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長磊
(安陽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淺談我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演進和特點
步長磊
(安陽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天氣變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調查數據表明:觀眾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天氣預報。隨著中國電視的改革發展,天氣預報也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新的形式。然而在電視預報節目不斷創新的同時,也遇到了新媒體的巨大沖擊,網絡和手機查詢的便捷性與即時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取代了電視預報節目的地位。本文將重點梳理電視預報節目的發展脈絡以及呈現出的特點。
天氣預報節目;演進;特點
自1981年中央電視臺開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以來,30多年間,該節目每天為觀眾提供天氣信息,并一直是中國電視節目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深受觀眾喜愛。近些年,氣象節目伴隨著中國電視的改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個地方臺的電視氣象節目也逐漸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人們的生活,如農業、交通、旅游等各個方面。人們關心天氣預報的原因,并不是因為覺得氣象科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是人們對天氣有預知的渴望。隨之各種各樣新的天氣預報的播報形式應運而生。電視氣象資訊傳播的興起與電視傳媒的整體變革發展密切相關。然而在電視氣象節目不斷創新改變的同時,也遇到了來自新媒體的巨大沖擊。
(一)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欄目的變化
30多年來,經過多次的改版、增加內容、美化版面,央視的《天氣預報》節目已成為黃金強檔收視率較高的節目之一。1986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正式播出了由國家氣象中心獨立制作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節目新增添了一些內容,如彩色衛星云圖、臺風路徑圖、冷空氣預報圖、24小時天氣預報圖、省會城市天氣預報和責任海區天氣預報。三維立體天氣符號、景觀畫面和衛星云圖的推出,使我國的電視氣象節目從此與國際接軌。1996年4月5日,國家氣象局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氣象節目廣播的通知》要求重點抓好電視氣象節目,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改進節目制作手段,增加節目內容,優化播出形式,提高節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質量。初步制定了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的氣象規范用語,制定了20種統一的公眾氣象服務天氣符號。
2003年,央視《新聞聯播》后的《天氣預報》經歷了自1993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改版,其在節目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這次改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天氣預報的精細化水平,使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改版之后的天氣預報還延長了預報的時效,預報時間由48小時延至72小時。另外,根據觀眾對氣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節、天氣氣候和配合重大活動等熱點,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小欄目,如二十四節氣、春播天氣、麥收天氣,各種災害性天氣成因以及防災減災、一周天氣回顧、天氣氣候評述、節日天氣、香港和澳門天氣氣候、長江三峽天氣氣候以及天氣知識和術語等科普小欄目等。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氣溫預報,針對重大影響天氣的5天天氣預報;2005年1月18日,首次發布了“空間天氣預警”,利用FY-2C星的監測資料向社會公眾發布;2012年9月11日,央視在《新聞聯播》后的《天氣預報》中首次播出釣魚島天氣預報。
總之,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短期預報預警、中期預報和展望,也有區域性的監測預警、典型城市或區域的個例分析,還有針對當前熱點事件進行天氣解說等。所有這些,科技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天氣預報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天氣預報的依據更多、準確性更高了。
(二)各類電視氣象節目的出現
從80年代到現在,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與社會各方面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氣象節目也得到了眾多的進步。從制作水平到播出的方式,從節目內容到節目形式都呈現出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各大衛視也相繼有了屬于自己衛視的電視氣象節目。并且在為觀眾帶來氣象資訊的同時,也擁有其自身的一些特色。下面以部分電視氣象節目為例,進行簡要的分析:
