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黑龍江大學 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淺析民生服務類節目中采訪程序正義的必要性
徐 慧
(黑龍江大學 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程序正義這個源于法律領域的概念,引發了新聞倫理領域的進一步反思。本文從“記者被打”事件頻發這一現象出發,以民生服務類節目為例淺析新聞采訪中程序正義的必要性。
民生服務類節目;程序正義;記者被打;新聞采訪
據“今日頭條”對公開報道的不完全統計,2015年,有30多名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遭遇了暴力傷害,平均每月3名左右。“記者被打”事件頻頻發生,已不算新聞。我們在譴責打人者惡劣行徑,為記者鳴不平的同時,也必須對媒體自身進行反思,即媒體是否秉持新聞客觀性原則,做到了以公平公正原則對待各方力量。事實上,來自外部的暴力行為遍布于新聞生產的全過程。而其中作為信息采集階段的新聞采訪更是施暴重災區。因此,在新聞采訪過程中更要強調堅持程序正義的必要性。
早在1971年,美國學者約翰·羅爾斯就在《正義論》一書中,用他所確定的正義原則來剖析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生活。因此,“程序正義”這個起源于法律領域的概念,可以引申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也包括對新聞倫理問題的進一步反思:媒體記者在積極進行輿論監督、揭露社會丑惡現象時,是否注意處理與采訪對象的沖突,是否能夠做到不偏頗,給予各當事人平等均衡的發言權?
在大眾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民生服務類電視節目,因而這類節目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各省級電視臺也都不乏民生服務類欄目,憑借其地域性、接近性的突出優勢,以及“為老百姓說話,替老百姓辦事”的平臺定位,吸引了大批觀眾。而從媒介倫理的層面觀看這些欄目的采訪工作,卻大多有不妥之處,不符合程序正義的要求。
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來看,新聞從業者是社會的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采訪報道中的“干涉者”。而大多數民生服務類的電視節目在創建之初,就將記者設定為奔波于各處家長里短的參與者。以黑龍江電視臺的《幫忙》節目為例,該節目所標榜的突出特色正是通過記者的全程參與,來幫助百姓解決疑難問題。這樣一來,記者也就做了“包公”,成了“權威”。再拿河南電視臺《老三熱線》欄目為例,2016年2月,該欄目的3名記者,在聽到業主蘇大哥對小區物業公司的投訴后,主動帶領蘇大哥去找物業理論,被公司保安暴力阻撓采訪,終致大動干戈,攝像機被摔壞。在電視臺發布視頻中,可以注意到,記者本身對物業頗有微詞,沒有完全尊重采訪對象,似乎在以居高臨下、俯視蕓蕓眾生的姿態興師問罪。記者直接介入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不自覺地站在弱勢群體一邊,卻忘記自己只應是一個客觀報道的“旁觀者”。
全程參與的節目設定使得民生服務類欄目的采訪工作如履薄冰,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各單位發生口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動輒住院治療的情況也嚴重損害了媒體形象。記者在采訪時,應該給予當事雙方同等的表達機會,讓監督對象意識到采訪過程并不是有所針對,才能減輕對方的敵意,心平氣和地進行采訪工作,降低暴力的發生概率。
提及新聞記者,有人說是“人民公仆”,有人說是“無冕之王”。公眾對記者往往懷有一些過高且不切實際的期待,無數事例似乎又在印證“媒介改變命運”的蠱惑。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使得新聞記者對于自身的角色認知模糊錯位,忽視了報道采訪過程中嚴格的規范與正義的要求。
對事件秉持客觀態度,堅持中立,居中調查是新聞記者在采訪階段應該一以貫之的觀念。而黑龍江電視臺《幫忙》節目的記者,以“你心我心一條心”為口號,堅持與求助者一條心,充當矛盾單方“代言人”;陪同怒氣沖沖的求助者前往各種政府機關、公共機構,為不平“撐腰”的行為屢見不鮮。一旦遇到被采訪機構有恃無恐、拒絕配合的情況,媒體反而是幫了倒忙,使雙方積怨增加,事態更加惡化。角色定位模糊使記者不自覺地發生脫離職業本位、使權利越位的行為,也就成了暴力的受害者。
新聞記者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其權利與義務應該是一致的,忽視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記者在呼吁為采訪權制定法制“保護傘”的同時,也要放棄一些不恰當的“優越感”和“霸權思維”,明確身份,擺正位置,追求真誠平等的交流,用采訪過程中的職業義務——堅持程序正義來要求自己。
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者更容易成為工作場所暴力的受害者。記者職業素質的高低與其面臨暴力風險的高低有密切關系。
采訪準備不充分也會為今后的溝通不順埋下隱患。新聞采訪的順暢有賴于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所具備的共同的認知空間。在雙方未能提前溝通的情況下,就容易產生敵意與沖突。面對鏡頭這一媒介武器,采訪對象感覺受到了侵犯,又加之缺少之前的心理認同,往往采取強硬手段進行抵觸。2016年3月30日,福建電視臺的《愛心幫幫團》接到某小區業主的電話,反映開發商強制收取房屋產權證和土地證的代辦費,并不退還房屋面積差價的情況。本著為群眾維權的目的,兩名記者憑著單方面信源提供的線索和材料,立刻趕到了小區,卻沒有提前告知物業要進行采訪,最后遭到了圍攻毆打。2016年4月17日,齊魯網報道山東電視臺《拉呱》節目的兩名女記者遭到當事人持棍襲擊。施暴男子表示,不清楚記者身份,記者也沒有事先與自己取得聯系,否則不會砸車。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代表著身后的新聞媒體形象。缺乏提前與被采訪者的聯系溝通,卻期待贏得對方的好感和配合,落得如此尷尬境地也就不足為怪。
民生服務類節目因其親民性和貼近性而備受青睞,也正因為其關注百姓日常生活,全程參與解決沖突的節目宗旨,這些節目的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更需謹言慎行,樹立程序正義的意識,防止釀成暴力慘劇。
[1] 姜德鋒.新聞報道也應強調程序正義[A]. 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C]. 2006:159-163.
[2] 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47-249.
[3] 陳紅梅.探討記者采訪權——從記者被打事件談起[J].新聞記者,1999(3):19-20.
[4] 陶建群.新聞記者被打的背后[J].時代潮,2004(21):46-47.
[5] 曾憲明.記者被打的逆向思維——關于記者職業道德的話題[J].當代傳播,2002(4):26-27.
G222.1
A
1674-8883(2016)22-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