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衛
(太行日報社,山西 晉城 048000)
淺談辦好報紙文學副刊的策略與技巧
張小衛
(太行日報社,山西 晉城 048000)
在現代報刊編輯中,文學副刊與正刊一樣擔負著輿論導向、和報紙閱讀群體開發與維護的重要職責。副刊以文學內容為主,以新聞性、地方特色、版面設計整體風格的轉變,進而滿足現代人的閱讀需求。本文就現代報紙文學副刊的新聞性、地方特色、版面設計進行了簡要論述。
報紙副刊;新聞性;地方特色;版面設計
我國報紙文學副刊具有百年歷史,其在我國近代民族獨立、國家復興階段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建設腳步的加快,現代報紙的文學副刊在傳統文學啟蒙、輿論導向以及思想價值觀樹立等職能基礎上也發生了一些轉變。一位作家說過,當社會迷惘的時候,副刊應該保持清醒;當社會過于功利的時候,副刊應給生活多一些夢想。這夢想就是理想信仰。在當下氣象萬千、繁花迷眼,新媒體似乎占盡優勢之際,副刊編輯更應該樹立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意識,以思想性和文藝性相融合的作品,彰顯社會正氣、傳遞正能量,給讀者提供更多滋養身心、從容思考的機會。同時,注重傳統文藝副刊輿論導向職能,發揮文學副刊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副刊雖偏重文學,但不等于就是“閉門造車”,副刊編輯更應該拓寬視野,關注眼下的時事熱點,并具備新聞記者的政治敏銳性和發現新聞線索、挖掘新聞題材的能力。
(一)要打破舊框框,突出新品位
《太行日報·星期刊》創刊20多年來,基本秉承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副刊,多為純文學副刊,成為本地陶冶讀者情操、凈化讀者心靈的“精神家園”。但在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新聞時效性方面做得不夠,副刊沒有時效性在讀者心中成了思維定勢,副刊編輯也自詡今年的稿明年處理或后年處理都沒關系,以至出現了一個編輯一周可以編輯二十幾個版面的事情。上級領導經常批評副刊“陽春白雪”太濃,“下里巴人”少了點,感覺副刊不食人間煙火。所以為適應時代要求,2014年我們進行了改版。《太行日報·星期刊》改版后,我們除了突出副刊的文化品位和內涵外,更強調副刊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副刊也有新聞時效性。一版專門定位為文化新聞版,市里有什么與文化有關的熱點新聞,我們及時策劃、跟進,與之形成良性互動。一些文化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冷點、空點,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行采訪報道而不與新聞版重復,成為新聞正刊的有效補充和延伸。
(二)要善于從文學作品中發現新題材
例如,2014年《中國國家地理》第五期刊登了一篇沁水籍著名作家葛水平寫的關于介紹沁河古堡的文章。有關介紹沁河古堡的不同題材的文章,用副刊老編輯的話說——都登“爛”了。但這次沁河古堡能登上這家國內乃至世界都有很強權威性的雜志,沁河古堡的人文和歷史價值再次引起世人的矚目將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正是掂出了這種分量,我們打破固有的百余字的消息例行處理的方式,專門由記者對作者進行采訪,頭版刊發作者專訪,圖文并茂刊發原文,一下子取得了轟動效應。《中國國家地理》沒有幾個讀者能看到,但《太行日報·星期刊》在本地有很大的讀者群,沁河古堡的保護開發價值再一次引起了關注。這是我們做副刊編輯以前所不敢想的,也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事情。
(三)從新建文化項目上挖掘好的文學新聞
2014年是晉城文化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這年可稱得上晉城地標性建筑的“三館”正式投入使用,晉城人有了自己的圖書館、美術館、檔案館。“三館合一”項目從啟動到竣工開館,可以說是新聞報道的重頭戲,作為一周一期的《太行日報·星期刊》基本無文章可做。在美術館開館的前一個月,我們了解到晉城籍山西師范大學教授袁有根對我市沁水籍唐末五代畫家荊浩很有研究,就聯系到袁教授,把他撰寫的《劃時代的山水畫大師荊浩》一文,在《太行日報·星期刊》一版搭配荊浩的代表作進行了整版處理。《劃時代的山水畫大師荊浩》從文化的角度對荊浩其人,荊浩在繪畫上的偉大成就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解讀。晉城美術館又名荊浩美術館,為什么要叫荊浩美術館,很多市民不知所以然,但《太行日報·星期刊》一個版的介紹,卻起到了釋疑解惑的作用,收獲到了意想不到的關注。
近兩年的改版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副刊也講新聞時效性。關注新聞,但又要跳出新聞,突出文化特性,用文化、歷史的角度去詮釋新聞,引導輿論更需要加強策劃,下大功夫,這樣才能使副刊始終與社會、時代同步發展,與新生活緊密相連,具有濃厚的時代感和鮮活的生活氣息,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地方特色是由各種因素形成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歷史典故、人文景觀等是地方優勢的重要構成部分,它首先要為地方讀者的藝術審美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服務。地方特色是辦好地方黨報副刊的重要因素,也是辦好副刊的一張王牌。
(一)用當地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讀者
