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怡捷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媒介融合下傳統媒體如何從新媒體中選擇新聞
曹怡捷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在媒體不斷融合發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長的社會中,媒體保持應有的公信力顯得尤其重要。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如何在紛雜的信息中,尤其是新媒體真假混亂的信息中挑選新聞,承擔起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一項挑戰。新聞職業規范,新聞工作者嚴謹的判斷力都需要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本文主要探討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在選擇新媒體新聞時應該把握怎樣的原則,從傳統媒體工作者的角度進行分析。
媒介融合;虛假新聞;媒體公信力;社會監督
2016年春節,一則“上海女孩去男友江西老家過節”的新聞刷遍各大社交平臺,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也進行過報道,一時形成熱議。但隨后,這則新聞被證實為假新聞,各大媒體尤其是公信力較強的傳統媒體陷入了反思之中。2016年7月以來,國家廣電總局也對這起事件作出報道,并強調,今后傳統媒體從新媒體中選擇新聞時必須堅決拒絕假新聞,并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必要的考量。
當下,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新媒體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局面,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壓力和競爭。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統媒體一方面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立足市場,尋求轉型;一方面也要順應大潮,從新媒體中獲取信息。然而,新媒體基于傳播范圍廣、話語權混亂等傳播特點,“把關人”的作用遠不如傳統媒體,信息往往真假難辨。從新媒體中選擇真實有效的新聞彌補傳統媒體的短板,需要十分謹慎的態度和專業的素養。
對于重大事件的報道,受眾往往還是以傳統媒體為標桿,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體現在面對社會多種輿論時,能夠引導主流,體現正確的輿論導向,消除懷疑。雖然網絡媒體、自媒體平臺的傳播速度可能快于傳統媒體,同時引發的討論也是大規模的,這個時候輿論會走向多個方向。此時,傳統媒體的公信力遠大于新媒體,報道時要做到關鍵時刻不失語,準確把握事件進度,堅定全面準確的新聞原則,不捕風捉影,不傾向某一角度,不炒作。這是傳統媒體引導輿論的前提,也是其與新媒體競爭贏得話語權的基礎。
當新媒體平臺上出現廣泛熱議的事件時,傳統媒體要有選擇地參與。首先,對于熱議選題的選擇要避免跟風,忠于事實,參與之前一定要調查證實,尤其是避免假新聞的轉發(類似“上海女孩”事件)。同時,要敢于亮出觀點,占領輿論的引導點,體現具有公信力的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真實作為新聞的首要原則,也是傳統媒體從新媒體中選擇新聞的重要原則。新聞是否真實已經不僅僅影響新聞的好壞,更對社會輿論、受眾價值觀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某種意義上,真實性也直接影響媒體作為社會監督者的公信力。提高傳統媒體對事實真實性的把握,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媒介從業者素養,避免陷入博眼球的競爭
新媒體的出現的確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沖擊,使其失去了受眾,經濟收益相對減少。一些傳統媒體加快新聞傳播速度,試圖與新媒體競爭。但是,在加快傳播速度的同時,傳統媒體往往沒有時間對傳播的內容進行確認,反而引發烏龍,失去了受眾的信賴。長此以往,傳統媒體在速度上很難占領先機,在內容上也失去了固有地位,所以在選擇時要特別注意對真實性的把握。
媒體雖然有較高“把關人”的作用,但媒體的內容是由人來掌握的,因此擁有專業素養的工作人員是十分必要的。要提高工作人員對于新聞的正確認識,新聞具有專業嚴肅性特點,不應該為了博取眼球、贏得瀏覽量而選擇新媒體中不真實的信息;定期培訓,樹立傳統媒體新聞從業者監督報道的觀念,從思想上避免假新聞的產生。
(二)完善機制,責任分化明晰
新媒體中,人人都可以發聲,進行大眾傳播,傳統媒體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方式變成了多點對多點的傳播,輿論傳播變得方向不定,廣度不定,常常成為謠言發生的溫床。與之相比,傳統媒體責任明確,能夠從環節中控制新聞的質量。我國相關部門新聞協會等也對此作出了要求,從前期審核、后期的責任追責等環節來切實保障新聞的真實。傳統媒體在真實性把握中,可以借鑒責任分工的制度,把每一則新聞具體到每一個工作者,減少從新媒體中不嚴謹轉載的行為。
傳統媒體在對新媒體中的信息進行處理時,還可以讓信息成為有用的信源,在把握得當、運用合理的基礎上對信源進行追蹤調查,甚至可以成為傳統媒體發揮社會輿論環境監督的一把利劍。新聞媒體本來就肩負著社會環境監督的功能,新媒體廣發的信息來源可以突破傳統媒體選材的瓶頸,擴展思維,也可以對正在報道的事件進行多角度信源的補充,將報道做得深入細致。
當然,在采用新媒體信源之前,核實必須貫穿始終,采訪調查必須是第一步。如果不進行一定的調查了解就使用信源所提供的信息,傳統媒體就極有可能成為新媒體輿論亂象的助推者,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
新媒體的突起勢頭確實十分強勁,后期也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形式出現。傳統媒體不應被其極快的傳播速度、廣大的受眾人群所影響,而要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保持極高的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適當合理地運用新媒體信息,堅持真實的原則。筆者認為,傳統媒體仍有一定的活力和影響力。
[1]陳全義.傳統媒體提高傳播力的探索與思考[J].青年記者,2016(12):48-49.
[2]張哲瑜.媒介融合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轉型研究[J].大觀,2016(4):208.
[3]范明獻.傳統媒體使用網民信源的倫理選擇——從“網民曝”新聞爭論說起[J].聲屏世界,2010(1):59-60.
[4]尚秋.試論傳統媒體如何在媒體融合中把牢話語權[J].記者搖籃,2016(5):45-46.
G210
A
1674-8883(2016)16-0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