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文娟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從誹謗木到互聯網——淺析網絡時代下的政府角色定位
儲文娟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從早期執政者設立“誹謗木”讓群眾廣開言路,到領導人傾聽民意實行決策調整疏通言路,再到群眾利用網絡平臺自發聚合民意和訴求,倒逼政府官員重視網民意見,實現與民眾的良好互動。在互聯網的時代大潮中,政府唯有找準自身角色定位,本著開放包容的態度,精準發力,有效管控,才能贏得廣大網民的信任,有力推動現實社會更好的發展。
政府角色;網絡監督;疏通言路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1]習主席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鼓勵官員利用網絡傾聽民意,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在互聯網的時代大潮中,政府唯有找準自身角色定位,本著開放包容的態度,精準發力,有效管控,才能贏得廣大網民的信任,有力推動現實社會向上向好發展。
縱觀歷史,遠古的堯舜時代就專門設置了進善旍、誹謗木、敢諫鼓三個場所供民眾溝通交流,鼓勵民眾廣開言路、發表意見。凡是想進言者可以站到旍下,太子要隨即前往傾聽;讓民眾在木柱上刻寫意見,指責執政者的過失;對執政者有所勸諫,可以敲擊此鼓,使天下人暢所欲言。[2]通過平臺民眾釋放輿論能量,疏解社會矛盾,堯舜根據民眾所提的意見,及時調整政策和行為,使得民心所向,頗得百姓愛戴。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成為現代公民表達意見和溝通互動的開放平臺。作為政府部門,如今處于網絡民主的包圍圈中,必須明白“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的道理,一味采取“躲”“堵”“壓”的態度反而會適得其反。而最佳選擇就是“疏”,疏如大禹治水,因勢利導。對于網絡民主,政府必須創新主導、引導和疏導的思維觀念。首先,政府必須占領網絡民主的陣地,確保網絡民主的領土上紅旗飄揚。及時發布必要的和準確的信息,讓虛假信息、惡意信息和垃圾信息在網絡平臺上沒有空子可以鉆。其次,政府必須加強引導,大力推進政府網站建設和主流網絡媒體培植工作,掌握“網絡輿論”的方向。我國現在有7億網民,網民權利意識空前覺醒,網絡輿論進入“大眾麥克風時代”。領導干部應主動提高自身的網絡媒介素養,在政府網站上建立社交平臺,積極主動回應網民關切和質疑,牢牢把握網絡輿論的方向。最后,政府必須加強疏導,確保民眾的不滿情緒得到宣泄,過激情緒得以控制。要在人民和政府之間架起一座連接彼此的網絡橋梁。
聽取民意,執政者要有包容心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1]
偉人領袖毛澤東同志領導革命期間,就遭遇過無端“挨罵”。清澗縣農民伍蘭花的丈夫在山上耕地時,不幸被雷劈死,她悲痛欲絕,破口大罵“世道不好”“毛澤東領導官僚橫行”,中央社會調查部把伍蘭花拘押到延安,初審被判死刑。毛澤東從《情況匯報》中了解到此事,親自與伍蘭花聊天、拉家常,在對話中及時反思,找準公糧太多的問題根源,并無罪釋放了伍蘭花。此后開展自查自糾,實行精兵簡政,拉開了大生產運動的序幕。
隨著時代的發展,發聲平臺早已從遠古時代的“誹謗木”轉變為現在的“互聯網”,互聯網逐漸成為輿論的集散地和擴大器。2016年5月,魏則西輿情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發酵。政府部門得知輿情后迅速派駐工作組及時跟進,在處理此次信息中公開、及時、透明,相關違規違紀人員受到了行政處罰和紀律處分,有效抑制了魏則西輿情事件的蔓延。通過此次事件,政府應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力得到了提高,決策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網絡空間是社會空間的延伸,網絡風氣是社會風氣的折射。群眾期盼社會風清氣正,同樣也期盼網絡空間和網絡風氣能夠清新健康。
一是加強網絡空間治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面對網絡上充斥的大量的虛假、詐騙、攻擊、謾罵、恐怖、色情和暴力,對于政府來說,要加強管控,治理范圍要向網上拓展,承擔起社會責任:堅決制止和打擊利用網絡鼓吹顛覆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行為;堅決打擊網絡敲詐、有償刪帖、假冒記者身份與撰寫假新聞等行為,查處新聞“涉假”案件,有助于構建良好的新聞行業氛圍;堅決抵制網上色情、暴力橫行。當前,網絡淫穢色情信息屢禁不止,屢打不絕,嚴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嚴重敗壞社會風氣。政府部門應全面清查網上淫穢色情信息,依法嚴懲制作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企業和人員,并于每月通報案件查處情況,營造一個健康、干凈的網絡空間進程,順民心,得民意。
二是強化網絡宣傳。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作為網絡輿論主陣地的網絡媒體,必須旗幟鮮明地弘揚網上正能量。網絡媒體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要把黨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用活潑的形式、生動的語言、接地氣的方式傳播給廣大網民。十八大以來,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媒體持續刊發“國平”網評和解讀文章,開通“學習小組”“學習中國”等微信公眾號和APP,充分利用“兩微一端”平臺發布內容多樣、形式新穎、易于網民接受的新聞。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著力扭轉網絡負面的亂象,圍繞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加強議題設置,做好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縱觀歷史,從早期執政者設立“誹謗木”讓群眾廣開言路,到領導人傾聽民意實行決策調整疏通言路,再到群眾利用網絡平臺自發聚合民意和訴求,倒逼政府官員重視網民意見,實現了與民眾的良好互動。
[1]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2016-04-19.
[2] 王英杰.傾聽民聲:從誹謗木到互聯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5(4):56-57.
G206
A
1674-8883(2016)19-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