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懷君 應 傅
(三峽都市報,重慶 404000)
移動互聯與媒體融合
——以三峽都市報為例
袁懷君 應 傅
(三峽都市報,重慶 404000)
移動互聯網正在或已經改變我們的生活,不管你承不承認,它都已經客觀存在。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探討媒體融合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認識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我們今天提出的媒體融合之間到底又是什么關系?我們究竟如何融合?結合三峽都市報社的實踐與探索,現從三個方面來解讀移動互聯網與媒體融合之間的“魚水”關系。
移動互聯;媒體融合
人類歷史上先后經歷了三次技術革命。
第一次技術革命,是以18世紀末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它使社會生產力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以機器大工作代替工場手工業,使人類進入機器時代。
第二次技術革命,是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發生的,以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把社會的工業化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使社會生產力進入電力時代。
第三次技術革命發生于20世紀中期,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為主要標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將使世界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它以信息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等為前沿,以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應用為特征,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信息時代。
那么,我們今天正面臨的移動互聯網,將是人類歷史上第四次技術革命,它已經或者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通過移動互聯網,我們不僅實現了獲取新聞資訊,還實現了滴滴打車、娛樂休閑、訂餐訂酒店,可以說,移動互聯網已經貫穿了吃、穿、住、行、游、樂、購等多個方面。下一步,隨著物聯網的出現,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屆時,我們不僅將徹底實現人與物的相連,而且還實現了物與物的相連,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而被徹底改變。
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是數據,并且每個人除了都是數據的使用者以外,也同時是數據的貢獻者,因為我們每個人拿著手機的每次運動都會產生信息,人就成了一個24小時接入網絡的節點,這些信息對商家和你的生活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量移動設備在互聯網上的接入,一定會像是PC和汽車的出現一樣產生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革命。
所以,未來的移動互聯網,會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更高的高度。
互聯網其實不只是一個平臺,更不是一個工具,而應該把它看成是一個新的社會現實,是一個改變人類生活與生存的基礎設施,是改變世界底層構造的一種結構性力量,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操作系統。
然而,在媒體融合的實際運用中,我們做的往往只是表面文章。比如,一些媒體搞的數字報、“兩微一端”、APP客戶端,都是將報紙或者電視的內容,根據不同平臺的屬性進行改頭換面,以為換了表現手法,換了表達形式就是新媒體了,其實不然,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互聯網”模式。他們往往是把傳統媒體的相同內容,變換一種表達方式,利用互聯網不同形式的平臺進行所謂的全方位發布,其實這是典型的“+互聯網”模式,是“換湯不換藥”,是“新瓶裝老酒”。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多媒體提出的所謂“中央廚房”,也便成為了一個偽命題,是“+互聯網”模式的一種極端表達。這種“中央廚房”式的融合,有兩個致命的缺陷:一是“自欺欺人”。以為自己運用了移動互聯網,所以就能夠實現融合,其實不然,它不僅耽誤了轉型,更是一種“掩耳盜鈴”。二是嚴重“同質化”。所有的平臺,發的內容相同,不過是根據不同的平臺特點,進行“改頭換面”的重新組合,這樣做出來的新媒體,顯然屬于“換湯不換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依然是一種典型的“+互聯網”。
那么,“互聯網+”又是什么呢?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干這樣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則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其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主題,被稱作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說到底,“互聯網+”是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這其中關鍵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
