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廣西財經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聞報道框架探析——以《人民日報》為例
李 琳
(廣西財經學院 文化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本文從新聞框架理論出發,運用量化內容分析、探討我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聞報道框架。研究表明,《人民日報》最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措施,對政府機構的報道比重最大,新聞報道在事實框架基礎上常使用人情味框架和領導力框架。文章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聞報道應當呈現多樣化主題、關注多元化保護主體、使用多種敘事框架。
新聞框架;內容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我國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逾十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維護文化多樣性、保存民族文化記憶的重要舉措,它關系到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影響到一個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覺,以及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的文化創新。那么,我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呈現和建構出了怎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圖景?本文從新聞框架理論出發,運用量化的內容分析,試圖探討我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聞報道框架,分析框架選擇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媒體建構,并提出一些改進建議,以更好地發揮媒體在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作用。
《人民日報》是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綜合性日報,代表了我國主流媒體的態度,反映出我國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意見。作為國內最主要的媒體,《人民日報》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主張,記錄我國社會的變化,報道我國正在發生的變革,對實際工作具有指導作用。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報紙庫,選取《人民日報》為檢索對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關鍵詞進行全文檢索。考慮到我國政府自2003年開始正式啟動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即后來轉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本研究選取時段從2003年1月至2016年8月。從搜索到的文章總體中除去新聞評論,并除去那些只是提到關鍵詞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議題無關的文章,結果總共得到相關新聞報道109篇。
本文主要運用新聞框架理論進行量化的框架分析。傳播學者恩特曼(Entman)指出,框架包括了選擇和凸顯兩個作用,通過框架,現實的某些方面被選擇并在傳播語境中被凸顯,進而使事件的某種定義、某種道德評價或解決方案被推崇。[1]媒體通過突出某一方面、削弱其他方面來構架新聞和建構社會現實,人們就是借助這些框架和模式對社會現實進行連貫的把握。這種理解也成為“新聞是意義生產系統”的理論依據。對于特定的新聞事實,傳播主體感知某些側面并予以選擇,使這些側面在文本中得以顯著地呈現,這就是新聞框架的核心要義。[2]
本文根據坦卡特(Tankard)的“框架列表”方法和具體研究問題設計框架清單,主要包括主題框架、保護主體框架以及敘事框架。新聞框架可以通過三個層次建構現實:高層次框架主要通過文章的標題、導語等方式,中層次框架則通過文章所選擇的主要事件、前因與歷史、結果與影響、歸因等環節發揮作用,低層次框架涉及文章所用的詞語和修辭。[3]本研究的主題框架是一組高層次的預定義框架,在所有報道中,筆者根據文章的標題和首段內容進行主題框架歸類;保護主體框架和敘事框架都是中層次的預定義框架,筆者根據新聞報道的主要事件、結果與影響、歸因等內容對框架進行預定義歸類。
主題框架歸類: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措施:在該主題框架下,媒體集中報道政府部門制定完善保護政策,積極開展各項行政措施。包括召開非遺保護工作會議,全面開展普查工作,構建名錄體系,評定、資助傳承人,興建生態保護區,等等。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該框架主要報道保護主體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社區等教育活動。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該框架下,主要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個體或群體開展的各項文化傳承活動。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該框架主要集中報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
保護主體框架歸類:第一,政府部門: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文化事業管理部門。第二,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個體或群體。第三,商業性機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企業。第四,研究性機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第五,文化事業單位:博物館、文物館、檔案館等。
敘事框架歸類:第一,事實框架:報道僅直接明了地呈現事實。第二,人情味框架:報道呈現了一個有關人的例子、一張臉、一段個人經歷或一種情感角度。第三,責任框架:報道指出了特定的問題,報道表明某些人或組織對這些問題負責。第四,經濟結果框架:報道提及一系列行動而產生的經濟結果或者提到成本及涉及代價程度。第五,領導力框架:報道提到了涉及主題的任何領導或提到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領導觀念,報道陳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領導活動、互動和效力。[4]
(一)主題凸顯性
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109篇新聞報道中,根據報道主題出現的頻率,《人民日報》最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政策措施,這個主題占新聞報道數量的49%。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政府及時制定一系列保護政策,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法制化和規范化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各級政府實施了一系列行政措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如全面開展普查工作,構建名錄體系,評定、資助傳承人,興建生態保護區,等等。這個報道主題的凸顯充分體現了《人民日報》積極宣傳黨和政府政策主張的立場,也呈現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態勢。其他兩個主題,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也受到一定的關注,分別占新聞報道數量的21%和18%。較少出現的主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僅占新聞報道數量的12%。
(二)保護主體分布
