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婷 李曉黎
(湖南省氣象服務中心,湖南 長沙 410118)
論如何實現網絡氣象新聞通俗化
尹 婷 李曉黎
(湖南省氣象服務中心,湖南 長沙 410118)
為了讓專業性較強的氣象新聞變得更加通俗易懂,提高網絡氣象新聞的傳播效果,本文通過多個實例,從網絡氣象新聞標題的寫法,文學語言以及比喻、擬人、設問等修辭手的運用進行分析說明,讓網絡氣象新聞標題“亮”起來,使其內容有趣味、知識性強,同時能吸引讀者眼球、服務讀者生活,從而實現網絡氣象新聞生動化、通俗化。
網絡;氣象;新聞;通俗化
網絡新聞和氣象新聞都是新聞的子門類,只是所依據的分類標準不同。網絡是根據載體劃分的新聞子類,氣象新聞是根據內容劃分的新聞子類。二者的交叉結合部分就是網絡氣象新聞。簡單來說,網絡氣象新聞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氣象新聞,即借助多媒體形式及網絡技術傳播的天氣、氣候變化或氣象事業發展變動的事件或信息。
網絡氣象新聞的特點就是網絡、氣象、新聞三者的結合。氣象信息不像其他信息那么通俗易懂,這就需要記者、通訊員在充分了解氣象新聞背后的事件后,運用生動的語言把氣象信息傳遞給公眾。
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上網看新聞,更要先看標題。對于網絡氣象新聞而言,標題更是一則新聞的靈魂。
(一)網絡氣象新聞標題的作用
新聞標題在互聯網上的重要性,遠大于在傳統媒體上的作用。一個好標題就成為吸引眼球的關鍵,也是一篇文章成敗的關鍵。
在氣象新聞寫作過程中,很多通訊員對自己的新聞作品起一個什么樣的標題往往很糾結,常常不知如何下手。也有一些通訊員干脆就隨便起一個標題,覺得把內容寫好,標題是編輯的事情,這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殊不知,這樣做往往會使很好的新聞稿件被“葬送”掉。
與傳統氣象新聞一樣,網絡氣象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形式,為了吸引公眾閱讀,也必須讓氣象新聞標題“亮”起來。要寫一個“亮”的氣象新聞標題,最主要的是要帶著感情,向讀者傳遞出一種關懷,而不是“明天天晴”“后天下雨”這樣冷冰冰的表達。網絡氣象新聞標題的作用一是提示,讓人一望而知這條資訊要講什么。二是吸引,要盡力讓網民產生非點擊不可的欲望。
(二)網絡氣象新聞標題的寫作特點
新聞界普遍認為,新聞標題有四個主要功能:概括新聞內容、評價新聞的意義、吸引讀者的注意、美化新聞版面。也有人說,“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因此對于任何新聞來說,標題都是相當重要的。
然而,網絡氣象新聞標題與傳統媒體代表的報紙新聞標題是有區別的。
對于網絡氣象新聞來說,標題的“吸引讀者注意”功能的重要性則更加突出。
網絡新聞標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實題,題文分家,題長受限,大多是單行標題。下面以具體的氣象新聞標題舉例說明:
第一,實題。《“莫拉克”臺風在臺灣已造成291人死亡》;《廣西連日高溫晴熱52個縣(市)出現旱情》。
虛題:《天人合一奏奇效》(講人工增雨)
網絡氣象新聞標題最首要的功能是吸引點擊,吸引點擊主要是通過表現內容的吸引力來實現,因此網絡新聞的標題更重對內容的揭示,基本上全是實題,標題直接提示新聞的具體內容。一般情況下,網頁上幾乎就看不到一條虛題。
第二,題文分家。《湖南今年暖冬了!》這個標題直接定義了湖南今年是個暖冬,但是其文章內容卻沒有對暖冬進行解釋,更沒有足夠的氣象數據說明這個觀點,文章只片面地說到某幾日氣溫偏高而已,這是明顯的題文不符。
一般來說,題文相符是傳統新聞標題制作的一條基本原則,要求標題準確概括新聞的基本內容。而在網絡氣象新聞標題上,這一原則受到了沖擊。對點擊率的追求使網絡氣象新聞標題制作者想方設法地把自己認為最能吸引人的新聞事實以最吸引人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出于某種需要,網絡氣象新聞標題故弄玄虛、斷章取義、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就非常普遍。因此,我們的通訊員在寫網絡氣象新聞標題時一定要做到題文相符。
第三,題長受限。《南方十余省氣溫全線飄紅 晚熟早稻被高溫逼熟》。“高溫”,而且是十多個省,可見面積之大,早稻因為高溫而“早熟”,晚稻因為高溫而發熱,一個短短的標題將新聞點基本都呈現在了讀者面前。網絡以海量信息為重要特點,以湖南氣象網為例,主頁面要安排盡可能多的標題,因此網絡氣象新聞標題的字數比報紙要求更加嚴格,一般標題不要超過20個字。
第四,單行標題。非單行型標題:《麥香深處的萬千氣象——寫在2012年夏糧豐收之際》,首頁標題應該修改為:《貼身氣象服務助夏糧連續第7年獲得豐收》。
