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紅林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構建新媒體環境下的社區居家養老新倫理
常紅林
(荊楚理工學院,湖北 荊門 448000)
社區居家養老兼具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符合中國傳統養老觀念,日益成為眾多低齡老人的養老首選。但是,依賴性養老的傳統養老觀念桎梏著社區居家養老的效果,降低了老齡人的養老質量。新媒體環境下的社區居家養老為老人提供了更豐富的參與社會、社交娛樂、康復照護的渠道,能有效減少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建立起獨立自主、追求個人價值的養老倫理,使我國向成功老齡社會邁進。
社區居家養老;新媒體;養老觀念;個人價值
我國自1979年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至今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家長已經集體步入老齡期,正面臨“4-2-1”“4-2-2”的老齡化時代,一對夫妻贍養4位老人和撫養1~2個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為主流。與此同時,現代女性走出家庭參與社會有償就業的職業發展趨勢,使她們在照料家庭方面感到力不從心。養老問題已成為我國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那么,我們應當建立一個怎樣的老齡化社會?
當前,在世界范圍內,主流養老方式包括家庭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吧鐓^居家養老”是指讓老人居住在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士為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方式。它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醫療康復等方面的服務。[1]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兼容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具有經濟高效,有利于綜合利用資源的特征,老人在熟悉的環境里養老可以有效緩解環境焦慮。因此,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推廣。受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結合中國的老齡化現狀,我國老齡人普遍能夠接受不離開家庭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回顧中國民眾養老觀念的歷史演變,可以發現在中國傳統的養老文化里,“父母撫養子女”“子女贍養父母”都被視作天經地義的義務。尤其是“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觀,世世代代根植于人們的觀念中,影響著人們的養老實踐。傳統養老觀念強調老齡人的特殊性,將老齡人視為需要得到妥善照顧的弱勢群體,老人也被動地形成了養老依賴性,缺乏社會存在感。在養老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會導致嚴重的社會性孤單,降低了老齡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當前,由于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及子女異地居住等因素,家庭或獨居老人必然增多,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功能弱化。新華網調查表明,目前中國內地74%的人表示因生活和工作壓力大,照顧父母力不從心;一半的人表示與父母居住在不同城市,無法親自照顧父母。[2]在許多居民區,老人坐在路邊孤獨地注視著來往的行人成為一種常態,充分顯示出,相當數量的老齡人存在情感孤獨癥狀。
一個成功的老齡化社會至少應該保證老齡人有尊嚴地老齡化,老齡化人不僅需要完善的物質贍養和生活照料,同樣需要精神關愛。面對迅猛的老齡化浪潮,勞動力供給后勁乏力,社會養老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從政府到家庭的養老策略都呈現重經濟扶助、輕價值認可的特點,精神養老成為養老短板。我們必須引導社區居家養老的老齡人轉變依賴性養老觀念為積極主動參與社會、追求自我價值的新觀念,實現有尊嚴地老齡化。
在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給人類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帶來深刻變革和影響。這給了我們一種積極的啟示:如果我們把新媒體發展與居家養老的老年群體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優化老年群體生活方式的現實效果,這對于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將提供更多積極有效的思路與方案。