具體落實到我們的媒體融合,也就是要以 “開放、透明、互動、參與、融合”的互聯網思維,以人性為核心,對人性充分發掘,生產出適合用戶體驗、可以分享、互動的新聞產品。新媒體產品相比傳統媒體產品而言,應該是傳統媒體新聞產品延伸出的一個新物種,而不是把傳統媒體產品“改頭換面”。 重要性已經不再是新聞的本質,稀缺才是其重要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內容生產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廣義性、實用性、開放性、互動性,新媒體生產出的產品,要真正實現碎片化、社交化、個性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原創新聞,增強與用戶互動,實現與用戶的廣泛“連接”,也許才是“互聯網+媒體”最明智的選擇。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作為移動終端的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也不再只是一個普通工具,儼然已成為今天的第一媒介。獲取資訊、體驗服務、享受娛樂,凡此種種,手機都能滿足。
那么,傳統媒體的融合之路,到底如何走才算得上真正的融合,確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傳統媒體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這個新的渠道,做好“+”法,三峽都市報社的融合之路作出了積極的實踐與探索。
第一,組建屬于自己的新媒體矩陣。除了三峽傳媒網、萬州手機報外,三峽都市報社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打造出了微萬州、三峽訊、萬開云、萬州味道四個微信公眾號,看萬州、掌上萬開云兩個APP,萬州發布、三峽都市報微博等兩個微博及戶外電子觸摸屏等9個新媒體平臺。并且通過開展系列評選活動及其他營銷方式,迅速實現了粉絲的聚集。目前微萬州粉絲達到48萬,三峽訊20萬,看萬州APP22萬,萬州發布12萬,三峽都市報微博8萬。尤其可喜的是,微萬州一直處于重慶市區縣第一名,在全國地市報也處翹楚地位。
第二,堅持原創塑造品牌。新媒體建設,除了迅速聚集粉絲以外,怎么留住粉絲,塑造品牌,依然是新媒體建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們一直堅定不移地堅持“內容為王”的基本原則,切實做到“不做新聞的搬運工”。如果我們依然只是傳統媒體內容的翻版,不堅持原創,那同樣是新瓶裝老酒,是典型的“+互聯網模式”。結合三峽都市報社運營的實踐,我們在品牌塑造過程中,內容建設始終堅持三個三分之一的原則。即新媒體所采用的稿件,三分之一來自傳統媒體的記者。比如重要的時政新聞、重點工程建設及重大的民生新聞等,這類新聞貴在權威性、重要性、及時性,這是所有自媒體都無法擁有的專屬傳統媒體的“看家本領”。三分之一來自網絡熱點。三峽都市報社雖然有近100名記者,長年活躍在第一線,但與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眾多網民相比,仍然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小“舟”,因此,要想掌握大量的熱點新聞、突發事件,還必須依靠大量的網絡線索,通過甄別、核實、整合之后,成為我們的重要新聞。比如,三峽都市報社新媒體中心,就長期有專人監看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全國及周邊地區的突發事件、熱門話題、高關注度人物等。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是由新媒體中心記者自己原創的關于城市歷史、文化以及一些關注度較高、吸引力較強的“逸聞趣事”、懷舊情愫等。由于我們很好地堅持了以原創為主,沒有去做傳統媒體的“搬運工”,所以很快塑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現在,微萬州、三峽訊、看萬州APP,萬州發布等,都成為了萬州區委、區政府的主流新媒體。無論是領導活動,還是重點工程報道,都必然要通知這些新媒體的記者全程參與。
第三,創新表達探索新路。如今的新媒體發展,在經歷了心靈雞湯、圈層文化、社交互動這些常規模式以后,又出現了向第三“微”發展的態勢,即語音播報(音頻)、微視頻、微電影等。往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也許連“瀏覽新聞”也會覺得麻煩,那么聽新聞、看視頻也許就更受用戶歡迎。正是基于這一點,所以三峽都市報社新媒體中心開始積極探索語音播報,先后推出了“萬開云新聞聯播”、一周說事、悄悄話等欄目,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而推出的視頻“百個萬州人的故事”以及首部微電影萬州版《火鍋英雄》,更是受到了業界內外的廣泛好評,重慶市委網信辦還在全市號召,學習三峽都市報社創新表達方式的成功經驗。
第四,媒體融合做“+”法。“互聯網+”的本質特征就是利用互聯網,讓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這輪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就必須想清楚我們應該“+”什么?怎么“+”。所以,就三峽都市報社的媒體融合而言,一方面做品牌,做影響力,一方面還必須實現轉型升級,把丟失的用戶、市場都找回來。所以,結合三峽都市報社的實際,結合媒體融合的基本要求,我們的運營不能只盯著那些軟文、貼片廣告,以及專題類視頻,如果我們建設平臺的目的僅僅還是那點廣告,我們的融合之路就會越走越窄,也達不到轉型的目的,我們必須利用這些平臺,向產業延伸,比如發展有自身特色的電商、某個行業的咨詢公司、品牌創意產業等。
媒體融合的關鍵在做“+”法,只要把這個“+”法找準了,我們的出路也就不愁了。為此,我們將不遺余力。
[1]物聯網來襲,你準備好了嗎?[N].羊城晚報,2009-11-02(10).
[2]于揚:所有傳統和服務應該被互聯網改變[DB/OL].今日頭條,http://toutiao.com/i6264696913048633857/,2016-03-22.
[3]新華社網評:中國有了“互聯網+”計劃[D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3/06/c_1114544768.htm,2015-03-06.
G216.2
A
1674-8883(2016)16-0238-02
袁懷君,三峽都市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應傅,三峽都市報社黨委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