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源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城鎮化背景下農家書屋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
薛 源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農家書屋作為一項重大惠民工程,自開展以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百姓“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開創了全民閱讀新局面。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農家書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為了深入了解農家書屋的發展現狀,本文以吉林省S市X區的18個村農家書屋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入戶深訪相結合的方式,針對當地農家書屋的建設、使用、管理、維護、升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城鎮化;農家書屋;現狀;原因;策略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歷史階段和社會變遷。2003年,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發展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農村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根,農民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之載體,農家書屋則是由政府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旨在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1]農家書屋工程于2005年試點建設,2007年該工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2012年提前實現了“將農家書屋建設成為我國農村唯一全覆蓋的公共文化平臺”的目標。
筆者于2016年6月在X區18個村發放調查問卷27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234份,問卷有效率為86.7%。被調查者年齡為16~60歲農村常住人口,文化程度為小學到大學本科及以上,結合其家庭收入和職業身份,筆者做了全面的調查分析,發現當前農家書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統籌建設,政策傾斜,但知曉度不高
以吉林省為例,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積極推廣全民閱讀,吉林省自2008年起在全省中西部地區率先實現農家書屋對行政村的全覆蓋后,又于2012年省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建設重點向老、少、邊、貧地區傾斜,連續3年為貧困村、民族村屯書屋續建升級1200個。
然而,經過抽樣調查,我們發現農家書屋的實際知曉度并不高,有效樣本中僅有92人了解并使用過農家書屋,占比約39%;聽說過并未使用過農家書屋的有67人,占比約為29%;從未聽說過農家書屋的人數為76人,比重約達到32%。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全國大部分農家書屋設在行政村村委會,農民除了有事需要找村干部辦理外,平時幾乎不去村委會,接觸農家書屋的幾率自然低;其次,則是由于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當地政府工作重心偏移,其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新農村文化建設;再者,全覆蓋不等同于覆蓋好,地區政府對國家政策的執行停留于表面,未深入貫徹,甚至出現弄虛作假的現象。例如,有的農家書屋只是在村委會會議室大門掛一塊“農家書屋”的門牌,屋內空無一書;有的村將下發的圖書隨意堆放在村委會某一角落;有的村竟未設專門的書屋,農家書屋只存在于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和報表中。
(二)讀者借閱積極性減弱
據調查問卷中“您的閱讀時長”一項統計數據顯示,被調查者中有158人日累計閱讀時長為半小時以下,占比68%;半小時至1小時有62人,占比26%;1小時以上有14人,占比6%?!澳矏鄣拈喿x方式”一項結果表明,如今農民更青睞于利用手機、電腦來獲取資訊,網絡、手機閱讀的頻率遠遠高于傳統紙質閱讀的頻率。隨機統計SH村農家書屋借閱情況,前來借閱圖書的村民平均三五天一人。
以上各項數據綜合指向一個趨勢,即農家書屋的讀者借閱積極性減弱。
城鄉一體化穩步推進,農民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文化娛樂形式增多,“文化廣場”“文化大院”的興建對農家書屋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分化作用。比起讀書看報,扭秧歌、廣場舞等文體活動更能喚起農民的積極性。
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閱讀方式介入農村文化生活領域,新媒體閱讀替代傳統紙質閱讀,改變了農民的閱讀方式,農家書屋傳統的圖書資源已然無法滿足農民讀者的需求。
(三)管理缺乏科學性、可持續性和長效機制
圖書品種單調:當地農家書屋的圖書資源是由上級文體局統一下撥的,圖書類型缺乏多樣性、針對性,閱讀選擇余地少,讀者流失量大,農家書屋日漸無人問津。
管理經費不足:2012年,財政部出臺《中央補助地方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自同年起中央、省級財政每年向中西部地區的每個農家書屋補貼2000元,然而隨后并沒有配套的具體細則出臺,各地區對該辦法的理解和實施也不同。有的地方領導思想認識錯誤,挪用相關款項用于解決財政緊張問題,有的地區根本未將農家書屋管理建設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最終導致農家書屋管理經費不足,后續運轉沒有資金保障。[2]
