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林紅
(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新媒體環境下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
黎林紅
(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數字技術已成為保護和傳承非物 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化傳承方面存在數字化水平偏低,無非遺數據庫、無非遺網站等問題。要提高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應構建信息數字庫;依托實體博物館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構建虛擬數字博物館;利用移動終端App進行傳承。同時,對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創新數字傳承方式,又要保持其原真性,還要利用好數字技術這把“雙刃劍”。
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
右江流域以百色市為中心,涵蓋滇黔桂三省區交界地區的百色、廣南、興義等市縣的主要區域及越南北部的部分省,聚居著壯、漢、瑤、苗、彝、仡佬、回各族人民,形成了以壯族為主體,各少數民族共存的多民族文化區,并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布洛陀經詩、田陽舞獅技藝、那坡壯族民歌、壯族織錦技藝、壯劇、田林瑤族銅鼓舞、壯族嘹歌、凌云壯族72巫調音樂、田東瑤族金鑼舞、德保馬骨胡藝術10項,已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具有時效性、存儲性、可復制性、便于大眾傳播等優勢的新媒體數字技術,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新媒體數字技術對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是右江流域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必由之路。
(一)傳統影像技術為數字化傳承的主要方式
目前,傳統影像技術是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主要方式,其中主要為電視節目制作和光盤刻錄兩個方面。近年來,百色電視臺為展示百色多彩人文風情,完成了文化類節目《千姿百色》的制作,節目直觀地展示了百色的歷史人文和民風民俗,但節目內容較為單一。2011年1月11日,百色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靖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2014年,廣西高校第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博物館——百色學院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立。博物館對周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壯族織錦技藝”“靖西繡球制作技藝”“靖西陶器制作”“靖西壯族端午藥市”“布洛陀經詩”“田陽舞獅技藝”“壯劇”等進行拍攝與視頻錄制,并刻錄光盤留存,這批光盤是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載體。
(二)電視臺與新媒體“百色廣電網”融合
2010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三網融合”,百色電視臺也與新媒體“百色廣電網”融合,節目制作互通合作,在“百色廣電網”首頁有“視頻點播”“電視直播”“公共頻道”“綜合頻道”等菜單選項,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以音視頻的形式呈現。數字化技術的使用與更新,使得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突破過去的小群體范圍,地域局限漸趨弱化,受眾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隨時隨地地在網絡平臺上觀看、點評、轉發、推薦等,既增加了傳受雙方的互動性,又提高了受眾對文化傳播活動的參與性。
從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現狀可看出,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主要以照片和視頻為主,博物館沒有自己的網站,也沒有非遺數據庫,更沒有建立起數字博物館,數字技術應用單一、滯后。因此,筆者就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一)構建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數據庫
信息數據庫,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學術分類和信息化存儲,進而建立資料性的符號庫和素材數據庫。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數字庫的建立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如“表演藝術”“民間文學”“傳統手工藝技藝”“傳統節日與儀式活動”等,進行數字化編程后存入數據庫;二是建立檢索功能的數據庫,把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資料如圖片、錄音、影像等,編輯轉化成為數字格式保存于硬盤中。研究者和保護者們可通過資料性符號庫和素材數據庫查詢相關的數據資料,提高了查詢效率,并擴展了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空間。
(二)依托實體博物館構建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
這一類網站的主要功能是展示藏品、介紹博物館功能、更新博物館新聞資訊、發布博物館展覽信息和學術成果、提供在線服務和互動、接受人們的反饋意見等。近年來,國內著名的博物館陸續開設建設自己的網站,并利用3G、4G移動互聯網技術讓數字化博物館手機版上線。手機版博物館使博物館成為流動數字博物館,讓博物館進入“掌上時代”,充分發揮了博物館公眾教育和學習功能。[1]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可依托已有的實體博物館,建立互聯網版的數字博物館,可在網絡版首頁設立“新聞”“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講壇”“交流與論壇”等欄目。可利用3G、4G移動技術將互聯網版的數字博物館移植到手機上,同時在數字博物館網站首頁中掃描“手機版二維碼”即可進入手機數字博物館,通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地瀏覽數字博物館的內容。
(三)構建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數字博物館