在109篇新聞報道中,本文根據新聞事件的主要人物、主要情節、主要過程等內容劃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如果新聞報道的主體單一,即將其確定為保護主體框架;如果報道中涉及不同主體,則將新聞事件中的關鍵主體納入框架。新聞報道中出現的保護主體分別是政府機構、傳承人、商業性機構、研究性機構和文化事業單位。在保護主體框架下,《人民日報》報道政府機構的比例最大,占61%,報道其他主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比例較小,分別是傳承人14%、商業性機構13%、研究性機構8%、文化事業單位5%。
(三)新聞報道主導敘事
根據《人民日報》在框架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使用每種敘事框架的頻率統計,事實框架是新聞報道的主導敘事框架,事實框架的比例占45%。這符合常理,因為新聞報道注重事實。緊隨事實框架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聞報道常常使用人情味框架和領導力框架,分別占24%和21%。進一步研究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題報道更傾向于使用人情味框架,框架涉及對傳承人個體或群體的描述,呈現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情感角度。報道政府部門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時更傾向于使用領導力框架,通過領導力框架強調權威性和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指導。相比之下,經濟結果框架和責任框架的比例相當低,分別僅占6%和4%。由此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常常是被遮蔽的。
(一)新聞報道主題多樣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涵豐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聞報道應該注重主題多樣化,多方位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在政策措施,這是國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經驗,也是我國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做法。許多國家創造了不少有效的方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的文化保護措施還很多。主流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措施的持續關注是合理的趨勢。同時,媒體應該多方位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聞報道應該提高對其他主題的關注度。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活動,能夠增強人們的非遺保護意識和自覺行為。非遺傳承人個體或群體的具體傳承活動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則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思路,只有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才能為非遺在當下的傳承提供條件和空間。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進,媒體應該呈現更多樣化的主題。
(二)關注保護主體多元化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眾多,其中政府處于主導地位。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主要條款,也都是圍繞著行政保護而設定的。[5]但是僅有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有必要充實社會力量的參與?!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明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行多種主體參與的模式。[6]媒體應當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多元主體,以引導、鼓勵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比如許多商業性機構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也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性機構注重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遭到破壞,其原生態能不能得到妥善保護;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承載者,傳承人個體或群體的傳承活動更應受到重視和關注;許多民間組織也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協作保護機制正在形成,新聞報道應當關注和呈現多元化保護主體。
(三)使用多種敘事框架
在事實框架基礎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聞報道常常使用人情味框架和領導力框架。相比之下,責任框架和經濟結果框架比例相當低。為了多角度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圖景,媒體應當使用多種敘事框架。其中,針對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新聞報道應當適度使用責任框架,指出特定的問題和責任單位。比如有些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有些地方借繼承創新之名隨意篡改非遺內容,損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有些地方因為官方的過度干預使得非遺變了味,官方的過度干預更是直接影響了非遺良好、有序地發展和傳承。我國非遺保護中甚至存在多重管理、經營權出讓、經營單位保護不當帶來“法人違法”問題。由于新聞報道責任框架的缺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常常是被遮蔽的。同時,媒體也應當適度使用經濟結果框架,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益問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保持高速增長,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利用經濟手段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本或涉及的代價程度以及保護效果也是值得關注的。比如人為因素造成對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擴大化和誤判行為,這種行為就會增加非遺保護的成本。又比如通過各級政府的投入,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是否取得了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媒體適度使用多種敘事框架,多角度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圖景,有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
[1] Entman,R.M . Framing: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52.
[2] 肖偉.新聞框架論:傳播主體的架構與被架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54.
[3] 方博.新聞框架與社會圖景建構[D].中國科技大學,2011:16-18.
[4] 周翔.傳播學內容分析研究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376-378.
[5] 劉承華.守承文化之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殊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49.
[6] 周耀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理論與實踐[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8.
G212
A
1674-8883(2016)19-0052-02
李琳(1979—),女,碩士,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