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慧娜
(寧波日報 開發導刊,浙江 寧波 315000)
區域黨報如何做好財經人物報道
——以《寧波日報開發導刊》為例
俞慧娜
(寧波日報 開發導刊,浙江 寧波 315000)
對一個區域而言,存在著眾多看似平凡的中小企業投資創業者及其從業人員,還有廣泛分布的工商業從業人員。其投資行為、創業過程、技術創新的成果無不帶有鮮明的區域產業特色,呈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他們在經濟、技術市場上的應對和心路歷程也能給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要宣傳報道這類財經人物,當從三個方面發力:抓住關鍵群體,明確報道主線;開設專欄,集中呈現某一特定群體;創新寫作方法,增添文章可讀性。
財經人物;關鍵群體;可讀性
有人說你不用費神去解釋時代,解釋歷史,任何一個有理性的讀者,都會在記者的人物通訊中品味出一個時代的味道。對于一個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筆者認為,也可以通過構成區域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財經人物的報道,以小見大來呈現。
《寧波日報開發導刊》作為區域黨報《寧波日報》的一份以產經新聞報道為主的周刊,一直十分重視區域財經人物的挖掘,不遺余力地探索創新財經人物報道的內容和形式。例如,對人物群體的挖掘和歸總,報道形式的多樣化嘗試以及如何提高人物通訊可讀性等方面的努力等。近年來,《寧波日報開發導刊》基本上能夠做到每期推出一篇財經人物報道,取得了不錯的宣傳效果。
《寧波日報開發導刊》的取材范圍主要為北侖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保稅區、梅山保稅港區、大榭開發區以及寧波出口加工區。在614平方千米的區域,開放開發特征明顯,擁有數千家外資企業、5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作為這些企業中的投資創業者、專家、一線建設者也云集北侖。這些經濟建設領域的建設者就構成了我們采寫的關鍵群體。
首先是中外創業投資者。這類群體在選擇投資區域時,會對區域投資環境作比較深入的了解,經營過程中又對區域經濟社會環境有著較多的感觸。因此,報道他們是側面呈現區域競爭優勢很好的選擇,也是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的需要。1995年,德國人彼得·漢斯丹懷揣100多萬美元只身一人來到寧波開發區創業,成立怡人工藝品(寧波)有限公司。此后,彼得的企業一天天壯大,1999年、2001年分別被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評為“外商投資雙優企業”。在有的輿論對外商在華創業投資不太看好的情況下,開發導刊及時推出了彼得的專訪《“我要回報這片熱土”》。該報道的推出不僅很好地呈現了寧波開發區良好的創業投資環境,同時也對當時唱衰外商在華投資的輿論氛圍起到了正面引導的作用。報道刊發后,引發了新華社等全國知名媒體的關注。
對于已經在開發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投資創業者,通過報道他們的創業故事,展示人物精神,剖析投資創業技巧,不僅能給其他投資者一些經驗借鑒,而且還能給人強大的精神力量。近年來,開發導刊每月至少會推出一篇企業負責人的人物報道,或講述創業者的勵志故事,或講述他們的經營心得,大大提升了開發導刊的可讀性和影響力。
第二類關鍵群體是行業專家。行業專家往往是某一領域的權威人士,肩負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提升的重任。通過報道他們的工作經歷和科研、管理成果,則可以較好地體現出一個區域產業創新的現實成果和發展后勁。《學成歸國 出手不凡》報道的主人公是留美歸國博士后、海爾施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吳勇。他來到北侖后,10個月建成分子診斷研發實驗室并組建研發團隊;13個月帶頭開發出了8個分子檢測試劑盒并申報了18項發明專利,為北侖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開發導刊接連報道了醫療衛生、電子信息、汽車工業等領域的權威專家,開發區新興產業培育和完善的畫卷也徐徐打開。
第三類是大量的一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新技術能否應用到產品中,新的管理理念能否落實到實踐中,很大程度上依靠一線技能人才。因此,關于這部分群體的報道要著重采寫他們技術的嫻熟、響應的迅速,以及他們的成長歷程,呈現人才培養的過程。一線技能人才的人物報道不僅能給企業管理層如何培養技能人才以啟發,也能給一線員工如何成長為有“一技之長”的人以啟示。
《150余項提案合計每年創效上千萬》對寧波寶新不銹鋼有限公司“點子大王”何榮志,如何想到創新,又是如何創新的進行了報道,最后又用同事的評價“在他的大腦里,已經存儲了許多液壓設備的型號、運行參數。現在只要輸入一臺新設備的運行參數,他立馬能給出節能改造方案”來概括他的技能水平,給其他同樣奮戰在車間一線的技術人員以啟發。近年來,開發導刊每年均會緊跟人才人事工作部門的技能評比、職稱評定等工作,及時推出技能人才的人物報道,呈現區域技能人才引進和培養的工作成果,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除了不斷挖掘具有代表性的財經人物,開發導刊還不斷匯總歸納了一些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特定群體,以專欄的形式進行集中報道,從而強化報道效果。
