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海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4)
論全媒體時代如何做好長征題材報道
于 海
(寧夏互聯網新聞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4)
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全國媒體又掀起了一股報道熱潮。相對于前幾年的長征類報道,如今的媒體環境已發生了巨變,做好這類報道既要堅持傳統的策劃深度、精心編排,同時也應結合全媒體的傳播方式,用鮮活輕松的語言去表達這個時代的主題。
長征報道;寧夏紅色文化;全媒體
對于長征題材的報道,當下的媒體人永遠無法做到觸摸真實,因為他們與歷史之間隔著一個永恒的距離,那就是無法回去的時間。現在的媒體人,只能通過歷史文獻和為數不多的親歷者、研究者的視角去認知那段歷史。但這從新聞角度看,無法回到新聞事件本身,這是與日常新聞最大的區別。而20世紀30年代的記者在長征題材報道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因為他們是新聞事件的親歷者,這對于新聞報道來說是最大的優勢。
關于國內長征題材的報道,范長江最早進行了報道。1978年,胡愈之在一篇悼念范長江的文章中寫道:“長江是在國內報紙上公開如實報道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人。由這些報道匯編而成的《中國的西北角》,和后來斯諾的《西行漫記》一樣,是一部震撼全國的杰作。”
范長江是我國新聞史上最杰出的記者之一,在1935年9月,其作為《大公報》特約通訊員,從成都出發,經過50天的漫長采訪,到達蘭州。途中不少人向他打聽紅軍的消息及蔣介石的“圍剿”情況,這啟發了范長江關注這一事件,有意識地積累素材。在到達蘭州后,他寫出了《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勢》,很快在《大公報》刊發。通訊詳細地敘述了紅軍在川西北的情況,使國民黨之前傳播的紅軍已被消滅的謊言不攻自破。
之后,范長江又相繼撰寫了一組和長征相關的報道。諸如,《徐海東果為肖克第二乎?》《紅軍之分裂》《松潘戰爭之前后》等文章,在當時影響特別大。在采訪寫作的過程中,范長江去過紅二十五軍經過的平涼一帶,到過隴東慶陽、環縣一帶,還到達甘谷采訪了胡宗南,先是跟著紅軍經過了江油、平武、松潘。
可以說,范長江當時的報道更多的是新聞報道,不僅文筆犀利、思想充沛,更有對時局清晰地分析,加上第一手素材,成就了范長江的長征報道。他的寫作對當下長征題材報道仍有指導意義。
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全國媒體掀起了一股報道熱潮,吹響了紅色報道的集結號。
早在4月份,新華社就制定了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專項報道方案。解放軍分社、國內部等部門,從5月開始便陸續播發有關長征勝利80周年的稿件,其中《“地球紅飄帶”上最璀璨的星》等稿件被多家主流媒體采用。光明日報社也已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在8月至10月期間進行集中報道,陸續推出系列特稿和重點文章。可以說做好長征題材報道,既是政治使命,也是媒體責任,再現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給讀者以全新的歷史認知。
寧夏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第一站就是到固原將臺堡,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習近平總書記說,長征永遠在路上,這更強調了寧夏報道紅軍長征的必要性和分量。
事實證明,寧夏媒體在長征題材的報道上也是盡心盡力,適時推出相關策劃。早在2011年前紅軍長征勝利75周年之際,寧夏新聞網、《新消息報》《寧夏日報》就推出了一系列報道。一是對龐雜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二是一些相關黨史研究部門,在報紙上連續刊發史料類文章,基本是紅軍長征的史料堆積,可以說這種形式是最不討好的,枯燥的史料確實讓讀者難以接受,達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三是重走當年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并且努力發現新東西,這種報道相對比較鮮活,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加之報道文字的講究、情感的飽滿、圖文并茂、離新聞報道的本質最近,所以效果比較好。縱觀全國媒體的長征報道,這類報道形式最為常見,也是目前做好該類報道的首選方式。
2016年8月2日,《人民日報》刊發了評論員文章《拿出點長征“吃苦”的勁頭來》。文中提到:“無論前路是否平坦,無論條件是否優越,那份不畏苦、敢吃苦的情懷都必須堅持下去。”以長征精神勉勵當下人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激發砥礪前行。長征精神,是長征題材報道的最終落腳點。
《經濟日報》在8月下旬推出了“接力走長征 共筑中國夢”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其宣傳口號是:“這次,走在路上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帶著上路的,不是一支筆,而是全媒體。”與幾年前的報道環境不同的是,如今的全媒體報道已成一種常態,這給傳統媒體進行策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此,筆者提幾點看法:
一是多手段報道。比如《光明日報》組織各地駐站記者進行媒體融合采訪報道。自9月1日起,在《光明日報》、光明網、“兩微一端”陸續推出“長征足跡尋訪錄”“全景看長征”“詩歌里的長征”等特色專欄、專題,以圖文報道、虛擬現實(VR)全景圖片、人物專訪等形式呈現。充分利用“兩微一端”平臺開展相關報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傳播態勢。二是深入報道。過去寧夏紅色文化一直不被重視,尤其是長征那段歷史,研究得不夠。過去提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結束,但是據寧夏黨史研究部門的研究,這個提法并不全面,將臺堡會師也是特別重要的節點,所以,寧夏長征還有很多這樣有待挖掘的地方。這是媒體最初做策劃時應該關注到的地方。歷史已成為過去,但是挖掘歷史可以成為新的新聞突破口。三是輕松的報道。新媒體時代,讀者已經養成了輕松閱讀的習慣,嚴肅問題如何做到輕松表達是編輯記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過去的黨報在刊發這類稿件時過于激情洋溢,太多充滿口號式的語句,如今這種閱讀體驗已經不適合當下的媒體傳播環境了,必須作出改變。
[1] 南方傳媒學院.南方傳媒研究·自媒體前景[M].南方日報出版社,2014:38-50.
[2] 劉衛,沙新.我們在路上[M].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189-201.
[3] 寧夏檔案館.寧夏解放[M].中國檔案出版社,2011:331-345.
G212
A
1674-8883(2016)19-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