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
(廣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廣西高校體育新聞專業就業分析
周 麗
(廣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本文通過對廣西高校的體育新聞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如一些大學生就業定位不明確、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或專業研究方向過窄,導致在畢業擇業時出現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希望高校能夠重視體育新聞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發揮學校的主觀能動性,制定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計劃,調整體育新聞專業課程設置,提高專業人才的就業率。
體育新聞;就業;畢業生
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學生就業問題的妥善解決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筆者認為,高校的作用至關重要。高校是培養學生能力,使其適應社會需求,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為社會盡自己一份力的地方。但近年來,高校各個專業的持續擴招,導致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體育新聞專業就業趨勢同樣也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畢業生得不到合理的分流。[1]因此,體育新聞專業學生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就業壓力,同時也面對就業多樣化的發展,工作崗位的選擇更加靈活,對畢業生的要求更加嚴格的殘酷現實。因此,本文客觀分析了廣西高校體育新聞專業畢業生的生存現狀,希望高校能夠及時調整課程設置,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提高體育新聞專業學生的就業率。
體育新聞專業是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體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而設立的專業,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等特點,為社會提供體育和新聞交叉學科的多能一專復合型人才。[2,3,4]體育新聞在專業體育院校及綜合性院校大多歸屬于二級學科,廣西高校很多都設置為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下屬分支學科。筆者通過對廣西高校體育新聞專業就業處的教師收集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意愿、就業狀況及困境進行調研。研究發現,由于該專業課程設置與其他高校設置的“新聞專業”學生專業領域不同,他們對從事新聞職業或是相關專業的崗位都沒有太大的信心。在就業方向上,畢業生大都沒有太多具體的打算和長遠的想法,其就業方向也多集中在繼續進修考取研究生或者參加事業單位公招、公務員考試上,真正選擇體育新聞這種對口專業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屈指可數。
2016年上半年,筆者針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大高校2016級體育新聞專業畢業生關于就業意愿的調查中,有一半以上的畢業生對于自己未來的就業方向都沒有太多的具體打算,很多同學對于就業方向都處于迷茫狀態,畢業生對于自己未來的就業定位大部分都沒有具體目標和選擇方向。廣西高校就業處的教師指出,該專業就業對口方向有以下幾個方向,如電視臺體育記者、報紙和網站體育編輯員、體育競技專職人員、體育院校師資人員、體育綜合人員等。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長,發揮專業優勢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同時為社會作貢獻。
針對上述問題,廣西各大高校領導和就業處教師就如何提高體育新聞專業的就業率這個專題進行了研究。研究指出,首先由各大高校領導帶頭,對于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合理調配,增加實踐課時,加大體育新聞專業學生在體育學院內的活動參與度。學校最大限度地指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院內部組織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擔任該活動的領導者或指揮者,促進體育新聞專業學生融入體育這個大環境。第二,由班主任及班長發起,建立體育新聞專業學生與體育學院、綜合高校內體育類專業學生交流的平臺,并使之長久化。通過與不同專業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不僅能促進體育新聞專業學生融入體育這個大環境,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體育學院的理解;再者可以對體育新聞專業學生培養體育學思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新聞專業導師和助教要在一開始給學生樹立專業崗位的認同感,讓學生對新聞專業崗位時刻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以及向往之情,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專業面,提供一些對外交流學習機會,讓學生能夠在社會大環境中加強學習、提高競爭力。同時,高校要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如積極參加國內媒體針對學生開展的活動。通過活動接觸媒體業,與其他該專業的學生交流,取長補短促進自己學習專業知識。第四,與廣西以外的其他省、直轄市等一線城市的高校加強聯系,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通過與外省高校同專業學術活動的交流來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知專業領域的前沿最新動態,使學生積極思考,讓其更加全面地了解體育新聞專業的發展方向及就業趨勢。體育新聞專業也是一門實踐性學科,縱觀目前國內體育院校、綜合性高校的體育新聞專業教育研究,其要不斷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作為學生個人也要嚴格要求自己,首先課上要將教授講解的體育新聞專業知識掌握扎實,增強專業素養,課下抓緊時間多讀書,多動筆,提高文字功底,在擴大專業知識面的基礎上對該領域進行深入深究,提高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
目前,高校體育新聞畢業生對于就業方向大部分定位模糊,沒有職業規劃就意味著沒有人生方向,更不知道自己應該儲備什么能力來適應就業環境。鑒于這種現狀,高校要對畢業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使其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并且鼓勵畢業生以各種方式參與活動和交流,注重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高校要想真正為各用人單位提供專業人才,應從注重學生學習、加強社會實踐,培養就業能力這三個方面來提高該專業人才的就業率。[5,6]
[1] 夏冬,杜光寧,徐東鋒,等.地方性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J].嘉慶學院學報,2008,26(6):113-115.
[2] 車志宏,李月華.內蒙古體育專業人才需求現狀與發展對[J].體育科學研究,2011,15(1):82-84.
[3] 展利民.山東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現狀分析及其培養模式改革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
[4] 高雪梅,郝小剛.江蘇省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教學實踐現狀[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6(6):79-80+83.
[5] 王樹宏,李金龍.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0):1325-1327.
[6] 孟文娣,畢雪梅,張銳,等.對體育新聞專業辦學模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0(8):112-114.
G647
A
1674-8883(2016)19-03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