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佳
(甘肅省互聯網 新聞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異地高考”網絡輿情研究
呂 佳
(甘肅省互聯網 新聞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人口流動速度加快,使得“異地高考”問題日益突出,引發了相應網絡討論與爭議。本文將從時空和民意研判出發,研究“異地高考”引發的網絡輿情,還原真實社會矛盾因素,了解“異地高考”在時代變遷中的特征,進而幫助政府更好地處理“異地高考”的問題。
“異地高考”;網絡輿情;研究
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網絡科技與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在網絡時代,人們利用手機、網絡等載體,了解時事并參與討論,不斷增強其對決策議程和公共事務的影響。教育方面的問題更是被網絡輿情所影響,也更容易產生網絡輿情。目前,針對我國“異地高考”的現象已經呈現出了許多網絡輿情,教育專家、普通民眾和媒體都通過網絡平臺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與價值主張。所以,分析研究“異地高考”這一現象,有利于網絡時代的政府和民眾進行良性溝通,同時也能充分體現教育決策的民主科學化。
由于“異地高考”現象呈現的網絡輿情的主體主要有三類:教育專家、普通民眾和媒體。抽取教育專家的網絡輿情時,要充分考慮到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公共的傳播能力。普通民眾產生網絡輿情主要通過兩種手段:社區論壇、新聞跟帖。對社區留言要在不同的網絡平臺上實行分層隨機的方式抽取,對于新聞跟帖的抽取方式,依照報道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編碼,也采取分層隨機的方式抽取。抽取新聞媒體的網絡輿情時,應采用分層和系統相結合的方式實行抽樣,主要抽取騰訊、新浪、網易、搜狐、鳳凰這五大網站平臺上的新聞報道。由于國家的政策行為和社會發生的矛盾運動會影響到社會輿情漲落的情況,所以在研究“異地高考”這一現象時,要充分結合政府對其制定的政策,將2010年12月,呈現的“異地高考”現象作為觀測網絡輿情的起點,將2013年6月1日設為截止觀測的日期。[1]
(一)時空研判
第一,在時間上,網絡輿情的分布情況呈現雙峰型分布特征。將2010年10月到2013年5月按照每3個月分為一組的形式,共分為10組,并在每個時間段對五大網絡平臺的新聞報道頻數進行統計。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其呈雙峰分布,出現第一個峰值的時間段正好是將“異地高考”現象提上議程的前一組,出現第二個峰值的時間段是將“異地高考”現象提上議程的后一組。由雙峰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異地高考”現象所呈現的網絡輿情是受到國家頒布相應政策的時間影響的。在網絡時代,決策者能夠及時關注到民眾和媒體的議程,有利于政府作出合理有效的決策。
第二,在空間上,網絡輿情的分布情況呈現出梯度分布的特征。由于我國地域面積廣,不同區域的教育水平和發展狀況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網絡輿論在不同區域也呈現出了各自的特點。在空間上,網絡輿情的分布情況呈現出梯度分布特征。“異地高考”是異地的務工人員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現象,在一線城市,這種現象十分突出。這表明在一線城市進行“異地高考”的群體是最多的,“異地高考”最主要的利益主體是流入人口,其與本地居民兩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是影響處理“異地高考”的最大阻力。而在杭州、武漢、蘇州等地區,網民的搜索情況排在全國的前十名,這表明“異地高考”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上述區域關注的重點。[2]
(二)民意研判
網絡輿情所呈現出的關注點是與政策有關聯的,“異地高考”現象所呈現的網絡輿情在各個階段都有各自的關注點。在將“異地高考”這一現象提上議程之前,網絡輿情主要關注的內容是:高考學生的戶籍制度、考場準入條件、高考移民、各大高校的招生制度、有關“異地高考”的政策在制定權方面的歸屬、出臺“異地高考”政策的時間,其中對于高考學生的戶籍制度和各大高校的招生制度這兩方面討論得最激烈。在將“異地高考”這一現象提上議程,并且在頒布了《意見》之后,除了西藏地區以外,其他的省市都對“異地高考”這一現象采取了具體的措施。在這一時期網絡輿情的容量呈現了最大化,此階段網絡輿情還關注了北上廣對“異地高考”現象制定的政策。與此同時,在這一階段的各個省市也都對“異地高考”這一現象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社會上出現“異地高考”這種現象不僅是教育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合理有效地分析由“異地高考”現象所呈現的網絡輿情,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處理“異地高考”帶來的相關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全國的農村人口大規模涌入城市,中西部的人口向東部沿海區域涌入,這些人群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遷移的目的是想獲得更好的發展。目前,流動人員在城鎮發展中逐漸擁有了一些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源,其社會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進而使得有“異地高考”訴求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越來越多。城市務工人員的子女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相對于本地子女沒有充分的資源,通過分析我國因“異地高考”現象所呈現的網絡輿情可以看出,我國正在不斷地完善教育制度,逐漸實現受教育人群的公平性、平等性。[3]
隨著社會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手機、電腦等新媒體已經逐漸普及,原來由于沒有暢通的表達渠道,使得人民群眾不能夠很好地參與和討論社會現象。如今,網絡科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網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能力,由“異地高考”現象所呈現的網絡輿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部門進行決策議程和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所以,在處理“異地高考”這一問題時,政府一定要處理好公眾、媒體之間的關系,傾聽民聲、引導輿論,進而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1] 董凌波,馮增俊.異地高考的難題與破解——基于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4(01):127-131.
[2] 劉惠.我國“異地高考”問題的利益相關者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09):22-25+64.
[3] 徐魁鴻.異地高考問題的生態學審視[J].現代教育論叢,2015(01):37-41.
G206
A
1674-8883(2016)22-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