晉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全市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19個,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6處,其中僅宋、金以前的木質結構建筑就有46座,占全國同時期同類遺存的1/3,被稱為“早期古建博物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8個,中國傳統村落31個,文物的數量、密度和珍貴度均居全省前茅、全國前列。同時,晉城還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是太行、太岳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徐海東、薄一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轉戰晉城,指揮戰役。那首膾炙人口的抗戰歌曲《在太行山上》的誕生地就是晉城市陵川縣。正是這樣一批歷史名勝、人文景觀為《太行日報·星期刊》辦出地方特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二)用多種欄目形式留住讀者
“經典晉城”是《太行日報·星期刊》近年來推出的一個全方位反映晉城歷史人文自然資源的版面,也可以說是一個品牌欄目。“名人春秋”“紅色印跡”“文化爭鳴”“太行風情”“讀遍山川”“美麗傳說”“古今吟詠”等欄目,利用散文、故事、詩歌等文學形式,對晉城的山形地貌、風土人情、特產資源、歷史變遷、文物古跡、革命斗爭風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宣傳和介紹。這種鮮明而有特色的宣傳,向讀者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并幫助讀者認識晉城、了解晉城,從而激發人們建設美麗晉城的熱情。
(三)用歷史遺存感染讀者
“懷舊”“歷史珍聞”欄目是“經典晉城”版新增設的兩個頗具特色的欄目。前一個欄目的看點是要還原晉城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事件真相,鼓勵讀者回顧自己親身經歷的晉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刻,把自己珍藏的身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故事與廣大讀者分享。《三進錫崖溝》《回憶趙樹理的一次政治工作報告》《我和趙樹理的三面緣》《糧票、布票、計劃號》等稿件一經推出,就引起了廣大讀者的熱烈好評,特別是激起了一些退休老同志回憶寫作投稿的積極性。他們有的過去是主政一方的領導,有的曾經是某一行業的精英,更多的則是參與或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經濟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的親歷者。身邊人講身邊事,讓讀者在重溫歷史的過程中,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起了共鳴。
(四)用黨的革命事例教育讀者
后一個欄目則重在發現,發現那些也許將會永遠淹沒在滾滾塵埃中的歷史憑證。《一張晉冀魯豫野戰軍“黨費證”》是最近一期刊登在“歷史珍聞”欄目的一篇稿子。作者為一位老晉城人,他在城區鄉村采風時發現的這張近70年前的黨費證,讓我們把漸行漸遠的歷史通過一紙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黨費證”得以再現,它成為我們后人了解黨的組織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珍貴教材。而之前刊發的《沁水發現69年前的“日寇無條件投降”號外》一文,是日本接受波茨頓宣言無條件投降的原始證據,至今保存69年,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在報紙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副刊堅持與時俱進。從20世紀80年代以培養文學新人為主的文學副刊,到21世紀初以新聞性和服務性見長的綜合性副刊,再到今天大量涌現的挖掘整理地方傳統文化、探尋考證地方文明史的文化性副刊,通過地域文化來凸顯報紙特色正成為報紙副刊一個新的傳播方向。《太行日報·星期刊》在這條與時俱進的辦報路上正在進行有益的嘗試。
互聯網不只對媒體形態帶來了沖擊,更對傳統媒體從內容到形式帶來了沖擊,而現代社會的節奏也對媒體的內容呈現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對于文化副刊版面,我們要做得更活,要創新,盡可能通過一些個性化的設計方式,形成文化版面獨有的風格,塑造出報紙的文化副刊形象。
(一)內容為王,視覺優先
《太行日報·星期刊》在最近的一次改版中,就大量參考借鑒了南方發達地區的版式風格,報頭底紋為有“太行至尊”美譽的王莽嶺浩瀚云海,在凸顯地域文化旅游特色的同時,更美觀養眼,和其他新聞版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吸引讀者眼球。
(二)靈活布局,圖文并茂
在具體版面設計上也一改傳統報紙密密麻麻的文字版式,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疏朗、透氣的報紙版式,安排富有感染力的照片和版面美術裝飾來布局,這樣既突出自己寧靜高雅的特性,又讓讀者閱讀到高品質的文章內容,更能欣賞到賞心悅目的版面,讓閱讀變成讀者的一種心靈享受和熏陶。
總之,報紙副刊的優勢說到底是導向優勢、品牌優勢、人文內涵優勢,以及常年培養的固定讀者群的優勢,同時還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可快可慢、可動可靜、可專可雜……當新聞優勢被弱化,新聞由新鮮品變成了易碎品,副刊卻因其文字的思想深度和文化高度,可能成為耐用品和收藏品。“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認清優勢、明確職責、正視不足,有助于副刊在多元文化中進一步找準位置,作出應對。
G213
A
1674-8883(2016)22-0236-02
張小衛(1971—),女,山西晉城人,本科,中級編輯,副刊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