新媒體為居家養老的老齡人帶來更多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增強了老齡人的社會參與感。居家養老的老齡人可以通過網絡方式進行炒股、網絡訂票,購物、繳費等經濟活動,減少行動不便帶來的困擾;可以參與兼職、社區志愿者等活動,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同時,還可以通過瀏覽網頁、訂閱App、學習遠程網絡課程等方式獲取所需的信息與知識,進而與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保持同步。
新媒體為居家養老的老齡人提供了更多的護理途徑和手段,減少對家人的依賴性。通過智能監護系統,居家養老的老人可以獲得遠程健康監控和醫患溝通,及時得到醫療救助;通過家政、物流等綜合信息平臺選擇更優質、快捷的照護服務,更加主動、獨立地獲得養老照護。
新媒體為居家養老的老齡人帶來更多樣化、更具交互性的社交、娛樂方式,有助于豐富老人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老年群體可以通過網絡打麻將、下象棋、聽戲曲、看電影等獲得更多的娛樂體驗;也可以通過建設網頁,開通博客、微博,參與SNS虛擬社區、論壇討論、QQ群、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隨時隨地發布信息、表達意見,建立更加廣泛的社交網絡。
新媒體的導入,使社區居家養老的老齡人在社交、娛樂、照護、參與社會等方面具備更多的選擇和更高的主動性,為提高社區居家養老的老齡人的養老自立性,開發利用老齡人的勞動力價值,創造積極追求自我價值的社會養老倫理奠定了基礎。
新媒體接入社區居家養老,培育積極主動的養老理念,需要為老人提供參與社會的機會,搭建獲取信息的平臺,智能照護系統的開發,社交溝通渠道的疏通等先行條件。
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即時溝通、交互性強、受眾細分等特點,可以結合當前社會和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個具有適用性和商業前景的新媒體養老服務系統。具體應當包括以下體系:
(一)老齡人參與社會的就業信息平臺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該學院選擇紐約一個低收入居民區,組織當地老年人去該學區的公立學校協助老師輔導學生。結果實現雙贏,不僅提高了該學區的教學質量,也提升了這些老人的健康水平,他們的精神狀態和血壓等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人群。這表明老年人與社會互動,精神活躍,有利于身體健康。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和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國的中低齡老人普遍健康狀況尚佳,具有一定的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是巨大的勞動力存儲庫,如果能合理利用,不但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更能讓老齡人產生社會參與感,實現個人價值。身體健康的中低齡老年人中大致蘊含兩類勞動能力,一類是豐富的專業技能和社會經驗,另一類是具有嫻熟的生活經驗,這都是當今社會比較緊缺的資源。通過新媒體提供一個老齡人資源利用平臺,具有專業技能的退休老齡人可以從事顧問、評審、輔導員、課外教師等職業;具有嫻熟生活經驗的老齡人可以參與老齡互助會,為中高齡失能老人提供幫助,為自己賺取工時積分用于養老補充。
(二)搭建獲取信息的平臺
自我完善理論認為,老年人通過受教育可以使身心更加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認可度顯著提高。[3]“以人為本”是老年教育的原則和根本,發達國家的老年教育領域在自我完善理論的指導下,吸引了大量老年人參與社會、報名老年大學以及具有共同興趣的老年人互助學習。在新媒體平臺提供迎合老年人需求的課程設置,如養生護理、旅游、藝術鑒賞、網絡化技能、攝影、P圖、法律維權等豐富多樣的網絡課程,充分調動老齡人的學習興趣,豐富、充實老年群體生活,實現終生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同時,大力發展適合老齡人信息需求的有針對性、有設計感的App,網站、電視頻道、廣告資訊版塊,使老齡人獲取足量的與社會對接的信息。通過遠程學習和持續的信息獲取,使居家養老的老人獲得更廣闊的眼界和深層自我認知,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
(三)智能照護系統的開發
智能照護系統能有效減少養老的人力資源需求,具體包括智能健康監護系統和居家服務供應系統。智能健康監護系統是基于傳感技術、大數據分析與云平臺,實現個人終端與社區服務平臺的鏈接,從而實現對老人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控。[4]可穿戴設備將實時監測老人血壓、心率、體溫等健康指標,通過移動互聯網,將數據“同步”至衛生服務中心信息平臺。相關健康指標一旦出現異動,信息平臺立刻發出警報,并進行GPS定位。醫護人員將“按圖索驥”,在第一時間趕赴老人家中,實施醫療干預……同時,開發遠程視頻就診系統,該系統利用數字電視與醫療系統,醫生可以實現遠程診斷與溝通,從而緩解老人就診的奔波之苦,及時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和保健方面的咨詢。養老服務供應系統,平臺整合轄區內家政、物業、物流、專業養老從業人員及志愿者等服務供應商,并與供應商簽訂協議,確保老人享受低價、優質的服務。同時,結合網上物流系統和電子支付系統為居家老人解決日常事務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由智能健康監護系統和居家服務供應系統有機結合的智能監護系統,能有效解決居家養老的老人基本的健康和處理日常雜務的需求,在減少勞動力供應的同時極大地提高老人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
