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杰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粉絲經濟時代傳統電臺提升影響力的策略分析
——以網絡電臺為例
張慶杰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近年來,互聯網進入公眾的視野并逐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互聯網的崛起給三大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三大傳統媒體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甚至有不少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報紙消亡論”“廣播消亡論”等觀點。反觀自媒體網絡直播、網絡電臺等,卻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自媒體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粉絲經濟的發展。本文將以三大傳統媒體中的廣播電臺作為切入點,以蜻蜓FM、荔枝FM等網絡電臺為例,旨在探索傳統電臺如何利用粉絲經濟擴大自身影響力。
粉絲經濟時代;傳統電臺;網絡電臺;提升影響力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使用傳統電臺的思維和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瓜分了屬于傳統電臺的各種資源,給傳統電臺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基于新媒體的網絡電臺來勢洶洶,劍指廣播市場,試圖挑戰甚至撼動傳統電臺的權威地位。2015年,我國傳統電臺市場規模出現小幅下滑,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4個城市整體收聽率較2014年同比下降3.33%,2015年前三季度廣播電臺廣告花費的比例同比下降僅為0.7%。[1]考慮到新媒體環境的高壓態勢和我國政策上的相對傾斜,我國傳統電臺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市場規模,實屬難能可貴。
在網絡電臺的沖擊下,傳統電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應對,尋求發展策略,鞏固地位。首先,在“三網融合”“媒介融合”等政策的積極推動下,我國傳統電臺、新媒體、電視的融合進一步加快,傳統電臺的發展格局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其次,在網絡電臺的強勢倒逼之下,傳統電臺在節目制作、人才培養、綜合覆蓋率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最后,網絡電臺很好地將受眾市場進行了細分,傳統電臺也正在向專業化、類型化邁進。在某種程度上,“廣”播已經逐漸演變為“窄”播,傳統電臺的頻率定位因而更加清晰明朗。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與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被關注者傳統上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2]我國的粉絲經濟在2004年“初露端倪”,直到2006年末,全球首個以“粉絲”為主題的節慶在中國正式成立,[3]粉絲經濟才被主辦方正式提出。現如今,我國正逐步踏入粉絲經濟時代。
網絡電臺作為一個平臺,不少“草根主播”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展示自己的才能,這個平臺也成為其走紅的一條有效途徑,備受青睞。以荔枝FM為例,荔枝熱榜第一名的節目《昨天的你的現在的未來》,截至目前,其播放量已經達到2.6738萬,固定聽眾172.2萬,主播“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也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草根主播”一躍成為“網紅”。
在粉絲經濟時代,網絡電臺的火爆能給傳統電臺帶來哪些啟示呢?
(一)網絡電臺較強的社交性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個人網絡電臺,與其說是一個人的電臺,倒不如說是一場以主播為中心、聽眾共同參與的社交活動。相較于傳統電臺主持人,網絡主播在做節目時(不管是直播還是錄播),不僅注重節目質量,更注重同聽眾進行互動。有效的互動一來有利于培植用戶黏度,提升節目長期影響力;二來有利于改善節目,提高節目質量,吸引更多聽眾。此外,當節目中出現笑點或槽點時,會有大量的聽眾通過評論或彈幕加入互動,與主播或其他聽眾分享此時此刻的所思所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評論區變得熱火朝天,逐漸演變成一場受眾的集體狂歡。
(二)名人主播的明星效應
近年來,網絡電臺由于其加入門檻低、節目制作快速便捷等優點,吸引了許多草根人物加入到網絡主播的行列之中,他們紛紛建立個人電臺,致使網絡電臺的主播資源日益豐富,競爭也隨之日趨激烈。許多網絡電臺為了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開始鼎力支持名人踏足音頻領域,從而占據稀缺的主播資源。前有知名演員賈乃亮、吳亦凡做客企鵝FM,后有軍事評論員張召忠、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青音加入蜻蜓FM……名人相繼入駐移動網絡電臺,利用名人本身在公眾群體中的廣泛影響力,制造某個網絡電臺的明星效應,為該電臺吸引大量粉絲,逐步形成電臺的粉絲經濟。
(三)節目的分眾化和個性化
美國學者尼葛諾龐蒂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到:在后信息化時代,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越來越數字化,媒介的受眾從大眾到較小的到更小的群體,最終終于針對個人。[4]喜馬拉雅FM的App就是最好的例子。打開喜馬拉雅App,首頁分為“推薦”“分類”“廣播”“榜單”“主播”五個版塊,每個版塊下細分多種類型,比如“分類”版塊包括音樂、娛樂、兒童、脫口秀等多種類型,聽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節目。“迷”的對象各有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如下幾類:一類是對偶像人物的崇拜;二是對流行或時尚之物的迷戀與愛好;三是對特定事物的持久迷戀;四是對特定類型的媒介文本的愛好。[5]而網絡電臺恰恰抓住了用戶癡迷于特定類型的媒介文本的心理,將節目內容細分化,從而使節目內容更加個性化,以此來吸引用戶。
傳統電臺擁有專業的節目制作設備、成熟的節目制作團隊,同時還具有多年積累的品牌優勢和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但這仍難以阻止傳統電臺收聽率、用戶數和廣告份額下降的頹勢。反觀網絡電臺,缺少專業設備和品牌優勢,節目制作往往局限于兩三人,甚至只有一個人,卻出乎意料地在用戶群體中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那么,傳統電臺還存在哪些問題呢?傳統電臺該如何做,才能在粉絲經濟時代立足,與網絡電臺“分庭抗禮”?
