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靜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共景監獄”下的網絡輿論監督——以“雷洋案”為例
陳思靜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無論是在信息的生產、傳播以及信息的監測方面,公眾的參與度都大大增強。過去人們處在“全景監獄”中,受到少數掌握信息資源的人的監視,如今“全景監獄”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共景監獄”,即人們擺脫了少數資源把控者的監督,轉而成為信息的分享者與輿論監督者。本文就從“雷洋案”的案情發展,來分析“共景監獄”下網絡輿論監督的崛起以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全景監獄;“共景監獄”;輿論監督;“雷洋案”
(一)“全景監獄”下的輿論監督
法國哲學家米切爾·福柯將現代社會比作邊沁的全景式監獄。在傳統媒體時代,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大部分資源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中。而普通民眾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不能及時對信息進行反饋以及溝通與分享,受眾的監督權更是無從談起。新聞輿論監督只是上層人士的玩物,自上而下的監督方式使得相關權力部門的職權無法做到真正的透明化、公開化。
(二)“共景監獄”下網絡輿論監督的崛起
在網絡時代,人們參與信息的傳播力度大大加強,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與分享者,這就大大削弱了政府掌握信息傳播的局勢。因此,就形成了一種與傳統“全景監獄”理論相對的“共景監獄”理論。“共景監獄”是一種微觀結構,是眾人對個體展開的凝視和控制,個體由之前的“被監視者”轉變為“監視者”,輿論監督的權利轉變為公眾所有。因此,監督主體的擴大可形成對某一對象的被監督和討論,使這一對象成為公眾議題并產生相應的公眾輿論。
(一)“雷洋案”的輿情走向
2016年5月7日,澎湃發表《家屬稱北京一男子失聯死亡,警方:涉嫖娼帶走時身體不適不治》,網友紛紛轉載事件相關信息,對事件主人公雷洋非正常死亡提出質疑。至此,“雷洋事件”進入公眾視野,廣大民眾通過微博、論壇、跟帖等方式對案件的調查結果以及昌平警方的調查進度進行監督。此后,昌平公安分局將此情況通報公安機關,昌平區人民檢察院已介入并開展偵查監督工作。
隨后面對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依法決定對當事民警邢某某等5人進行立案偵查的通知,網友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外界普遍關注的尸檢問題該由誰來進行?需要多久?面對當事人家屬以及社會大眾的頗多疑問,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了有關案件調查結果的一系列公告。2016年5月11日,警方提供證據后輿情反轉漸漸平息,隨后輿情趨于減弱。“雷洋案”在社會大眾的關注與監督下逐漸真相大白,警方也著力開展調查工作,力圖給當事人家屬以及社會公眾一個公正公開的事件真相。
(二)“共景監獄”視角下的“雷洋案”
“共景監獄”里的人擁有充分的主動權,受眾可以通過日益便捷的傳播技術和媒介在任何一個地方展開圍觀。因此,當“雷洋案”公之于眾后,人們圍觀的本能又被激發出來,特別是有關生命、人性的話題,人們有特別強烈的參與欲望。從“雷洋案”報案材料移送昌平檢察院,到進行第三方尸檢,再到公布尸檢結果,雖然如今“雷洋案”還在調查審判當中,但是在媒體的持續關注與報道以及社會公眾的監督下,“雷洋案”已經朝著越來越公正的方向發展。
“共景監獄”下網民對社會傳統權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和制約,但由于互聯網的進入門檻較低,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公民記者”也不受專業記者的職業道德約束,導致輿論監督過程中出現了網民非理性的現象,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一)虛假信息泛濫
由于互聯網的匿名性以及無門檻,同時為了博取人們的眼球、贏得點擊量,很多網民利用網絡傳播的廣泛性發布一些不實的消息,包括被處理過的圖片以及視頻等。同時,由于網絡把關人的缺失,導致網絡虛假信息的泛濫。虛假信息被廣泛傳播后,人們無法及時有效地辨別信息的真假,這破壞了網絡生態環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二)危機事件的爆發
新媒體容易加速公共危機事件的爆發。由于其具有即時傳播的特性,在加速信息傳播的同時,也容易導致公共危機事件的迅速發酵,增大了對事件的處理難度。由于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發布缺少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其虛擬性、不規范性和匿名性等特點,使得人們無法弄清真相,往往容易被帶有傾向性的言論所左右,致使民意被誤導。
“共景監獄”場域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輿論監督的形式更加豐富,監督的方式也更加成熟。但由于網民非理性狂歡以及自我意識弱等特征,使得網絡輿論監督也出現不文明、不理智的現象。因此,人們在“共景監獄”中的任何言行都需要政府部門的管理和引導以及網民自己的言行自律。但因“共景監獄”已然形成,正在崛起的網民力量不容忽視,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輿論監督的便利性,來推動社會公共事件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社會問題的解決。
[1] 喻國明.媒體變革: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J].人民論壇,2009(15):21.
[2] 鐘芳娜.“共景監獄”場域中網民“社會性格”辨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5(2):113.
[3] 欒絮潔,王軍.微博圍觀效應:公共輿論的生成機制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1(09):33-35.
[4] 周晶,王飛.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監督與輿論引導[J].傳媒與教育,2015(2):25-28.
G206
A
1674-8883(2016)19-0113-01
陳思靜(1993—),女,貴州鳳岡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采訪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