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龍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 401147)
評與不評:這是一個問題——試論電視新聞直播中的即興評論
楊 龍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 401147)
電視新聞中的評論規格較低,外在形式隨性,但通常需提前準備。它可以串聯節目,幫助構建主播形象。主播在評述時,要有團隊觀念,遵守公序良俗和法規紀律,同時需遵循評論的內在價值取向。不當評論應及時糾正或事后探討。
電視新聞;直播;評論
隨著電視新聞節目演播室直播和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的日益廣泛運用,電視新聞直播中的即興評論也逐漸增多。
電視新聞直播中的即興評論是以主播的語氣來表述,在直播時以口語化、即興或隨性的狀態呈現。它是一種口播評論。“電視口播評論”專指電視媒體中由播報者出圖像、主要以口語表達內容的評論形式。大致有三類,即配合重要新聞播出的口播評述、以常設欄目播出的口播評論、兼具串聯功能的口播評論。[1]本文要討論的電視新聞直播中的即興評論就屬于最后這一類兼具串聯功能的口播評論。它主要表現為新聞主播在具體新聞報道之后甚至是中間,進行的較為簡短、口語化的輕型評論。如果按照社論/本臺評論,專論,評論員文章,代論和來論,編輯部文章,短評、時評與專欄評論,述評以及編者按這八種新聞評論“名目”的分法,[1]即興評論大致應該算成編者按中的文中按語或編后,尤其是編后的概念。總之,即興評論是評論中規格最低的類型。
盡管規格低,外在形式隨意,但即興評論的作用卻不容小視。
如前所述,即興評論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串聯節目的作用。它使節目銜接更加流暢,避免具體新聞報道簡單堆砌的感覺。由于是電視媒體,即興評論不光依靠評論的文字本身。例如,在報道違法犯罪嫌疑分子被抓獲的消息后,播音員哪怕只是加上短短的一句“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雖然從單純的詞句來看,似乎沒有進行嚴格的語義串接,但由于主播的語音、語調、語氣、節奏、身體姿態、神態、目光指向等相關要素的綜合,往往也能起到串聯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即興評論是由主播發出,無論實際備稿是采編人員還是主播自己,它對主播和節目特色、形象的構建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直播新聞中,確實存在沒有提前準備,但信手拈來、成功評論的例子。例如,2009年2月,重慶電視臺新聞頻道直接利用路況信號直播了《嘉陵江大橋剛剛發生一起車禍 正在處置救援》的消息。直播的主體部分是按照“所見即所得”的原則,進行敘述和播報。但如果少了主播陳力最后“千萬不要圖一時之快,為節省一兩分鐘,但是這樣換來的卻是血的教訓”的總結性評述,整個直播消息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但這樣的“信手拈來”既需要厚積薄發的積淀和有十足把握作為前提,也是基于事件突發的客觀限制。更多的時候,即興評論必須提前準備,編播人員事前相互探討。同時,主播在直播時也要心中時刻有幾道紅線,確保即興評論安全、妥當地進行。
首先,雖說即興評述對構建主播形象有獨特的作用,但主播在評述時,一定要有團隊概念。對直播本身的瑕疵,主播如果不能彌補,至少不要隨意地評論而放大瑕疵。
其次,主播在即興評述時,要遵守社會公序良俗。2014年4月9日,湖北電視臺隴上頻道《壟上行》節目中,針對具體報道引出的一些官員腐化墮落的話題,主持人崔建賓進行了激動的評論——“(某些官員)思想奢靡腐化,真的想對他們說,思想有多遠就滾多遠吧”。根據報道,主持人進行上述點評后,話沒說完,即被要求離開演播室。[2]筆者認為,要求崔建賓離開演播室的決定是否妥當也許有待商榷。但其中的理由之一,應該就是這個“滾”字——主播在電視評論中公開爆粗(盡管這應該叫爆粗還是叫火爆也許還有待探討)。
同時,主播在即興評述時,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規、恪守黨的宣傳紀律。這一條紅線最明顯,如果新聞工作者頭腦中時刻緊繃這根弦,就不大可能出現逾越這條紅線的情況。但正因為這是最根本的紅線,一旦違背,后果不堪設想,因而也必須時時小心。如通稿類的稿件,字斟句酌,無疑是即興評論的禁地。
相對而言,即興評述自身內在的價值取向使這條紅線更容易被忽視。新聞報道是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反映。主播在評述之前,一定要問自己至少兩個問題:自己是否清楚具體的新聞背后更廣闊的背景是什么?隔幾年回過頭來看自己的評論,自己是否還能接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應該果斷地放棄評論。
預防是最好的補救。對編播人員而言,長久的積淀,每次直播前充分的事前準備,心中時刻提醒幾道紅線,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直播中不當即興評論的出現。
但錯誤也是電視行業中時常出現的。當出現不當評論時,首先要及時地糾正。無論是基于導播的提醒,還是主播自己的察覺,都要勇于承認錯誤,第一時間進行及時糾正。
很多時候,直播中評述的不當,往往程度較輕。無論輕重,主播都應該事后檢討。通過檢討發現問題,避免下次重犯;必要的時候,還應該相應地給予責任人批評、警告乃至更嚴厲的處罰。筆者認為,在湖北壟上頻道“有多遠就滾多遠”事件中,導播或是演播室中領導的處置欠妥。該主播的評論看似過火,其實還是心里有底線的。強行要求正在直播的主播離開,反而將事件影響放大了。
當然,在必要的時候,果斷地終止不當評論也是必須的。2014年3月5日,“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美國臺的主播Liz Wahl在直播中當場提出辭職,并發表評論性質的言論,認為自己在這家電視臺遇到了大量道德難題,該電視臺一直在“粉飾”普京的行為。在這樣的情形下,“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的導播或播控人員應該果斷采取切入片花等方式,阻止這些言論的散布。
總之,直播新聞中的即興評述,看似隨性,但在即興的表現形式之后,是長久的積淀、嚴謹的思考、認真的準備。評與不評,怎樣評,都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值得我們不斷地思考、總結。評與不評,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我們應在評述中作深入的思考。
[1] 李舒.新聞評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23,110-115.
[2] http://news.sina.com.cn/s/2014-04-10/101929902317.shtml[DB/OL]. 2016-09-12.
G222.2
A
1674-8883(2016)19-0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