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洲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簡述王韜新聞思想的獨創性和局限性
汪 洲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王韜是晚清時期著名的新聞思想家,被譽為“中國新聞記者之父”,是近代新聞理論的奠基人和近代報紙的開創者。在當時封建腐朽的中國社會環境下,他勇敢地反對“言禁”制度,倡導言論自由,并大膽自辦《循環日報》。同時,還對新聞的功能作出了自己的解釋,即廣見聞、通上下和通內外。然而正是由于王韜所處歷史時期的特殊性,其新聞思想也必然帶有歷史的局限性,即沒有意識到言論自由的實現需要政治體制的變更,忽略了廣大民眾的強大力量,一味地寄希望于統治階級的覺醒,以及以抒發個人見解為主,無法突破封建文化的束縛。
王韜;新聞思想;獨創性;局限性
王韜(1828 ~ 1897)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晚清著名的資產階級政論家和新聞工作者。戈公振先生在《中國報學史》中稱贊他為“中國報界記者名聞世界之最早的一位”,同時王韜也被譽為“中國新聞記者之父”,是近代新聞理論的奠基人和近代報紙的開創者。1874年,王韜于香港創辦了《循環日報》,這是中國人自辦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報。他將自己早年從事報刊工作的經驗應用于自辦報紙之中,同時又在實踐中充分傳遞了自己的新聞思想,即新聞言論自由、新聞政論觀和新聞功能觀等。王韜的諸多新聞觀對后人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并且其報刊實踐和新聞理論為近代新聞事業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由于其所處封建時代的特殊性,王韜的新聞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主張新聞言論自由
1757年,以乾隆帝的“一口通商”而開始的閉關鎖國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而后以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為開端的不間斷的侵略戰爭則成為中國命運的轉折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當西方國家乘著工業革命之東風飛速發展之時,處于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封建社會卻在實行嚴格的“言禁”制度,統治者意在禁錮思想,將民眾變為統治階級的傀儡。而在這種情況下,王韜卻提出了言論自由的主張,他認為清政府應當放寬言禁,允許地方辦報,鼓勵民間報業的發展。辦報應當鼓勵新聞工作者用無所畏懼的態度去批判時弊,形成“指陳時事,無所忌諱”“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的清議之風。王韜在努力掙脫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枷鎖之時,將獨立批判的姿態作為報刊言論之傲骨。
王韜在其新聞言論自由的主張之中也充分體現了民本思想,即他在《弢園文錄外編》中所闡述的“重民”思想。他認為,民間報紙應當代表人民,以人民的意志和需求為出發點,為廣大人民發聲,傳遞民意。作為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王韜將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新聞思想相結合,提出了符合資產階級維新派利益的報刊言論自由主張,為之后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資產階級的辦報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王韜開創了近代報紙自由言論之先河,繼他創辦的《循環日報》之后,一批國人自辦的優秀報刊陸續問世,如《申報》《立報》等。在王韜的思想主張中所包含的“自由”與“民本”思想,可以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先進新聞思想,為近代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二)強調新聞政論意義
清政府的腐敗與西方列強肆無忌憚的侵略喚醒了一批進步青年,他們渴望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挽救這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的家園。而在這時,王韜看到了報刊在社會變革中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由此他開辟了一條報刊救國之路,希望能通過發表政論文章來喚醒統治者,為封建落后的中國注入新的發展活力。由于仕途失意和政治迫害,1864年,王韜不得已來到香港,正是在香港接觸到的西方先進政治體系和新聞思想為他之后的自辦報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1874年,王韜于香港創辦了《循環日報》,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家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改良主義思想的報紙,以中國具體的政治需求作為根本,不斷地傳遞宣揚西方的政治思想,如王韜非常推崇的英國民主政治制度等,并將《循環日報》作為維新變法的主要宣揚陣地,通過與鄰國日本的比較來強調變法的積極意義。
王韜不僅開創了“辦報立言”“文人論政”的新風氣,并且還開創了新的政論體及寫作風格。他的文章體裁突破了封建時期八股文的限制,而且極少引經據典。他認為“文章所貴”在于“紀事述情,自抒胸臆”,即文章言論必須描述實情,條理清晰,直抒胸臆,而不是過分地注重寫作的技巧,空洞而無趣。以文言志,以報刊為載體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時效性和針對性是其突出特點,在獨樹一幟的同時實現其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導向的價值,并且以此為后人的自辦報刊和革命運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三)創新新聞功能理論