第一,普通虛擬網站。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形”的特質,適宜構建虛擬網站。目前,較為完善和成熟的虛擬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當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在導航欄設置有首頁、機構組織、法規文件、聯合國名錄、國家名錄、傳承人、申報指南、保護論壇、記憶非遺9項,內容豐富,互動性強。
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也可借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建設“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網站。在網站導航欄可設置“首頁”“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論壇交流”“申報指南”5項。在“首頁”中設置“動態新聞”,滾動報道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資訊;設置“展演專欄”,提供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音頻、視頻的瀏覽;設置“人物”模塊對應導航中的“傳承人”,報道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守護人的故事。
第二,三維環境虛擬漫游體驗館。虛擬現實是利用計算機模擬創建一個三維的虛擬世界,讓受眾模擬視聽觸覺等感官感受,對空間內事物進行多維度觀察,如同身臨其境。[2]“超越時空的紫禁城”由故宮博物院和IBM合作開發,是國內首個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在互聯網上展示著名文化遺產和再現文化歷史的虛擬世界。這座“紫禁城”用高分辨率、精細的3D建模技術虛擬出宮殿建筑、文物和人物,并設計了6條觀眾游覽路線。用戶只要輕輕點擊鼠標,就能身臨其境般游覽虛擬故宮。“游客”不僅可以游覽,還可以在“虛擬故宮”中設定自己的“清代身份”,參與昔日的活動。
利用3D建模技術,構建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虛擬數字博物館,在虛擬場景中混合視頻、音頻、圖片及文字建立場景的混合模型,供人們查閱、了解、認識、掌握。我們只需輕點鼠標即可漫游其中,瀏覽布羅陀詩經,欣賞田陽舞獅、壯劇,觀看壯族織錦技藝、繡球制作技藝的全流程等,從而使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脫離地域限制,實現資源共享。
(四)利用移動終端App傳承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移動新媒體終端,是指“可以伴隨人的移動使用,進行信息瀏覽、查詢、交流的電子傳播工具,互聯網與無線通信網絡相結合的移動互聯網是其傳輸載體”。[3]目前,移動新媒體終端已有的傳播形態有手機新聞短信、彩信手機報、WAP網站、App應用等,文中主要研究的是App應用。目前,在安卓軟件商店搜索“非物質文化遺產”App應用,發現并無與“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App應用,搜索到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在中國》系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門戶》《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等。
因此,為使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傳播和繼承,可設計相關的手機App應用。比如《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機App應用可包含“新聞資訊”“非遺名錄”“論壇”“我”四大模塊:“新聞資訊”模塊能瀏覽相關新聞資訊;“非遺名錄”包含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名錄,并將其分為“表演藝術”“民間文學”“傳統手工藝技藝”“傳統節日與儀式活動”四方面,用戶可以查閱右江流域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質量,含圖片、文字、聲音、視頻;“論壇”模塊可發表主題或參與討論,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我”模塊提供“關注”“收藏”“發表/參與的話題”等。除了手機App應用的使用,同時還需要開通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微信及微博公眾號,充分結合移動終端App應用的便捷性、即時性和“微傳播”強大的信息傳播和推送優勢。
數字化錄入僅限于其表演形式,人的思想活動則難以呈現。比如壯族嘹歌、壯劇、田陽舞獅技藝、提線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則是機械復制所難以實現的。以人為主體參與或負載、進行過程性創造的文化遺產形式,是無法具體量化其核心價值的。[4]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它與個體的生活經歷、愛好等聯系在一起,帶有生命體驗的痕跡,[5]如靖西壯錦制作工藝,它根植于民間,與民族生活息息相關。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壯錦上的圖案和用途,還有作為壯錦制作主體的傳承人,他們在制作過程中代代傳承的技藝,以及壯錦上所蘊含的歷史底蘊和民俗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和形態,數字化形式難以全面地反映文化空間錯綜復雜的知識聯系。[6]同時,媒介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展現并非鏡像似的全面反映,而是經過選擇的結果,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信息缺失和消解,給公眾理解上造成偏頗。因此,要創新右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保持其原真性,就必須利用好數字技術這把“雙刃劍”,使技藝和藝術達到最佳的融合。
[1] 祝翔.數字化時代中國女書的保護與傳承[J].當代傳播,2014(4):87-89.
[2] 卜星宇.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D].北京印刷學院,2014.
[3] 唐旭軍.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1-13.
[4] 賈秀清,王鈺.數字化手段在我國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領域中的應用[J].現代傳播,2012(2):112-115.
[5] 常凌翀.媒體語境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39-42.
[6] 高衛華,賈夢夢.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傳媒觀察,2016(2):43-45.
G122
A
1674-8883(2016)22-0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