(一)傳統電臺受限于自身的模式,應打造高質量的平臺型媒介
在網絡電臺興起的浪潮中,傳統電臺的“江湖”地位岌岌可危。不少傳統電臺紛紛開始尋求出路,最典型的莫過于201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稱“央廣”)中國之聲的“全新聞電臺”“類新聞廣播”改革,改革在短期之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長期來看略顯乏力。這些改革大多解決的是內容上的問題,殊不知傳統電臺最大的局限不在內容,而在于自身的模式。目前,國內大多數傳統廣播電臺仍舊依靠自身體系,故步自封地制作節目、傳播信息,沒有將自己當成信息交流與共享的平臺,導致大部分公眾和名人被隔絕在“信息堡壘”之外,參與不到節目之中。
傳統電臺要想在互聯網浪潮中繼續處于屹立不倒的地位,需要大力發展粉絲經濟。如果想要發展粉絲經濟,堅守原來的模式肯定就是故步自封,更好的辦法是打破傳統電臺的原有發展模式,致力于打造高質量的信息交流與分享的平臺。高質量的傳播平臺應具備四個特征:能夠支持多元化的內容發布,尤其是多媒介形態的內容;有規模龐大的活躍用戶,從而使內容能覆蓋盡可能多的用戶;具備良好的開放性,使內容能夠快速傳播;有豐富的變現方式。[6]通過這樣一個高質量的傳播平臺,主持人、受眾和名人可以在一起做節目,這樣才能獲得較高的關注度。目前,以央廣為代表的傳統電臺雖然已經開始為平臺建設作出努力,開通評論功能、不定時邀請名人和聽眾進入直播間,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屬2013年央廣中國之聲十周年,國家總理溫家寶首次走進國家電臺直播間。但長久觀之,類似的例子寥寥無幾,其原因在于央廣并沒有樹立良好的平臺意識,將公眾或名人進直播間看成是“神來之筆”,只作“點睛”之用,沒有意識到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
(二)缺乏社交意識,導致用戶黏度較低,應加強社交性,培植用戶黏度
傳統電臺工作人員更多地將精力和時間放在日常節目的采編播上,他們秉承“內容為王”的原則,這導致最終呈現在受眾面前的雖然是制作精良的節目,但往往得不到受眾的喜愛。究其緣由,現在的用戶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不再是任人射擊的“靶子”,不再被動地接收信息。相反,他們更愿意參與節目的制作或播出,對節目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評論。但這樣的要求往往被傳統電臺的工作人員所忽略,他們往往將“內容為王”奉為唯一宗旨,卻忘記了與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長期下去導致用戶黏度降低,甚至完全流失用戶。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為王”將不再是傳媒所推崇的唯一原則,“渠道為王”“技術為王”“用戶為王”等觀點甚囂塵上。這些觀點細細考究起來確有片面極端之嫌,但卻從多個角度反映了當今時代傳媒的狀況。如今,我國正逐步邁進粉絲經濟時代——一個“粉絲”左右其他的時代,所以傳統電臺如若不想被逐漸“侵蝕”,培養用戶認同感勢在必行。這就要求傳統電臺的工作人員打破傳統的節目制作模式,調整僵化的節目制作思路,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與用戶進行良好的互動,不再是自顧自地篩選信息,將過濾后的信息呈現在用戶面前,而是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讓用戶參與,令其挑選感興趣的內容;在節目的播出過程中,通過微信、微博、熱線電話、網絡評論等方式與用戶進行雙向交流,傾聽用戶的評論并及時給出反饋;節目播出結束后,收集、整理用戶有效的評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提高節目質量。
(三)主播的明星效應較弱,應著力打造“明星主播”
