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波
(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1)
從《新聞旋律》看廣播新聞頻率如何播放音樂
朱銀波
(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1)
本文以南京城市臺中的一個新聞頻率正在運作的節目為樣本,研究音樂如何為新聞節目增色,并使之成為特色。本文就是想告訴傳統的廣播人,以新聞立臺的頻率,照樣可以播放歌曲、音樂。無論是古典音樂、現代音樂還是流行音樂,恰到好處地運用音樂元素,可以使新聞更有色彩和溫度。
《新聞旋律》;插件;平衡
新聞臺要不要播放音樂?這個問題其實并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很多新聞臺一直是放音樂的,如文娛節目。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在廣播頻率細分,已經有音樂臺同時存在,類型化電臺成為普遍現象的當下,新聞臺應該如何播放音樂?
目前的狀況是絕大多數的新聞臺在音樂播放上較為隨意,主持人的個性色彩較重,沒有考量頻率定位,播放的歌曲往往與節目內容關系不大,成為填充時間的“水分”。
本文主要探討新聞臺應該如何播放音樂,文中將列舉FM106.9南京新聞廣播目前的實踐——“新聞旋律”。
我們知道,音樂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新聞廣播中可以融入音樂。
第一,音樂本身的內容有新聞屬性。
案例:
2014年,音樂選秀類節目此起彼伏,《中國好聲音》算是成功的典型,也是媒體報道的娛樂熱點,在第一季的冠軍出爐之后,FM106.9制作播出了一首新聞旋律: 《卷珠簾》,算是新聞與旋律的美妙結合。我們來看旋律的文字部分:
(歌曲先出……)
這首歌有人覺得熟悉也有人覺得陌生,沒錯,它不是經典老歌,而是一首原創新作,是過去3個月中央視原創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最值得稱道的成果。原創者霍尊是一位23歲的小伙子,《卷珠簾》由他一人作詞譜曲,憑借臺灣歌手費玉清的助唱,在終極對決中奪得“年度好歌曲”稱號。
(出歌曲)
霍尊與費玉清,一個是翩翩少年,一個是儒雅紳士。在總決賽時,霍尊在著裝上特意增加了與“卷珠簾”相協調的中國元素,而為霍尊助唱的費玉清則以其特有的深情儒雅把這首歌唱成了一縷沁人心脾的清泉。
(出歌曲)
一直以來,國內流行音樂缺少優秀新作,《中國好歌曲》則以發掘原創音樂為目的,終于讓人們聽到了一批好聽的新歌。
這里是南京新聞廣播,我是主持人XX。在第一季《中國好歌曲》落幕的時候,希望你喜歡這首冠軍歌曲《卷珠簾》。新聞旋律,給你一個今天聽音樂的理由。
第二,音樂的情感表達功能與特定新聞的契合,需要在播放該新聞時配播音樂。例如,著名配音演員李梓逝世,播發該新聞時就可以播放她的代表作《簡愛》的主題曲,有了這個元素的加入,聽覺效果立見高下。
道理好理解,操作才重要。具體該如何制作符合新聞廣播定位的音樂節目呢?
第一,需要既熟悉音樂又有新聞素養的編輯,二者兼備才能做到一看到新聞事件,腦海里就能浮現相應的音樂旋律或是線索,或是聽到好的音樂,就能“養”在那里,等待相應的新聞由頭發生。
案例:
每年5月的第二個周日是母親節。您現在聽到的就是一首世界公認的經典之作——意大利歌曲《媽媽》。演唱者是意大利天才童聲羅伯蒂尼·羅萊蒂。歌中唱出了游子對母親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媽媽,我是多么幸福,因為我又回到你身邊。我的歌聲對你訴說,這是我最美好的一天。媽媽,我是多么幸福,再不用兩地思念。媽媽,你比我那歌聲更美麗,你給了我生命,我但愿終身和你永不再分離。”
(出歌曲)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南京新聞廣播,我是主持人XX。5月有母親節,讓我想起這首經典歌曲《媽媽》。今天,我們的城市里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活遠離父母故鄉。有人說,聽著這首《媽媽》會淚流滿面,因為在歌聲中想起了自己的媽媽。
第二,播放樣式以短小的插件為主,輔之以適當的長欄目。插件式安排也是調頻廣播以車上收聽為主的節目要求,方便隨時可能下車的聽眾收聽。《新聞旋律》一般不超過3分鐘,可以作為調節各個欄目之間的填充式播放。目前,這個調頻的做法是每小時一次,一般安排在整半點新聞輪盤新聞后,形成播放規律,吸引固定收聽的人群。除此之外,有較長的播放安排,如《新聞旋律一周集萃》25~30分鐘,固定于雙休日。一來有別于工作日的編排,是雙休日播放內容的一個部分,二來滿足聽眾對于3分鐘插件的不滿足。
第三,文字解說和音樂的平衡。既然是新聞旋律,就要點出新聞“由頭”。文稿一般包含這幾個要素:一是音樂本身的簡要介紹,一般是曲名、作者,偶爾會有歌詞舉例;二是新聞由頭的提及;三是結構上最后都要落到“給你一個聽音樂的理由上”,即重復交代新聞由頭,也就是點題,講出為什么我今天要播放這首歌。
第四,制作上要有講究。實際上就是平衡。新聞和旋律兩者要兼顧,不能偏廢。音樂與人聲的無縫拼接都是需要制作人花費一番功夫的。南京新聞廣播的《新聞旋律》一般控制在3分15秒之內,其中文字解說控制在2分30秒到2分50秒之間,主持人全部說完后,音樂隨之放到3分15秒。目的是,在作為插件式安排時,當班直播主持人可以自由裁量。
第五,精品式制作,經得起反復播放的要求。一般最好選擇經典音樂作品,因為經典音樂都是經過時間考驗,人們百聽不厭的。如果是插件式安排,會在一天內播放十多次,連續多天,只有制作的精品化才經得起這樣使用。
第六,制作更新上的解決辦法,即選題來源。一是天然的選題,如重大節慶、國慶、中秋、圣誕、元旦、春節(新春樂);二是需要從新聞事件中發現;三是時令季節變化。
綜上所述,南京新聞廣播在2013年嘗試了一個新的節目樣式《新聞旋律》,即把新聞事件與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圍繞新聞事件,選擇相應的經典名曲。
典型案例:
《卡梅倫首相訪華之英國名曲系列》(包括《威儀堂堂進行曲》《綠袖子》《倫敦德里小調》《可愛的家》等最具代表性的英國名曲)、《朝鮮政局動蕩之中國人熟悉的朝鮮電影插曲》《玉兔登月之〈行星組曲〉》《中央提出城鎮化新理念之〈鄉愁四韻〉》《索契冬奧會閉幕式文學環節之〈假面舞會圓舞曲〉》《新聞旋律》解決了“新聞臺要不要放音樂?”以及“新聞臺應該如何放音樂?”的問題,該節目樣式推出以來,受到業界和聽眾的好評。由于選擇的都是經典名曲,所以同時傳播了人類優秀的精神遺產,對于提升南京的文化氛圍和市民的文化修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G222.3
A
1674-8883(2016)22-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