(四)完善老年網絡社交平臺
微信朋友圈、QQ、網絡社區、智能視頻交友系統等,能將居家老人與周圍的鄰居、遠方的兒女、朋友便捷連接,實現即時溝通。不僅能保證語音交流,而且有實時的視頻影像信息,能有效降低居家養老老人的孤寂感。
新媒體智能養老系統能夠通過增加老齡人參與社會、獲取信息、智能照護、擴大社交等方面的舉措,提高居家養老的老齡人的自主養老能力,實現個人價值,進而形成積極主動的社會養老倫理。但是,新媒體系統的具體實施必須有強有力的現實支持,要有適合老齡人的新媒體硬件產品、適宜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掌握新媒體使用技能的社區居家養老群體。
(一)研發符合老齡人生理機能的新媒體產品
由于老人的身體素質較差,視力、聽力方面退化嚴重,在使用新媒體時,對設備就有了特殊的要求。所以,新媒體設備要迎合這種交互方式,架起老齡化與數字化之間的橋梁。新媒體技術開發商應充分考慮老年受眾的應用需求與體驗,從技術層面解決他們在操作新媒體產品方面的問題。例如,老年人使用的手機就要具有按鍵設置簡單、屏幕寬大、界面操作簡潔、語音系統強大等特色;甚至可以輔助設置GPS定位系統,防止老人迷路走失,采用心率血壓報警系統應對突發疾病。開發老年人上網專用電腦是另一項重要的針對老年群體的新媒體服務策略。老年人操作電腦,鼠標與鍵盤是他們與電腦交互的一大障礙,設計更符合老年人生理機能的多媒體接入端和簡潔直觀的交互界面是老齡人順利獲取信息的基本保障。運營商可在研發產品的同時,研發、推廣適合老年群體的瀏覽器,要求頁面簡潔明了、沒有冗雜的廣告,在外觀上放大按鈕字體等;研發適合老齡人的電腦,通過觸摸屏幕、感應輸入、語音輸入等方式來簡化操作過程。通過改善硬件技術,可以降低老齡人接觸新媒體的門檻,使他們獲取充足的信息,充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效緩解因空巢過久和與其他人群的信息鴻溝造成的不平等狀態與心理壓力,從而增強他們與社會的聯系,積極追求自我價值。
(二)開發符合老齡人需求的新媒體形式和內容
居家養老不僅包含物質層面的照料,更包含精神層面的互動,新媒體的個性化與交互性為滿足居家養老的老齡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渠道。網易云音樂、騰訊公司的QQ音樂、荔枝FM、喜馬拉雅FM的App、網易新聞客戶端、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軟件可以提供實時的社交、音樂欣賞、新聞閱讀等服務,其內容的廣泛性、受眾的多元性、形式的交互性都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但是,這些新媒體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對老年群體的關注。由于身體和生活經歷的影響,我國老齡人普遍更加關注養生、戲曲、國畫、旅游、書法、手工制作、烹調等方面的內容,并希望找到交流這些信息的平臺和對象。
在簡潔、易操作的平臺上加強老齡人關注的熱點,拓展老齡人專用通道,能增強老人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獲取和互動交流的主動性,增強解決日常養老事務的能力。
(三)培訓老齡人的新媒體適用技能
由于時代的原因,我國的老齡人普遍接觸新媒體較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難情緒,要在居家養老中發揮新媒體的功效必須加強對老齡人使用技能的培訓。這種培訓包括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在家庭中子女應當主動引導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網絡電視、智能監護儀等常用設備;社區及老年學校應當開設電腦基本操作技能課程以及相關遠程網絡課程,以期達到幫助老人熟練使用新媒體的目的。
總之,新媒體環境下的社區居家養老通過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提高老齡人與新媒體的黏合度,使社區居家養老的老人獲得更多的參與社會的機會,拓寬了娛樂、社交的渠道,增強了他們自我照護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老人不再被動地依賴家人的照護,而是更加積極地與社會建立聯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進而建立起獨立主動、提升生命質量的養老倫理,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1] 高紅.城市老年人社區居家養老的社會體系研究——以青島市為例[J].南京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42.
[2] 黨俊武.老齡社會引論[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98-99.
[3] 張宇鵬.老年學習者的自我體驗與自我超越——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自我理論的探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3(06):29.
[4] 王惠中,許正海,李春霞.面向智能家庭的遠程健康監護系統發展[J].電氣自動化,2008(06):4-5.
D669.6
A
1674-8883(2016)22-0057-02
常紅林(1980—),女,碩士,荊楚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