傳統電臺擁有大量優秀主播。以央廣為例,中國之聲雨婷、文藝之聲大銘、中國鄉村之聲李丹丹等都是優秀主播,都獲得過十佳播音員主持人稱號,但這些優秀主播多數不為人所知,在公眾群體中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前文提到,音頻較視頻來說吸引力不足,所以當趙忠祥、撒貝寧、郎永淳等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群眾中“一呼百應”時,廣播電臺主播卻只能在話筒背后默默無聞;再者,相較于網絡電臺的“明星主播”,傳統電臺主播的明星效應也是“捉襟見肘”。其中的原因不難知曉:首先,電視不同于廣播的地方在于畫面,這就要求電視主持人要以一個最飽滿、最精神的狀態面對鏡頭,化妝師通過對主持人進行細致的包裝,使其在鏡頭前更像是一個明星般的存在;其次,筆者將央廣與一些網絡電臺對比發現,無論是央廣新聞App還是央廣官網,它們將節目內容細分為若干個版塊,卻唯獨缺少對主播的介紹。而諸如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網絡電臺,都將主播、人氣主播劃分為一個版塊,借此來打造明星主播,吸引用戶。幾經對比之下,傳統電臺的主播明星效應較弱,沒有在公眾中形成良好的集群效應。
眾所周知,名人在公眾間具有良好的集群效應,往往可以“一呼百應”。名人擁有大量粉絲,粉絲對名人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他們對名人的喜歡是持續性的,這樣的情感經常被企業或生產商轉化為消費力和購買力。傳統電臺要吸取落后的經驗教訓,大膽地利用粉絲經濟,打造有人氣、有影響力的“明星主播”。荊州人民廣播電臺(以下稱“荊廣”)的做法值得思考:首先,荊廣在其官網上開辟“DJ風采”版塊,附上每個主播的照片、簡介和主要節目;其次,荊廣沒有只讓主播乖乖地守在話筒前,它讓主播走出直播間,與用戶進行零距離的接觸,主播或主持活動,或與用戶親密互動……這樣的做法強化了主播在公眾中的地位,長久下去有利于將其打造成有持續、有廣泛影響力的“明星主播”。
相比于網絡電臺自由寬松的發展模式,傳統電臺由于其特殊的性質,的確存在不少限制。但未來,粉絲經濟將成為一種常態,如果傳統電臺不想在粉絲經濟的浪潮中再一次被時代“拋在身后”,就一定要作出改變。從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商業電臺KDKA廣播電臺成立以來,廣播電臺已經延續了近百年,其深厚的底蘊不可估量。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臺雖遭受巨大沖擊,甚至一度被認為即將消亡,但廣播電臺及時培養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技術,成功煥發出“第二春”。如今,在粉絲經濟即將成為常態前,廣播電臺要未雨綢繆,及時制定策略,改變發展方向,以期在即將到來的粉絲經濟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1] 《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6)》:傳媒產業去年市場規模超一萬億[EB/OL] . http://mt.sohu.com/20160510/n448605087. shtml,2016-05-10.
[2] 李文明,呂福玉.粉絲經濟的發展趨勢與應對策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4(06):138.
[3] 2006年全球首屆粉絲節展開11月6日“粉”墨登場[DB/OL].新浪網,2006-11-07.
[4] 張笑梅.自媒體語境下網絡電臺節目現狀及新發展——以荔枝FM為例[J].文化發展,2016(01):138.
[5] 陳霖.迷族:被神召喚的塵粒[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12.
[6] 鄭祎.從網絡直播看電視臺如何利用粉絲經濟擴大影響力[J].中國記者,2016(08):83.
[7] 2015中國移動電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R]. 易觀智庫,2016-02-17.
G229.24
A
1674-8883(2016)22-0274-02
張慶杰,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