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作為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網絡輿論“跑偏”現象的原因及規制
趙作為
(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網絡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重塑了媒介格局,也直接影響著網絡輿論生態的健康發展。近年來,網絡輿情熱點事件頻發,包括“雷洋涉嫌嫖娼事件”“成都女司機被暴打事件”“清華大學教師被騙”“女子和頤酒店遇襲事件”“東莞挺住”等多起輿論事件中,輿論“跑偏”現象頻繁出現,以及由此引發的“網絡暴力”“網絡戾氣”“娛樂泛化”等問題,給輿論環境的有序構建帶來巨大挑戰,其中的深層次原因值得人們深思。本文試圖分析網絡輿論“跑偏”現象產生的原因和規制措施。
網絡輿論;輿論“跑偏”;規制措施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公共事件頻發,網絡及新媒體技術為網民提供了自由發聲的平臺,賦予了民眾言說的權利和機會,使“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監督員”成為可能。網絡成為“眾聲喧嘩”的公共空間,成為約翰·彌爾頓口中的“觀點的自由市場”,各種意見、觀點自由辯論和迸發形成了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
在網絡輿論場下,輿論發生機制、輿論主體衍變和輿論衍變速度等呈現出新的特點。輿論“跑偏”現象在當下我國網絡輿論環境中較為普遍,主要表現為輿論對事件的主要問題或視而不見,或關注重點偏移,輿論聚焦于事件衍生的其他邊緣性話題。
(一)“信息碎片化”輿論空間中的“眾聲喧嘩”
近年來,公共輿論事件多發端于線上網絡空間。這類事件往往過程復雜,事件之初的信息多呈碎片化狀態,在事件真相到來前往往會引發網絡空間“眾聲喧嘩”,從而引發輿論“跑偏”。“雷洋涉嫌嫖娼事件”調查結果公布之前,輿論過多聚焦于嫖娼細節和“人大碩士嫖娼道德論”,忽視了對雷洋之死真相的關注。在“女子和頤酒店遇襲事件”中,有關公共安全的輿論聲音一度被“單身女子如何自救”等信息覆蓋,使原本對事件真相的追問“淹沒”在輿論漩渦中。
(二)網絡輿論場的“意見領袖”和“羊群效應”
在網絡輿論場特別是微博輿論場中,以網絡大V為主的“意見領袖”對事件的看法往往致使輿論“跑偏”?!耙庖婎I袖”較民眾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及影響力,尤其是在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意見領袖”的言行總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浪潮,從而影響輿論格局的衍變。
此外,由于網民非理性因素的存在,網絡中的“從眾效應”(即“羊群效應”)也是導致輿論“跑偏”的重要原因之一。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于受到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從眾效應使得部分網民在面對輿論事件時失去理性判斷。
(三)裹挾“網絡暴力”的“網絡推手”公關
“網絡暴力”,是指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的行為。最明顯的表現形式是人肉搜索與人身攻擊。近年來,網絡輿論事件中,以“網絡水軍”為代表的“網絡推手”因與經濟利益勾連,通過炒作甚至惡意營銷、公關來影響輿論,誤導大眾,也成為輿論“跑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媒體片面報道導致輿論失焦
在網絡輿論事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媒體為迎合輿論對事件進行片面化、選擇性報道,不但會導致報道失實,更會引發輿論失焦和跑偏。在一些輿論事件中,部分媒體為了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采用吸引眼球的“標題黨”做法,制造轟動效應,一些媒體有意裁剪事實、斷章取義制作標題,以此吸引受眾關注。一些輿情事件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引發輿論并發生輿論“跑偏”,標題黨對公眾的誤導是重要因素之一。
(五)對公共議題的娛樂化解讀
在自媒體時代下,公眾話語娛樂化成為一種趨勢。公共議題輿論中不乏戲謔、惡搞等流行娛樂化傾向,可以說,娛樂化傾向反映了輿論場的多元需求,但是過度娛樂化則會擠壓公共話題的生存空間,公共事件的核心要素被稀釋,邊緣話題成為輿論關注重點。在2014年2月“中央電視臺曝光廣東東莞色情行業”事件中,由微博發起的對抗式和嘲諷式的“東莞挺住”在自媒體輿論場迅速發酵,形成輿論漩渦,嚴重違背了社會的公序良俗。
(六)標簽化報道下的刻板印象
在諸多輿論熱點事件中,由于媒體對社會某一群體長期以來的“標簽化”報道,人們根據媒體報道形成的“擬態環境”輕率地根據某個人的群體身份而下定論,“刻板印象”下讓人們失去對具體事實的理性判斷,從而導致輿論走勢出現偏差。在“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女司機”的社會刻板印象使得網民將關注點從事件本身轉移至“女司機”這一社會群體。再如,在諸多涉及社會管理的警民沖突事件中,“城管”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標簽”,讓網民很難理性判斷事實,從而導致輿論偏差。
(一)主流媒體的理性發聲
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網絡輿論以其討論話題多元、互動交流便捷、自由平等對話、聚集民意快速、傳播影響力大等特征,深刻影響著我國輿論生態格局。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提出的“兩個輿論場”重要論述,準確反映了我國當下的輿論生態。面對復雜多變的輿論事件,以傳統媒體為主的“主流輿論場”應承擔起輿論導向的主體責任,牢牢把握事件正確的輿論走向,理性發聲。
(二)提升新媒體和民眾的輿論素養
以網絡新媒體和民眾為主的“民間輿論場”,是近年來輿論熱點事件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平臺。新媒體在新聞專業素養方面與傳統媒體還有較大差距,面對輿論熱點事件,新媒體的把關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還有待提高。而廣大民眾作為輿論傳播主體,面對紛繁復雜的輿論情形,應提升自身的輿論素養,在“眾聲喧嘩”的網絡空間中明辨是非,身體力行地維護好網絡輿論環境。
(三)健全網絡言論監管的法律機制
在提高民眾輿論素養的同時,也要健全網絡言論監管機制,在現有微博實名制、微信十條、賬號十條和約談十條法律法規等框架下,繼續深化完善網絡言論監管法制體系,加快立法調整,建立適應網絡輿情管理的法律機制。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輿論“跑偏”現象的發生,營造和諧的網絡輿論環境。
[1] 楊曉,張曉.新媒體語境下的“輿情搭車”現象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5(11):15-16.
G206.3
A
1674-8883(2016)19-0134-01
趙作為(1980—),男,內蒙古興安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傳播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