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巖
(鎮江市廣播電視臺,江蘇 鎮江 212000)
論“互聯網+”時代新聞主持人如何引導與傳播公眾輿論
黃 巖
(鎮江市廣播電視臺,江蘇 鎮江 212000)
“+”在數學中是一個基本的運算符號,而互聯網時代,“+”就代表了眾多傳統行業,只要互聯網與之融合,就會讓一切變得皆有可能。伴隨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手機等的普及,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之后,網絡媒介、移動媒體作為新媒體迅速崛起,衍生出的微博、微信、社交網站將全民變成“個個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媒體人”時代。
“互聯網+”時代;新聞主持人;熱點輿論;引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進入信息時代。新媒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時代,人們不再依賴傳統媒體,借助智能媒介獲取即時信息,改變了社會輿論格局,加之新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互動強等特點,輿論形態顯得十分復雜,尤其是一些負面的熱點輿論很難得到控制,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對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新媒體輿論傳播的迅即性
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引發通常需要較長時間的發酵,而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發布的即時,更新的速度加快,人們獲取信息的便捷、暢通,新媒體也就成了公眾意見聚合的平臺。近年來,諸如“蘭州自來水苯污染事件”“茂名PX群體性事件”等,導致發生多起群體性抗議、聚集、上訪甚至堵路、打砸、游行事件;馬航MH370失聯、1.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6.1湖北監利長江沉船等,都呈現出新媒體輿論傳播的迅即性。
(二)新媒體輿論傳播的分化對抗性
新媒體融合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多種傳播類型,綜合運用了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內容樣式,具有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內容的多樣性、傳播行為的主動性、交互性、異步性等特征,從而使網絡輿論樣式又有新的特點。微博大V、微信大號的影響力不可小覷,一條信息、一個點評就會被轉發成千上萬次,不同利益、不同意見、不同關系群體之間因為一個話題可能成為朋友,也可能成為敵人。
(三)新媒體輿論傳播信息真偽的共生性
網絡時代,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門檻很低,所有網絡用戶都可以用一臺簡單的移動設備進行信息傳播與發布。再加上互聯網本身的用戶隱蔽性,很容易給信息造假者提供虛假信息傳播的平臺,當今國家政策法規針對網絡信息的制度還處于完善階段,難免使得網絡信息存在良莠不齊、真偽并存的局面。
(四)新媒體輿論傳播螺旋上升過程中的復雜性
新媒體時代,網絡熱點輿情能夠通過不同渠道進行傳播與蔓延,網民已經不單單滿足網上評論,而是熱衷于走到線下持續關注事件的發生,并通過一些手段推動事件的發展。這種從虛擬網絡轉變為現實的做法,一旦缺乏正確的引導與控制,就會存在巨大的社會危害與影響力。
具體來說,一些網絡輿論熱點在形成前期不容易發覺,一些熱點都是經過輿論發酵后才大面積蔓延爆發,通過網絡和信息傳播渠道大范圍的傳播,從而形成重大的輿論事件。針對這些熱點輿論,作為新聞主持人必須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進行控制:
(一)從思想觀念上加強對網絡輿情的認識
在當前的政府體系中,對于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都還處于尚待完善階段,這就導致一些關于網絡輿論的審查沒有法律依據,網絡作為虛擬平臺一度成了網民發泄負面思想的集聚地。在這樣的環境中,新聞主持人一定要從思想觀念上加強對社會熱點網絡輿情的認識,在節目中擺正立場,立足實際,分析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正確引導輿論導向,避免新聞事件向極端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新聞主持人要增強政治敏銳度,堅持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代表黨和政府發聲,替人民群眾說話,通過對事件的深入剖析給出讓黨和群眾滿意的答案,進而促使人們堅定社會主義政治信仰,[1]積極弘揚國家主旋律,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凝聚和傳播正能量。
(二)提高處置熱點輿論的業務能力
基層政府極易被推到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如在一線的交通、治安等部門,治安工作更是占據了熱點輿論的重要部分。新聞單位與這些部門接觸較為頻繁,在處理這類事件時,新聞主持人的言行極易成為互聯網輿論中大眾抨擊的熱點,成為網絡的焦點。這種情況下,作為新聞主持人一定要克服工作中的抵觸情緒,積極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做好調查分析,讓新聞事件有依據、有事實,按照國家規定的章程來辦事,謹慎處理新聞事件的細節,給受眾一個交代。
(三)在創新中提升綜合素質,增強新聞主持人話語權
搞好社會熱點的輿論引導工作,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輿論引導工作是現代化進程中上到每個國家,下到每個單位、企業提出的嚴肅要求。[2]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途徑眾多,傳播快速,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更容易失去影響力。這就要求新聞主持人積極順應時勢,樹立創新意識,在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尋找適合當今社會的新聞傳播方法,加快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要推動融合發展,就要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在新聞報道中,新聞主持人要第一時間將當今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以一種大眾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給受眾,提高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和影響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這也是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前提下,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及一種社會責任的期許。
因此,新聞主持人一方面要言行得體、具有親和力,另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突破傳統的瓶頸,創新思想意識,改進工作方法,增強自身的話語權。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新聞主持人要時刻堅持高度的政治性、保持工作的創新性、樹立全心全意的服務意識,唱響時代主旋律,提高輿論公信力,有力地擔負起保障新聞輿論安全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1] 翟春陽.網絡時代對廣播輿論監督類節目主持人的要求[J].西部廣播電視,2015(16):172.
[2] 姜英華.淺議互聯網時代輿論引導問題[J].商業文化月刊,2015(6):26-27.
G222.2
A
1674-8883(2016)19-0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