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文舸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 400000)
淺析如何做好新媒體的“把關人”
關文舸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重慶 400000)
新媒體是數字技術在信息傳播媒體中的應用而產生的新的傳播模式,是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具有高度的社會化屬性,其不斷突破傳統報刊、電視等傳媒方式,越來越廣泛而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的傳播格局中涇渭分明的傳者與受者、信源與目標的界限逐漸模糊,傳受角色轉換日漸頻繁,社會信息傳播格局呈現去中心化的特點。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中,信息交換主體具有匿名性和隱蔽性特征,雖然有利于表達自由,但也使得網絡用戶較為容易逃避法律責任的追究。無責任制約的行為往往容易失去理性而具有極端性、沖突性、情緒性、群體性和難控性。另外,我國的網民結構中年齡偏低、學歷偏低、收入偏低者所占比例較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網絡輿論的非理性。這種媒介生態決定了新媒體內容的繁雜和良莠不齊,新媒體環境中存在空前龐大的網絡化虛擬空間沖擊現實社會秩序、自媒體成為社會風險因素、信息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等隱患。加強新媒體內容審查和監管,為表達自由設置必要的邊界,加強輿論引導,維護網絡安全,其重要性不斷凸顯。
(一)信息真實性難以保證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活動實現了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和非專業化,每個人都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進行傳播,且相較于傳統媒體把關機制弱化,海量信息和觀點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例如,日本海嘯地震后,廣為傳播的輻射物質大面積流入中國的虛假信息,導致民眾恐慌,碘鹽遭遇瘋搶,此類事件層出不窮。虛假信息干擾民眾的判斷,擾亂公共秩序,真實性是信息傳播具有價值的前提,當前信息真假難辨的現狀急需改善。
(二)網絡侵權事件不斷發生
從人肉搜索對民眾隱私權的侵犯,到一系列侮辱性、煽動性言論事件,嚴重侵犯公民的名譽權等行為大行其道。在我國當前的網絡環境下,新媒體的傳播主體泛化,審查和監管機制弱化,社會公眾缺少對知識產權應有的尊重,習慣于免費使用圖片、軟件等,部分媒體自身也缺乏法治意識和權利意識,各種侵犯知識產權的事件層出不窮。同時,也存在一些利用網絡熱點牟利的產業鏈,利用網絡炒作或詆毀競爭對手等方式操縱民意,侵害他人權益。
(三)民眾輿論訴求的無序表達
新媒體提供的多樣化的表達渠道和表達形態,為民眾的訴求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為民眾情緒的宣泄、釋放提供了場所。新媒體環境中公眾話語權可能導致情緒化的話語表達和不實言論,造成群體的盲從和沖動,最后發展為網絡群體事件。網絡話語權的濫用導致各種違反道德的言論在網上廣泛傳播,容易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化的應用和進步將公共話語空間內存在的問題數倍放大,基于以上對新媒體環境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在維護社會公眾表達自由的前提下,創新和完善新媒體的內容審查機制和政府的輿論監控機制具有迫切性。新媒體內容審查機制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網絡失序的問題,新媒體組織自身和國家相關行政機關,應當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范對新媒體的內容進行審查和監管。
(一)信息真實性的自我審查
信息傳播是媒體的首要使命,信息的傳播有利于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有利于先進文化和政策的宣傳,使社會的溝通更加順暢,也有利于促進民主的進一步發展,但這些傳播價值的共同前提是信息真實。不實信息往往帶來重大負面影響,如秦火火立二拆四案,還有日本地震的“鹽慌”事件,各種“被死亡”的名人等,這些都是對公共知情權的侵犯和對社會秩序的擾亂。而不實信息往往帶著各種吸引眼球的字眼被不經求證地大量轉發,給社會帶來惡劣影響。傳播真實信息是媒體的天職,新媒體時代,媒體的職業道德仍然應加以強調,真實性審查義務仍然應當堅持,新媒體組織自身應對信息的生產、傳播進行自我監管、自我影響和自我控制,對有關信息要進行必要的調查和澄清,而不是隨意報道和描述,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二)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審查,對侵權信息、有害信息進行過濾
媒體運營管理者應加強自身的法律素養,在進行內容審查時,應恪守法律法規。首先要做到自己不成為侵權的主體,尤其是侵犯知識產權和公民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未取得授權的獨家稿件應謹慎轉載,轉載非獨家稿件時應注明出處。其次,既要尊重個體的權利,注重保護相關當事人的權利不受無辜侵害,又要在新聞媒體自由與公民其他權利之間尋求平衡,保證公眾的知情權,應注意新聞報道角度的客觀公正,避免報道者主觀臆斷和隨意評論,加強對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保護性報道。只有加強從法律角度遏制不良信息的傳播,才能把新媒體的功能引向健康有益的道路。
(三)通過技術手段加強網絡信息安全
網絡信息安全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安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安全工作,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網絡信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信息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這里僅指通過網絡系統的硬件、軟件及其系統中的數據保護信息安全,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保密和可控。在實際管控中,一方面要通過利用網站等級保護水平等措施,加強網絡自身防攻擊的防御力量;另一方面是通過技術手段對網絡系統中的信息傳播及具體內容實現有效控制,確保網絡系統中的任何信息要在一定傳輸范圍和存放空間內可控。同時,建設網絡內容監測體系,掌握并處理網民共同關注的事件和議題,提高對于網絡輿情的處理技術,從而保障網絡信息安全。
(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合理引導輿論
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呈現多樣化,所發表意見多元化,我國的社會輿論環境日益復雜,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要真實、準確地反映社會上各種矛盾的發展變化情況,讓人們明白當前社會利益訴求中的焦點,使人們內心的不同聲音、不同訴求都能夠通過正常的媒體渠道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針對性地解決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問題,使得人們的利益訴求和社會的發展得以互相促動,良性發展。媒體不僅僅具有信息傳播的功能,也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凈化網絡環境等社會責任,新媒體應當注重自我審查機制的構建,增強社會責任感,理性地看待問題,不斷提升輿論的引導水平,構筑起成熟、文明的輿論空間,在觀點斑駁難辨、眾聲紛繁蕪雜的話語環境中凝結共識,使輿論表達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向科學、正確的方向發展,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1] 張志安,陶建杰.網絡新聞從業者的自我審查研究[J].新聞大學,2011(3):153-157.
[2] 沈岸.論社會管理與媒體責任[J].視聽縱橫,2011(6):68-70.
[3] 謝耘耕.新媒體環境下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源管理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4):58-67.
[4] 李之美.新媒介與公眾話語權[J].浙江學刊,2012(5):198-202.
G206
A
1674-8883(2016)19-0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