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滋昂梁丹丹
(1南京政治學院,江 蘇 南京 210000;2江蘇大學,江蘇 鎮江 212013)
淺論當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的表現及對策
陳滋昂1梁丹丹2
(1南京政治學院,江 蘇 南京 210000;2江蘇大學,江蘇 鎮江 21201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聞事業空前繁榮,各媒體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這對于從事新聞事業的人員的業務能力、專業素養、職業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不過,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的現象屢禁不止,假新聞假記者層出不窮,這引起了廣泛關注。
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表現;對策
(一)有償新聞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記者向要求刊發新聞者索取費用的行為,主要有收取新聞的刊翻費用、出賣版面、轉讓報號等幾種形式。這種行為將本是精神產品的新聞商品化,實行以金錢為中介的新聞買賣。其常常模糊了新聞與廣告的界限,雖然獲取了一定的經濟利潤,卻使得新聞價值大大貶值,嚴重違反了《報紙管理暫行規定》。
(二)收受禮金
記者在從事新聞報道過程中,通過暗示或明示被訪者以獲取紅包、禮品等好處的行為在近幾年屢見不鮮。尤其是一些意志薄弱的記者在獲得滿足之后,貪婪的欲望會更加膨脹,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愈演愈烈,甚至發展到向被采訪報道者或要求刊發新聞者敲詐勒索的地步。這種利用工作之便收受禮金的行為其本質上等同于官員受賄,這種行為不但會使記者自毀前程,更會嚴重地腐蝕新聞隊伍,助長了拜金主義等不正之風,對新聞事業造成的危害以及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影響都是難以估量的。
(三)報道失真
新聞的根本原則便是真實性原則。有些新聞記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在報道過程中對新聞事實嚴重夸大,抑或加入個人感情,甚至無中生有,以實現更轟動、刺激的效果,給社會風氣帶來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對新聞媒體的形象以及信譽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四)導向錯誤
新聞事業的社會功能決定了新聞媒體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聞媒體報道的內容將引導整個社會的關注熱點和價值導向,這更要求新聞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一些新聞記者只是把引起轟動當作自己的追求,不顧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在報道中大肆報道如紅色秘密(報道領導人的秘聞趣事)、金色誘惑(津津樂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黃色刺激(大力渲染淫穢內容)、黑色恐怖(對暴力兇殺的詳盡描繪)“四色報道”,宣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五)貪圖享受
2011年,中宣部提出的“走、轉、改”方針,旨在推動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但實際工作中仍有一些新聞記者不愿深入基層挖掘線索,不愿去艱苦地區采訪,在工作中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條件,熱衷于享受被采訪單位的高規格接待,采訪過程要求小車接送、專人陪同,甚至直接將受訪單位提供的通稿改成自己的名字進行發表。
(一)新聞記者自身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新聞行業的快速發展,從業人員的增多,新聞記者群體日趨年輕化,其中很多青年從業人員的社會經歷比較少,都是畢業后直接走進新聞行業的,在從業初期如果目睹一些行業內不良風氣,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很容易使自身價值觀產生偏離。此外,還有很多新聞記者不在編制內,待遇、福利較低,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況,獲取額外利益,他們選擇傳播虛假新聞,從而喪失了職業道德底線。
(二)新聞行業體制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媒體主管部門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操守的管理體制尚不健全,監督不嚴、監管不力,還未正式出臺與新聞行業相關的法律來約束行業內行為,而之前印發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又由于缺乏執行力,被一些職業道德素養低下的新聞記者看作是一紙空文,隨意地踐踏,做出許多犯禁的行為。由于缺乏法律依據,沒有硬手段,對這些犯禁的行為也只能聽之任之。
(三)一些媒體之間的不良競爭
新媒體近年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媒體之間的競爭更激烈。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很多媒體絞盡腦汁,唯利是圖,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忽略了新聞的價值。
(一)加強新聞記者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
加強新聞記者自身的職業素養,應從新聞記者本身入手。通過各級新聞傳媒及領導機關,加大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的教育。通過大力宣傳和培訓,提高新聞記者的思想認識水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按照新聞價值的標準來選擇、衡量,不能把個人偏見、個人好惡和個人關系帶到工作中來,同時更要堅持正義和真理,維護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
(二)完善相關法規,加強約束
很多西方國家早已對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規范進行了立法,如美國記者公會 1934年就通過《記者道德律》,而我國僅有一部執行力和約束力十分有限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新聞行業相關法律還是空白,甚至連一部約束新聞記者行為的行政性法規也沒有。為此,有必要推進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法制化建設,加快《新聞法》的制定出臺,實現有法可依,從法律上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行為進行規范,對違法行為追究其相應責任。
(三)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
新聞媒介的根本原則,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則是這一根本原則的重要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在網上建立一個專門的新聞記者監督平臺,或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監督新聞記者和新聞單位。群眾可以通過監督平臺或機構高效、便捷地舉報、投訴違背職業道德的新聞記者,相關部門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在社會輿論的有效監督下,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的行為將無處遁形,從而有效糾正新聞行業的不正之風。
G214.2
A
1674-8883(2016)22-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