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辰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從集體無意識角度分析中國文化自信重塑——以美國電影在國內熱映為例
劉美辰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國的文化基本經歷了自負、自卑與自覺的過程。“自卑”“自覺”與“自信”是中華文化在近代以來一直有的文化心理,它們也幾乎同時交織在中國人的心里。這種意識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就在這種背景下孕育而生,并影響著國人的判斷與態度。本文以美國影片在國內熱映為例,探討中國文化自信的缺失,使人們能夠理性看待本土文化,認識到自身的長處與短處,從而實現文化自信的理性重塑。
集體無意識;文化自信;美國電影;中國電影
集體無意識是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用語,他認為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或超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沖動、愿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后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相應的社會結構是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1]集體無意識在社會中體現頗多,簡單來說,人們往往認為北方人粗獷、高大,南方人精明、精悍,便是集體無意識的具體表現。國民普遍認為國產電影爛片居多,好萊塢大片制作精良,導致這種認識形成的因素頗多,但不可否認也是集體無意識的表現。
為了能夠更加直觀地分析問題,本文將2000~2015年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的影片資料進行了分析匯總。數據表明,在排名前十的影片中,美國電影基本占據了半壁江山,除此之外,在這16年間,美國電影7次奪得票房第一,成為國產電影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期間,我國的票房總數呈波動上升趨勢,除2013年外,排位前十的影片中,美國電影總票房基本呈穩步上升態勢。此外,美國電影票房所占總票房比例有7次超過國產電影票房總數,突顯了很強的競爭力。
經過歷史的洗禮,我們往往把西方尤其是美國看做是現代化的標志,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不僅使我們對我國的經濟不自信,更對我們的文化不自信。正如榮格所說,這是我們的祖先遺傳下來的心理積淀在現代人潛意識深處的反映,因此我們要剖析其原因,就要回顧歷史、追本溯源。
中國的文化基本經歷了自負、自卑與自覺的過程。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因此在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上封閉性很強,并帶有民族歧視和偏見。“文革”使人們對“文化”誠惶誠恐,將諸多傳統文化視為糟粕,對中國文化信心造成了嚴重打擊;改革開放后,我國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強調生產力的發展,而在此過程中,將歐美的生產力看做是發達的標尺。不僅忽視了民族文化的振興,而且在人們的意識里種下了向往西方發達社會的種子。[2]自鴉片戰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即便是在中國現代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時,文化自卑仍然是中國社會的通病,表現為要么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要么主張脫胎換骨,以迎合西方所倡導的文化全球化。
除了文化自卑的深刻歷史背景之外,我們還需要看到,美國電影的熱映并不是沒有緣由的,面對中國市場,美國電影能夠取得成功,綜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善用中國元素。動畫電影《功夫熊貓》打出了中國元素,制作者把武打絕技,中國特有的山水、廟會、美食等元素糅合在一起。從該片的宣傳來看,確實是一部具有中國風味的為中國觀眾量身打造的動畫片。
第二,品牌效應。好萊塢作為人們心目中的電影天堂,成為了高品質電影的代名詞,它不僅是全球時尚的發源地,也是全球音樂電影產業的中心地帶,擁有世界頂級的娛樂產業和奢侈品牌,引領并代表著全球時尚的最高水平,如夢工廠、迪士尼等電影巨頭。因此,人們不自覺地將好萊塢出品的電影或奧斯卡的獲獎影片視為電影的最高水準,在對電影有切身感受之前便給它打上了仰視的標簽。
第三,觀眾口碑。系列電影在美國電影中十分常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電影頗多,并且依靠故事情節和觀眾的口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哈利波特》系列8部、《速度與激情》系列7部等。分析系列電影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我們在看到影片的高投入、場景設置、細節追求以外,觀眾跟風和感情因素在高票房的取得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中國方面,造成觀眾流失、電影口碑下降的原因突出表現在:
第一,山寨產業。一味模仿、缺乏創新導致國內山寨頻出,比如國產動畫電影《汽車人總動員》,無論是主人公形象還是故事情節都與迪士尼的《賽車總動員》有著異乎尋常的相似。但是一味模仿,國民并不買賬,而且還會對中國的電影業造成惡劣的影響,使觀眾對國產電影更加失望。
第二,大牌效應。許多電影靠大牌、當紅明星作為噱頭吸引觀眾,依靠“小鮮肉”獲得觀眾關注。靠當紅明星吸引觀眾眼球的電影市場終究不會長久,即使在國內打出一片天地,也難以走出國門,成為經典。一部好的電影要經得起時間和國界的考驗,沾沾自喜、顧影自憐只能將中國電影推向邊緣。
研究總結:
我們不能沉浸在本土電影高票房的泡沫繁榮中不能自拔,更不能僅依靠國內觀眾的認可而沾沾自喜,而是要制作出走得出國界,贏得世界共鳴與認可的力作。這對于文化信心的樹立十分重要,但同時也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耐心,更需要信心,積極地提高自我的價值判斷能力。
文化的自卑、自信、自負永遠是一種客觀存在,三者相互依存,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關鍵是要進行正確引導。在這個過程中,磨練自身的文化心態,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文化自覺代表著中國精神的覺醒,依托文化底蘊,再展文明輝煌,培養現代中國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天方夜譚。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傳承、交流基礎上的自信,對文化自卑、文化自負有引領、吸納和修正作用。文化自信的塑造對于我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價值判斷與處事方式。相信文化自信的中國將會發展得更好。
[1] 杜海燕.大眾傳播把關人集體無意識的探究[J].太原大學學報,2011(3):45.
[2] 關志坤,徐宏力.中國文化的自負、自卑與自覺[J].齊魯學刊,2011(4): 41-42.
G122
A
1674-8883(2016)19-0199-01
劉美辰(1990—),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