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優優
(安徽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淺談電視視聽語言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的運用——以CCTV紀錄片《探秘歷史》系列為例
蘇優優
(安徽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數字化時代,新媒體使得一維歷史的沉淀變成歷史、現代和未來的三維立體綜合,科技的發展對傳統敘事型的歷史傳承有了新的顛覆。本文站在現代人的視角,從數字影像視聽語言的角度出發,結合科學、系統與通俗的辯證統一關系,力求從現代傳播的技術手段中為后續研究者傳承文明、咨政育人等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和貢獻。
視聽語言;人文歷史;紀錄片
人文歷史類紀錄片包含歷史性與文化性的特征,被文字記錄的歷史本身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與片面性,在內容的二次傳遞中,信息會發生一定量的損耗。因此,數字化手段通過特技或“情景再現”講述歷史事件,不僅最大限度地模擬了真實的歷史,增深了人文歷史類紀錄片表現的縱深感和維度,也易于讓不同社會層面的受眾所接受,擴大傳播范圍。CCTV的系列紀錄片《探秘歷史》,共為九集,分別是《呂雉的皇后之路》《韋后的女皇夢》《上官婉兒的大唐挽歌》《萬貞兒背后的曠世愛情》《慈禧的宮心計》《雍正的十大罵名》《年羹堯命運起伏路》《紀曉嵐的宦海沉浮》《和珅的罪與罰》。
(一)時間與空間中的場面調度
在每一幀畫面當中,觀眾的注意力只會被最明顯的部分所吸引,因此,導演必須引導觀眾的注意力。諸如,電影、電視劇、紀錄片、MTV等,所有的影視作品均是如此。與繪畫相似,影視作品也是通過顏色和形狀來表現內容,但與繪畫中的立體感不同的是,影視作品中場面調度的諸多元素,如舞美、燈光、場景設計、人物動作等共同構成這個立體空間,更有代入感和真實感。
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大量的正史、野史、宮廷秘聞被搬上熒幕。除了旁白和主持人的話語,場面調度是展現敘事的另一條線索。例如,在《和珅的罪與罰》一集中,主持人身份在現代人與扮演歷史角色之間來回轉換。前一個畫面中,在導演營造的深度空間的前方,是主持人在西裝革履地講述著歷史故事,后方則是演員扮演模擬的歷史人物,然后鏡頭跟隨著主持人的步伐走入下一個畫面,通過黑場自然過渡,主持人的衣著身份切換成了古裝的歷史人物,使得觀眾跟著主持人的思維步伐走入歷史。導演在時間和空間中排列組合場景、服裝、人物的表演等元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現實與營造的“真實”歷史環境之間制造戲劇沖突,完成影片的另一條敘事線索。
(二)影像的二次創作
人文歷史類紀錄片的素材在各類型的紀錄片中是最多的,往往也是最受受眾歡迎的。與舞臺紀錄片、人文地理片和時事報導片等題材相比,人文歷史類紀錄片的受眾相對較廣,也較為穩定,受眾對片中所表現的歷史空間有一定的了解基礎。這時,影像對時空敘事、畫面結構、鏡頭表現的二次創作尤為重要。“在紀錄片中,鏡頭內容是不可以擺布的,但是可以運用鏡頭運動來敘事,可以通過鏡頭運動來創造表意空間,揭示故事空間中所隱藏的關系與本質,以及創作者對‘事件’所作的判斷。”[1]
構圖、景別、色彩、光線、布景、鏡頭運動、人物走位等都為影像加入了材料。色彩和光線影響著造型的空間縱深感;構圖和景別勾勒出畫面的輪廓;服飾和布景創造出虛擬現實的“真實”感;而鏡頭運動則控制著整部影片的三維空間感,使觀眾意識到空間并且隨著空間思考。例如,在《韋后的女皇夢》一集中,一個長達15秒的拉鏡頭,主持人講述著《闕樓儀仗圖》,緩緩地走到桌案前,舉起拓印版向觀眾展示。這個總共長達20秒的長鏡頭在為影像增加豐富的空間信息的同時,使畫面中的人和物更加生動突出、立體飽滿,鏡頭內景別的切換,給觀眾造成視覺上前進的假象,如同走進歷史在觀摩《闕樓儀仗圖》一般。
(一)鏡頭之間的節奏關系
每一個鏡頭都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長度,影視工作者通過控制每個鏡頭的運用,來控制整段影片的節奏。通常,運用不同長度的鏡頭來形成可辨別的模式,就可以制造出剪輯的節奏感。比如把時間長度相似的鏡頭剪輯在一起,它的整體節奏就相對穩定。當然,也可以用此辦法來創造不同的節奏。
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拍攝的不是現實生活,而是在尊重歷史的情況下,對古籍資料以影視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的二次創作。導演通過控制整部影片的節奏來引導觀眾的視覺和思維。例如,在《探秘歷史》系列片的片頭,一系列快速的鏡頭,使得觀眾沒有時間去思考發生了什么事,快速剪輯是吸引觀眾的基本要素,也是制造戲劇性沖突和情節高潮的重要手段。
(二)鏡頭之間的空間關系
剪輯不僅能控制圖像及節奏,同時還能組構影視空間。為了使紀錄片的試聽語言更加飽滿充實,創作者通常采用大量的歷史老電影資料與影視劇片段等,來再現某些歷史瞬間。在一些特殊場景中,采取模擬表演穿插歷史鏡頭的表現方式,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之下,塑造近乎“真實”的劇情空間,在向觀眾展現歷史全貌的同時,增加紀錄片的真實感和歷史厚重感。