第一,少兒氣象節目為代表的《小小氣象屋》。《小小氣象屋》是2008年3月在大連公眾氣象服務中心播出的少兒天氣預報節目。“節目的設置充分考慮到了少兒觀眾的心理特點,以獨特的視角和制作方式來制作。不僅吸引了小觀眾對電視氣象節目的關注,讓他們對氣象信息產生興趣,而且還為少年兒童普及了氣象知識。”[1]少兒天氣預報的存在價值就是可以充分滿足少兒了解天氣的需求。該節目具有一定的接近性,從少兒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從孩子的感受入手,這樣更容易抓住孩子的心態和視線。節目形式以活潑娛樂為主,時長為3分鐘。
第二,以時尚為代表的《時尚氣象》。《時尚氣象》與人們印象中的傳統電視氣象節目有所不同,該節目在節目創意、節目內容、節目的表現形式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隨著電視氣象節目的發展,僅僅靠傳遞氣象信息已經遠遠不夠了,于是《時尚氣象》在策劃的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創新上,以優質生活為目標,定位受眾為18~60歲間的女性為主,時長為3分鐘。在節目中增加“看天穿衣”引領“看天生活”的理念。增加有利于出行的城市推薦、明日出行指數、當季時尚健康生活指南、護膚、健身等方面的資訊。敢于嘗試現場體驗是該節目的一大亮點。主持人介紹當季適宜的菜式、現場挑選服飾進行搭配等。不僅傳遞了信息,而且是觀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傳遞方式。
第三,以旅游天氣預報為代表的《天氣指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公民國內和出境旅游的人數都急劇增加。“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40億人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入境旅游約1.33億人次,出境旅游約1.2億人次。”人們出行,最關注的就是旅游途中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天氣情況,因此人們對于旅游氣象資訊的需求量巨大。旅游衛視的《天氣指數》節目主基調是綠色的,給人一種清新淡雅的視覺觀感,同時節目配有鋼琴輕音樂,給人一種美的聽覺享受。以2014年2月25日的節目為例,該節目開場先給大家講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海灘一位沖浪者的故事,該沖浪者被9米的巨浪拋到14米的空中,姿態萬千。該照片被上傳到網絡后,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游玩,但是主播提醒中國游客這個季節并不是加州旅游的黃金時間,因為這一周加州雨水不斷,還有泥石流和滑坡的危險。該節目以故事化的方式開場,生動形象。接著,該節目重點預報了北方的霧霾天氣在冷空氣的作用下,將會自北向南逐漸消散。在最后的城市天氣預報中,主要選取的是國內的熱點旅游城市,除了有傳統的天氣預報,還包括該城市的交通運行指數、空氣污染擴散指數、紫外線指數等與旅游密切相關的數據。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氣象電視影視事業也有了不少的進步,特別是與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學習。近年來,我國的電視氣象節目出現了非常多的新情況和新變化,已經不再是新聞大餐后的輔食。各電視臺也在不斷推出各具特色的氣象新欄目,氣象節目呈現迅速發展的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日播出頻率的大幅度提升。電視氣象節目作為服務性節目,每天播出的次數和時長都在不斷增加。以央視新聞頻道為例,在整點的前5分鐘播報的《天氣·資訊》每天播出10余次,具有播出頻率高、受眾面廣、收視率高的特點。但是,也由于節目時間的限制,節目的創作思維還不夠,影響了節目的精細度。
第二,節目生活化、娛樂化。例如,在一期的《天氣·資訊》節目中,主持人并沒有首先直接進行城市天氣的播報,而是以秋天的螃蟹為話題,引出了一些買螃蟹和吃螃蟹的生活小常識,加入這樣的生活訊息作為開場,一方面加強了作為生活服務類節目的總體定位的策劃,同時也將抽象的氣象知識表述得更加平易近人,使電視氣象節目越來越生活化。
第三,節目涉及范圍變大,呈現出資訊化趨勢。現階段,我們收看到的氣象節目不僅包括天氣預報、氣象知識的介紹,而且還從生活資訊的角度出發,為人們的旅游、健康以及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提供及時的信息和實用的知識。受眾在觀看天氣預報時不僅能從中獲取基本的天氣信息,還可以獲得一些對他們有用的生活資訊。例如,洗車指數、穿衣指南、出行指數等。但是部分信息的實用性較差,或概念過于籠統,與實際生活的結合性不夠。
回顧我國電視氣象節目發展的30余年,經歷了技術的成長、內容的豐富、主持風格的變化、日播出頻率的大幅度提升等眾多變化。但是隨著計算機、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手機、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態勢勢不可擋。這些新媒體的出現將會改變電視觀眾的行為,豐富觀眾的選擇,從而使電視觀眾開始分流。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1967年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的著名論斷,昭示了技術的巨大影響力。網絡和手機提供的天氣資訊具有便捷和即時的特點,在一定的程度上將會影響和改變我國電視氣象節目現狀。電視氣象節目想要更好地發展,不被新媒體影響下的受眾逐漸忽略,那么創新和時效將會是一個關鍵。
[1] 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40億人次[DB/OL].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6-03-10/docifxqhmvc2285766.shtml,2016-03-10.
G222
A
1674-8883(2016)19-0139-02
步長磊(1987—),男,山東濟寧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電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