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走訪發現,18個被調查村的農家書屋,其中有5個村的書屋管理員為在崗大學生村官,其余13個村各指定1名村干部擔任管理員,且都是義務兼職、無償勞動。除了5個大學生村官文化水平在大專或大學本科以上,其他工作人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多數是初中文化程度。他們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圖書日常的整理、分類相關知識很欠缺,對于渴望從農家書屋獲取知識的農民讀者來說,他們不能起到引導、指導閱讀的積極作用。
管理制度不完善:以被調查的18個村中的HF村為例,書屋開放時間為工作日的8:00 ~ 17:00,也就是村工作人員的日常在崗時段。而這段時間,村民正在田間地頭勞作,去書屋看書是不現實的。此外,農村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多數建立在血緣、地緣等基礎之上,[3]家家都可能沾親帶故,因此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無視借閱制度、圖書外借等現象。
目前看來,農家書屋的管理無論是從圖書資源、管理經費方面,還是管理人員和制度方面都缺乏科學性、可持續性和長效機制。
(四)閱讀資源供需失衡,更新換代速度緩慢
隨著城鎮化發展腳步的加快,城鄉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村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務農的人數在減少,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人數激增。有的近郊村甚至有升級為社區劃歸街道管轄的趨勢,不少村民戶口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與此同時,農民的閱讀需求也在發生變化。
據調查,被調查的農家書屋圖書平均擁有量約為1500冊,其中農業科技類圖書有1100冊左右,占比約73%,而結合當地具體村情,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婦女和兒童應對養生、保健、文學小說類圖書有更多閱讀需求。此外,經過對被調查村村干部的深度訪談,我們了解到,當地農家書屋有近8成圖書4年未更新,而更新換代的2成圖書是由村委會自籌資金購入的。
農家書屋閱讀資源更新速度跟不上閱讀需求的速度,日久必會形成“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一)整合多方資源,合理優化配置
農機書屋的建設與發展要積極爭取各級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的關注、支持、參與,緊緊圍繞“企業或社會團體捐一點、包村單位幫一點、社會力量籌一點”的思路,整合多方資源,有效解決建設資金瓶頸問題。[4]還要與村級其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相結合,在節約建設管理成本的同時還能提高書屋的利用率,合理優化資源配置。
(二)建設數字化農家書屋,加強宣傳引導,提高知曉度和使用率
可借鑒時下流行的“眾籌”模式與APP研發技術,建立與互聯網、商業眾籌、公益捐助等不同領域相融合的農家書屋眾籌模式,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開發一個“數字化農家書屋”的APP,用戶只要持有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就能實現農家書屋24小時閱讀,體驗一種符合城鄉閱讀特點的全新閱讀方式。[5]
可聯合多方媒體,合力宣傳,把“數字化農家書屋”打造成一個文化品牌。例如,可以在村委會安裝無線網,在村民前來辦事的時候為其提供“數字化農家書屋”APP下載二維碼,有智能手機的村民掃一掃便能輕松安裝。或由當地政府文化部門注冊運營一個農家書屋公眾號,定期推送好文、更新閱讀資源。
(三)組織專業技術培訓,提升管理隊伍綜合素質
書屋管理員的綜合素質高低是農家書屋發展的關鍵,因此要多舉辦管理員培訓班,聘請專業的圖書管理員對農家書屋管理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對于兼職管理員可以適當給予一定報酬,定期進行考核,競爭上崗,培養他們的危機意識,激發他們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四)完善規章制度,加強立法監督
完善農家書屋圖書借閱管理辦法、明文規定管理人員崗位職責、制定服務守則后,各級宣傳文化部門應將書屋建設和管理納入年度考核,對于成效突出的單位進行獎勵,對于管理不到位的單位責令整改,定期匯報整改進度。
1846年,美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圖書館法,鑒于美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國也應加快起草相關法律法規,以促進農家書屋的健康有序發展。
[1] 江群.公共圖書館面向中學生的信息服務[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8):5-8.
[2] 王少軍.農家書屋的問題、成因與出路[J].河北學刊,2014(6):246-249.
[3] 陳瑩,李靜.我國農村閱讀生態:發展現狀與變化趨勢[J].中國出版,2015(9):32-35.
[4] 徐杰飛.對從化市“農家書屋”建設的思考[J].圖書館論壇,2009(5):68-70.
[5] 汪萍.衛星數字農家書屋的傳播優勢及模式探索[J].中國出版,2013(4):19-22.
G258.23
A
1674-8883(2016)19-0103-02
薛源(1989—),女,湖北荊州人,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出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