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晗
(葫蘆島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001)
淺論新時期強化新聞記者社會責任意識的必要性
吳耀晗
(葫蘆島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001)
社會責任,就是記者的報道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對整個社會負責。鮮明的政治立場是新聞記者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前提;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記者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的客觀要求;優良的采訪作風是新聞記者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體現。社會責任意識決定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情懷和一個媒體的品格,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格調和價值。
社會責任;政治立場;真實性;采訪作風
中國記協《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15)》顯示:在2014年首批試點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基礎上,2015年擴大試點新聞單位范圍,新增17家新聞媒體發布社會責任報告。5月12日,第二批試點媒體社會責任報告正式對外發布,28家媒體對2014年度本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展示,內容包括履行正確引導責任、提供服務責任、人文關懷責任、繁榮發展文化責任、遵守職業規范責任、安全刊播責任、合法經營責任、保障新聞從業人員權益責任等情況,以及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不足、改進的措施等。應當說,這是中國新聞界近年來針對業內普遍存在的虛假報道、新聞敲詐等問題,而采取的切實措施,也是著力強化新聞道德制度化、機制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社會責任是新聞記者的生命。所謂社會責任,就是記者的報道要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對整個社會負責。新聞記者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諸多的社會問題都需要記者來發聲。這里的“發聲”,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普利策認為:“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在他眼中,記者的社會責任體現為觀察國家的問題和發展方向。新華社前社長郭超人在談到社會責任的問題時說:“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生命攸關,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毀譽忠奸。”這里談的是記者的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我們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新聞事業是黨和政府領導的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新聞媒介的性質,不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是新媒體,都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其工作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這是對整個新聞事業的要求,也是對每一名新聞記者的要求。
作為新聞記者一定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站穩政治立場,發揮黨和政府密切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既要對黨和國家負責,又要對人民負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兩者在整體與局部、集體和個人利益上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中央在制定政策時,主要考慮全局的長遠利益,而人民群眾則更多重視局部個人利益;黨和政府在處理某一問題時,需要從策略考慮,有計劃地實施,而人民群眾往往急于看到效果。作為新聞記者,首先要看到兩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又要分析研究兩者的差異在哪里。既要宣傳解釋并教育群眾理解黨的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又要切實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兩者之間的矛盾是能夠統一起來的。記者要在政治上清醒,立場上堅定,要善于溝通化解矛盾,這是新聞記者強化社會責任的重要前提。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新聞工作的根本宗旨。記者在新聞宣傳實踐中,要擺正自己與人民、與社會的位置,要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者的關系,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要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本著對社會、對群眾負責的精神,使新聞宣傳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有利于改革開放,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新聞報道不得宣揚色情、兇殺、暴力和封建迷信等格調低下、有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內容來為個人和小團體謀取不正當的利益,要促進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的形成。2013年的“陳永洲事件”,2014年的“芮成鋼事件”等是我國新聞界“以職務謀私利”的實例。這暴露了我國部分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及法律意識淡薄的問題。同樣是面對誘惑,有的人能不為名利所動,有的人卻經不住誘惑,其中,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與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是記者政治立場鮮明的直接體現,也是記者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的反映。正因如此,新聞界早有定論: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每一名新聞記者從事新聞報道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這就客觀地要求記者要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貼近生活,不弄虛作假、不道聽途說,更不能為追求經濟效益和轟動效應而歪曲事實。
2015年9月2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開通報《揚子晚報》等15家媒體刊登虛假失實報道的查辦情況。縱觀本次通報的虛假失實報道案例,主要分為轉載和道聽途說兩種情況——有的轉自網站,有的轉自微博、客戶端,有的轉自電視臺;道聽途說則表現為,有的以傳聞為新聞信息源,有的則將發生在兩地的兩件事拼接到一起。為何會出現上述問題呢?筆者以為,根本在于在高度追求時效性的情況下,部分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過于淡薄。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聞真實性也在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但在任何時候都是永恒的主題,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到第一線去,到第一現場去。不是自己親耳聽到的不說,不是自己親眼看到的不寫。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始終和群眾保持親密的聯系,傾聽群眾的心聲,以他們的關注點為切入點,尋找富有魅力的新聞素材,發掘生活中的亮點。只有那些真心實意關注社會民生的記者,那些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記者,才會擁有與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新聞記者在維護新聞真實性的同時,還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記者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反映事物,做到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記者在采訪和報道新聞的過程中不能從個人或小集團利益出發,利用自己掌握的新聞輿論工具發泄私憤。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尊重科學、尊重實踐,對于有爭議的學術問題,不做任意褒貶,不武斷偏袒,這些都是記者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最基本要求。
新聞記者不僅要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還要努力反映人民的呼聲、愿望和要求,幫助黨和政府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用新聞手段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成億萬群眾的自覺行動。要完成上述任務,記者必須時刻注意并規范自己的采訪作風。采訪作風的好壞,關系到采訪的成敗和新聞的社會效果,是新聞記者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體現。根據新聞工作的特點,新聞記者必須具備以下5種作風:
(一)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
記者的觸覺要深入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這種職業特點決定了記者必須密切群眾,與社會各界廣交朋友,朋友越多,記者的耳目就多,路子就寬,新聞線索也就越廣。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記者在密切聯系群眾、廣交朋友的過程中,要注意平等待人。對基層群眾要放下身段,以誠相待,和藹可親;對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要不卑不亢,坦率自如。
(二)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者在采訪活動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周密的調查研究,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經驗、閃光的精神,進而寫出具有時代風貌和時代特征的人和事。在采訪中絕不能道聽途說、浮光掠影、走馬觀花。
(三)雷厲風行的作風
第一時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特點,“快”是實現新聞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越強,新聞價值就越高。因此,新聞記者采訪要迅速敏捷、雷厲風行,四平八穩、慢條斯理的作風,無法勝任記者工作。發現線索要聞風而動,這樣才能抓住“活魚”,進而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
(四)廉潔奉公的作風
新聞記者要堅持和發揚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廉潔自律。要克服不正之風,不搞有償新聞,不以新聞采訪做交易,索要錢物,謀取私利。不能以任何方式接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禮品、禮金,不能向被采訪單位提出與采訪無關的特殊要求。
(五)不畏艱險的作風
新聞記者應牢固樹立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作風。對于記者來說,新聞發生就是無聲的命令。無論有多大的艱險和阻力,記者都要挺身而出。越是艱苦危險的地方,越是矛盾沖突激烈的地方,也就越容易采訪出有價值、有影響、受關注的新聞。
社會責任意識決定了一名新聞工作者的情懷和一個媒體的品格,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格調和價值。面對當今社會思想領域多元化的特點,每一名新聞記者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守和傳承,其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鼓與呼的思想基石。我們的記者,理應成為國家富強和發展的建設者和參與者,以積極的態度促進社會的正向發展,營造積極、鼓勁、向上的輿論氛圍。同時,要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用“政治家的頭腦”和“藝術家的手法”,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切實把社會責任落實到版面和屏幕上,以身體力行的作風,切實把社會責任體現在行動上、工作中。
[1] 鄭鳴.關于記者:郭超人新聞思考[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9,100.
G214.2
A
1674-8883(2016)22-0194-01
吳耀晗(1967—),男,遼寧凌海人,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電視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