才能得到市場和讀者的認可。
移動網絡的網絡節點是人,而不是網頁,也就是說人人都是數據的產生著和攜帶者,無論是微信、照片、微博等任何網絡相聯系的,都已成為數據的產生者。所涉及到的資料總量是目前任何一個軟件都不可能接受、管理、處理、總結的。有國外機構預測,全球的數據量將在2020年擴大到目前的五十倍,這樣就意味著大數據時代的容量將會更多、更大、更難處理。
2.2.2 掌握分眾市場的發展動向
編輯在了解了分眾市場的特點后,還要進一步跟蹤分眾市場的發展動向。在新媒體時代,市場是瞬息萬變的,沒有哪一個市場是停滯的。編輯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對變化的事物采取相應的措施。
分眾市場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讀者閱讀興趣的變化、社會文化的變化及新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等。編輯要時刻關注這些變化,并逐漸適應這些變化,以變化的思維來應對未來的市場發展。
2.3 開發多種類型的職業技能
編輯的職業技能是指順利完成編輯工作全過程所需要的能力。在《圖書編輯工作基本規程》一書中,編輯工作按順序可分為“信息采集-選題-組稿-審稿-加工整理-整體設計-發稿-校對-質量檢查-圖書的宣傳、評介-編務工作”。從中不難看出,這一套過程是傳統時代編輯的工作流程,其中的每一項都需要編輯有相對應的職業技能。新媒體時代,編輯的職業技能不僅包括完成以上工作的能力,還包括應對新時期的信息處理技能和運用各種軟件的能力。
2.3.1 掌握信息處理的技能
編輯信息處理的技能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對信息的意識能力、對信息的認識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及信息的吸收利用能力。新媒體時代的編輯,一定是需要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可以通過什么途徑有效查找、獲取、評價與利用所需的信息。同時,編輯還應當知道怎樣對現有信息進行重組和深加工。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版業的各個環節都在向著數字化轉變,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在編輯環節的數字化,即各種編輯軟件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編輯對編輯軟件的運用將影響著編輯出版現代化的進程。
3.1 “眼球經濟”下要堅守道德底線
商品的屬性要求出版要按照市場的規律運行,創造更多經濟價值,但不要忘記出版物是具有雙重屬性的。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生產活動——出版,其在生產中必然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商品性,二是文化性。
3.1.1 編輯不能被各種經濟亂象迷惑雙眼
在追求商品屬性時,不少編輯為博取更多人的關注,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一味地追求“眼球經濟”,導致出版物質量低下,甚至違背出版的原則。出版物的生產不僅僅是創造經濟價值,它還包含著傳承文化的責任。出版物對人類的影響,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文明的延續。編輯不能以一般的商業與市場的眼光對待出版。
3.1.2 編輯始終要以道德作為底線
商業思維固然需要,但它不能逾越道德底線。編輯在出版物生產的過程中始終要建立起一條道德底線,任何出版行為都不能越過道德底線。編輯要有出版的職業使命感,不能在市場化下迷失方向。堅守道德底線的出版一定會以特定的思想品質為基礎,這就要求編輯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編輯的道德底線某種程度上也是其文化情結、文化追求的體現。
3.2 “娛樂至死”中要堅守文化責任
新媒體時代的大眾文化更多的是具有娛樂性和消遣性,加之西方的強勢文化以一種消費的姿態滲透到人們的文化活動中,大眾媒體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娛樂至死”的態勢。這就給出版從業者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編輯要堅決抵制這種“娛樂至死”的傾向。
3.2.1 編輯不能被文化亂象迷惑雙眼
在娛樂化的市場環境下,一些編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獲得更高的酬勞,加入了娛樂化的大潮中。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低俗、暴力的出版物。這些出版物以迎合部分讀者的低級趣味為目標,完全不顧出版物的文化屬性,完全喪失了出版物的文化責任。編輯一定要在文化亂象中把握好自己前進的方向,把握好出版物的方向,不要被一時的假象迷惑雙眼。
3.2.2 編輯始終要秉持文化責任感
文化責任感是編輯在平時的學習和實踐中自覺的養成的。好的出版物是需要精心打造的,所以編輯要細心和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編輯在出版物的生產中,始終要秉持一種文化責任感。只有始終秉持文化責任感,才能創造出歷久彌新的暢銷書。
出版是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活動之一,編輯在其中的作用非常大。編輯要認識到這一點,同時自覺地規范自身的行為。在新媒體時代,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對自身進行明確的角色定位,以適應新的環境發展。
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編輯積極地進行轉變對整個出版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編輯對自身、對市場、對讀者的重新認識,以及基于此進行的改變都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編輯在改變的過程中,始終要秉持道德和文化的責任感,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負責地對待出版物。編輯要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和文化價值取向,堅守思想文化陣地。
[1]白世維.試論編輯流程中重點環節的操作[A].中國編輯學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C].中國編輯學會,2007.
[2]郭華,李維東,肖鷹.論信息社會編輯運用網絡信息的能力[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3]肖燕.文化消費時代編輯的角色定位及文化責任[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6.
[4]肖娜.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編輯之友,2014(9).
[5]吳晶瑾.試論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創新意識的培養[J].中國報業,2013(12).
[6]陳彥玲.新時期提升報紙編輯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策略初探[J].科技傳播,2014(2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