除單行標題之外,報紙常見的標題結構有引題+主題、主題+輔題及引題+主題+輔題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不同性質的標題會分行展示,因此報紙氣象新聞的多行標題非常常見。而網絡氣象新聞是以點擊標題的方式進入閱讀的,為了方便點擊和瀏覽,也因節約空間的原則,網絡新聞標題基本上都只有一行。但在網站二級、三級頁面中的新聞標題則可適當地靈活處理。
(三)網絡氣象新聞標題要注意的點
第一,標題要準確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做到語句通順,不得無中生有、斷章取義、以偏概全。例如:
錯誤標題:《長沙40℃罕見高溫破歷史極值明日高溫持續》
錯誤解釋:原文所指破的極值是就7月上旬而言,標題可能讓人誤解為長沙從來沒有出現過40℃以上的高溫。
修改后:《長沙40℃罕見高溫破7月上旬歷史極值》
第二,標題要通俗易懂,禁止使用過于專業或晦澀的詞語。標題中提及的人名如果不為人熟知,應注明其身份或頭銜;縣市級以下地名應注明所在省份。例如:
錯誤標題:《切變線穩定長江中下游暴雨持續》
修改后:《冷暖空氣對峙長江中下游暴雨持續》
第三,具有較大的信息量。一條好的新聞,提供給編輯和讀者的信息量越大,就越容易被編輯選中,也容易讓讀者接受。
氣象新聞與文學語言的關系是,“新聞與文學的結緣由來已久,在我國報業初創時期,即在新聞紙上給文學辟出一塊地盤,稱之為副刊。新聞與文學結合得好,就能產生某種超越二者本身的優勢——‘雜交優勢’”。[1]
(一)運用文學語言的必要性
在網絡氣象新聞中,運用文學語言很有必要。一是吸引讀者,為讀者服務;二是破解專業性、枯燥性問題;三是增加可讀性、趣味性。
(二)巧用修辭手法實現網絡氣象新聞的通俗化
1.比喻的運用。比喻手法可以讓文章中說明、描寫的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變成具體的、淺顯的,人們熟知的事物,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
例如,氣象學中云的類型有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但是對于普通的市民來說卻難以區分,如果網絡氣象新聞直接把云寫出來,公眾自然難于把握和理解。一些通訊員開動腦筋,充分發揮想象力,用“白色的羽毛”比喻卷云,用“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比喻卷積云,用“棉花團”比喻積云,用“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比喻高積云。[2]通過比喻的轉化,不同類型云的形狀被描繪得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受眾過目難忘。
2.擬人的運用。擬人即把物當成人來寫,或者把人當成物來寫。這樣的話,不僅可以啟發讀者的豐富想象,還會使得文章更加生動,讓文章不再生硬冰冷,顯得生動而富有感情。
例如,第9號臺風“蘇拉”和第10號臺風“達維”于7月28日相繼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8月初這對姊妹臺風已開始影響我國。中國氣象報記者及時予以報道《迥異處:“尺寸”、“脾氣”、“力量”等各不同》,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蘇拉”和“達維”有明顯的特點。這些特點中,有的是獨樹一幟,有的是共而有之。有人形象地說,“蘇拉”“個頭大”,“達維”“個頭小”;“蘇拉”是“慢性子”,移速較慢,悠悠然;“達維”性子急,移速快,急匆匆。
3.引用的運用。有意引用成語、古詩詞、格言、典故、民諺等。例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這是描寫秋季的古詩詞,將其運用到網絡氣象新聞中可以增強說服力,富有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巧用以上這些修辭手法,對于網絡氣象新聞的感情化、通俗化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近年來,公眾對氣象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全國各地的氣象部門都開通了官方網站,大部分主流公共網站也都開設了氣象新聞專欄,網絡氣象新聞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選取準確、客觀、有新意的新聞標題,靈活運用文學語言,善用多種修辭手法,有助于實現網絡氣象新聞的通俗化。
[1] 曾凡華.談談新聞與文學的雜交優勢[J].新聞與成才,2002(7):7-8.
[2] 鄺云妙.高級新聞寫作[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4-35.
G212.2
A
1674-8883(2016)19-02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