畫面是人文歷史類紀錄片表現藝術的主要載體,在時間維度上,真實的歷史事件是我們無法觸摸到的過去,也沒有真實的影像資料流傳下來。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拍攝文字文物來表現歷史,則無法發揮新媒體的特點,無法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情景再現”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情景再現”能讓觀眾面對生動真切的歷史“如臨其境”,抽象的東西變得更形象、更直觀,也更容易理解和想象。[2]例如,在《慈禧的宮心計》一集中,主持人講到咸豐皇帝第一次見到慈禧時,一個搖鏡頭的自然黑場過渡,鏡頭自然地轉換到了主持人扮演的咸豐皇帝場景中。這種“情景再現”的連接歷史現實空間的鏡頭,將鏡頭由寫實變成了寫意,營造了歷史空間感與真實感。
(三)鏡頭之間的時間關系
如同其他的影視技術一樣,剪輯也控制著紀錄片中的情節時間。導演在呈現電影情節時,可以通過剪輯來改變故事的長度。影視作品中,在順序、時間長度和頻率三個層面上,情節可以幫觀眾把握故事時間。導演一般通過剪輯來實現對情節敘事時間上的把控。
敘事和造型是電視紀錄片傳達藝術所常用的兩種手段,敘事主要是通過導演所選擇的故事來吸引觀眾,造型則是導演對整個場景的把控,而這些都離不開剪輯的輔助。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中,構成故事的一系列事件不是對靜物的一種描繪,而是一種表述的張力。所以,鏡頭之間的組接對時間元素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在《紀曉嵐的宦海沉浮》一集中,主持人講到《四庫全書》影響紀曉嵐的人生巔峰和低谷,下一個鏡頭就轉換到了對影視劇作品的展現,在時間上更有代入感,有助于留住觀眾注意力,幫助觀眾塑造“劇情”時空。
(一)人聲的特色與表現
聲音元素是紀錄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可以體現出紀錄片的真實性與地域性。特別是人文歷史類紀錄片,同期聲是體現真實感的重要元素,運用人聲來自然地揭示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代入感強。有時候,畫外音也會彌補主持人旁白的不足,讓影片的敘事不受限制。
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探秘歷史》中傳出來的主持人旁白和畫外音的解釋,讓觀眾通過這些聲音去了解故事發生歷史背景。這些聲音很巧妙地直觀或引導性地向受眾介紹了故事的時代背景、線索脈絡,可謂匠心獨運。例如,在《呂雉的皇后之路》一集中,主持人從一塊皇后的玉璽講到呂雉的賢惠與毒辣,加上畫外音的解釋性說明與引導,在渲染氣氛的同時增加了受眾的興趣點,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與歷史性。
(二)音響的真實與生動
除了人聲之外,音響也是增加人文歷史類紀錄片現場真實感的重要元素之一,讓觀眾如同身臨其境,感受紀錄片所要表達的環境和意境。在《探秘歷史》系列片中,音響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一方面,音響作為講解手段,能傳達必要的背景信息或填補人聲無法表現的空白,再現真實感強烈的歷史情境;另一方面,音響是極具藝術張力的聲音元素,紀錄片通過恰當的使用音響,把觀眾帶入其中,影響整部影片的氛圍、情感、節奏。
此外,創作者對于音響運用上的真實性與藝術表現,也是人文類歷史紀錄片受到受眾歡迎的原因之一。在紀錄片中,音響在某種程度上加強影片戲劇效果的同時,也會對人物進行刻畫,增加視覺畫面的多層含義。例如,在《呂雉的皇后之路》一集中,為了表現呂雉對戚夫人的惡毒,音響的空洞與陰森增加了現場感與恐怖感。
中國悠遠綿長的文明歷史和文化傳統給人文歷史類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其研究價值極其豐富。其中,電視視聽語言是紀錄片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鏡頭、剪輯、聲音等共同搭建了其與受眾交流的橋梁,技術的創新與提升也是未來紀錄片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盧廣斌.體驗紀錄片中的鏡頭語言[J].科技傳播,2010(11):1+4.
[2] 王列.文獻紀錄片表現手法管窺[J] .電視研究,2002(11):69-71.
[3] 尼艾爾·阿里洪(烏拉圭).電影語言的語法[M].陳國鐸,等,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166-312.
[4] 嚴濤,隋少平.試論電視紀錄片的真實性表現手法[J].新聞知識,2007(5):78-80.
[5] 伯納德(美).紀錄片也要講故事[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34-47.
[6] 黃先娟,黃楓.游走于真實與虛擬之間——論“情景再現”在紀錄片中的運用[J].電影評介,2009(4):22.
J952
A
1674-8883(2016)19-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