北侖是大陸臺商較為集聚的區域之一,約有臺資企業五六百家。這些企業中的臺灣同胞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此,開發導刊開設了《臺商故事》專欄,專門講述臺商的生活點滴、工作心得。例如,《“做生意猶如煮小鮮”》中“沒有門檻的生意不做,不能持續的生意不做”的寧波勝全塑膠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廖家禮;《他對員工很有親和力》中凡事身先士卒,把員工當親人的寧波開發區優雅勝電聲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銘崇。
一篇篇報道的推出,在北侖臺商圈子里引起了較大反響,他們競相傳閱開發導刊,有些甚至將報紙帶回臺灣。該欄目的開設同時也引起了北侖區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的高度重視,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臺商故事的挖掘和報道中,臺辦領導多次親自陪同記者采訪。后來,這種以專欄形式宣傳報道臺商的做法也成功入選了2010年度浙江省對臺工作十大創新案例。
區域內另一較為集聚的人才是外國專家。自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第一位外國專家以來,北侖始終沒有停下海外引智的步伐。近年來,隨著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出臺,企業海外引智的熱情持續高漲,外專在北侖的創業創新成果也日益豐富。正在這樣的背景下,開發導刊開設了《“洋專家”在北侖》專欄,對10余位在開發區擁有多年工作經歷的外國專家集中報道。
例如,《“嚴謹”與“速度”的完美嫁接》報道了一位曾任全球知名注塑機品牌首席技術官,在高端裝備領域擁有48項發明專利的德國專家漢斯·沃泊來到寧波開發區的過程,在其近兩年的工作中,如何將德國人嚴謹的工作作風融入飛速發展的中國市場,主導開展了注塑機塑化系統優化等3個技術項目改革的故事。
在開發區有實際開展的項目,洋專家在開發區也實現了自身的職業理想,這是《“洋專家”在北侖》欄目人物的共性。因此,雖然每個專家所從事的領域不同,專家性格也各不相同,但主題是一致的、有力的。從這些專家的身上,集中展示了區域良好的外國專家工作氛圍、外國專家所帶來的產業提升。
區域內工業經濟發展的另一大特色是臨港大工業企業云集,區域內集中了鋼鐵、石化、造船等六大臨港產業和塑機、文具、模具等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大工業企業的集聚也帶來了區域內產業工人的高度集聚。對這部分群體,開發導刊著力推出了《員工素描》這一專欄,從技能人才的成長、其嫻熟的技術,以及他們給公司創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入手,進行集中報道。在《憑一雙“慧眼”成就事業》中用肉眼就可以完成高難度產品檢測的寧波信泰機械公司員工李卓娟,在《挑戰永無止境》中不僅可以妙手讓復雜的進口設備“起死回生”,還敢為愛“鬧毛病”的“洋設備”動手術、做“移植”的高級技師、寧波申洲集團員工金志龍等奮戰在企業經營一線的技能人才,開發導刊都進行了大量、深入的報道。
人物通訊,尤其是財經人物通訊,一不留神往往寫成了人物的工作簡歷,或者將人物的工作成果往文章上一搬。為此,開發導刊鼓勵記者創新寫作方法,以講故事的方法增添文章的可讀性。
首先是多抓細節,多講故事。例如,在《“嚴謹”與“速度”的完美嫁接》的報道中,在講述德國人漢斯·沃泊的嚴謹時,報道采用了這樣一段表述:“他是個典型的德國工程師,嚴格按照既定程序辦事。就連和妻子約會這樣的事情,也有‘程序’:每4個月,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約會。從與妻子談戀愛到現在孩子都已經上大學了,幾十年來,他從沒爽約過。”
其次是多用人物自身語言。例如,在對寧波拓普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徐馳的報道中,文章標題就是人物在采訪中自己說過的話,“我就是喜歡‘瞎折騰’!”。他的話也道出了他這樣一個沒有高學歷,沒有留學背景,卻是國內汽車橡膠減震領域龍頭企業——寧波托普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核心業務的技術帶頭人,主持了公司二三十個項目的研發工作,手中握著6項專利的研發達人的原因。
三是真實地展示人物,避免“千人一面”。在做財經人物報道時,不妨在采寫創業成果、科研成果的背后,能夠寫出人物背后真實的人生,寫出人物個性。例如,在《他被不少模具企業當成“寶貝”》的報道中,就大膽地將采訪時被采訪對象自己所說的他后來留在開發區的真實原因“離不開寧波海鮮”寫上去了。報道中說道:“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已經離不開寧波海鮮了,哪天不吃,就受不了。”
G216.3
A
1674-8883(2016)13-0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