在自辦報刊的實踐活動中,王韜對新聞功能逐漸有了新的認識,即廣見聞、通上下和通內外三個主要功能。他的創新性新聞功能理論對中國近代新聞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廣見聞。正如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和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王韜同樣主張廣泛學習世界范圍內的先進思想來實現國家的自救。在國外游歷和與西方知識分子交往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在他的身上不斷碰撞,他迫切地希望將西方文明在中國傳揚,而報刊則是他認為的有效途徑之一。王韜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盡可能地通過報刊傳遞給民眾,讓民眾能夠了解、接受、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技術、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并嘗試以此警醒統治階級,使其能夠實現自我革新,給國家的未來帶來新的發展希望。
通上下。受國家形態和封建傳統文化的限制,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之間始終存在著隔閡,在歷史長河中,它逐漸形成了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使階級矛盾不斷升級,也最終將國家置于一個內憂外患的境地之中。王韜認為,可以通過在各地設立報館來加強統治階級與平民百姓的聯系,緩和階級矛盾。一方面,報刊能加強中央對于地方信息和民情的掌控;另一方面,百姓可以通過報刊發聲,傾訴意愿和需求。
在“通上下”中來實現民意與統治階級意志的相互傳遞,讓報刊成為“上”與“下”的關系紐帶,促進社會的和諧。
通內外。王韜認為,在數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下,中國急需重新打開國門,與外界溝通,而報刊則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它在信息文化傳播中成了連接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同時,他也認為不僅要將西方的先進文明帶到中國來,也更要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它們走出中國,影響世界。在當時的局勢之下,西方列強對于中國一直進行不平等的文化輸出,要想打破這種不平等現狀,就應該更加主動地進行本國的文化輸出。
由前文中王韜新聞思想的三個獨創之處可以了解到,王韜對于近代中國新聞事業的開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是奠基者和革新者。但由于王韜所處的是封建王朝逐漸走向沒落的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他的新聞思想就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局限性,與現代新聞思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三個局限之處:
第一,沒有政治體制的支撐,無法實現真正的新聞言論自由。經過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多次侵略戰爭,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社會所帶有的封建文化之弊端仍然無法消除,這就使得王韜所倡導的言論自由沒有能夠實現的社會基礎。一方面,這與統治階級權力的高度集中和絕對統治的地位背道而馳;另一方面,受封建傳統文化熏陶的民眾無法輕易地理解和接受先進思想。從上至下,王韜的這一主張都遇到了不小的阻礙,他沒有意識到封建體制的存在才是最大的障礙,在一個不是民主體制下的社會是無法實現真正的言論自由的。
第二,政治論見以警醒統治階級為主,沒有意識到民眾的力量。受到西方先進文明啟發的王韜,認為將西方國家的民主體制引入中國是一條有效的救國之道,他希望能夠通過新聞政論文章的發表讓統治階級進行自我革新,以警醒的方式來挽救腐敗的清政府。可是他忘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才是國之根基,王韜受封建舊文化和體制的影響,他沒有意識到新聞報刊在輿論引導上的重要作用,一味地寄希望于將自己的吶喊傳遞給統治者,而沒有著重于在民眾之間進行先進思想的宣揚和倡導,沒有進一步地促進民眾覺醒從而促使改革的實現,沒有正確地意識到民眾的強大力量,進而導致了他的判斷失誤。
第三,傾向于傳遞政治方面的個人見解,無法突破封建文化的束縛。王韜在政論文章的發表等報刊實踐活動中,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主要以直抒個人胸臆為主。這與現代新聞的輿論監督、闡述事實和傳遞消息等功能不同,與現代新聞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同時,王韜對于新聞功能的另一解讀也帶有顯著的封建色彩,他的“通上下”思想仍無法與傳統封建文化脫離開來,一國之主為“上”,百姓為“下”,封建等級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巴ㄉ舷隆币仓皇菫榱司徍碗A級矛盾,而并非為了完全消除階級矛盾,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也就注定了他新聞思想上的局限性。
總之,作為清末著名的新聞思想家,王韜在自辦報刊的實踐活動和新聞理論的創新完善上都作出了不可忽視的偉大貢獻。但是由于處在清朝走向衰落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王韜的新聞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歷史局限性,與現代新聞理論仍有一定的差距。不過,他留下來的實踐經驗和思想理論仍不斷地在啟蒙、引導著后來者,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1] 楊文環.新聞學家王韜及其新聞思想的探討[J].今傳媒,2013(04):144-145.
[2] 徐新平.重評王韜的新聞思想[J].湖南大學學報,2002(09):92-95.
G219.29
A
1674-8883(2016)19-0090-01
汪洲(1992—),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