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微博事件營銷引發的公共危機——以“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事件為分析對象
朱媛媛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016年春節前夕,網絡上因“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迅速引起網友紛紛參與討論并呼吁央視邀請六小齡童上春晚,幾經周折,當網友得知六小齡童并未接到央視春晚節目的邀請,才恍然大悟自己上了營銷的當。本文將以此事件為例,分析微博事件營銷特點以及操作不當引起的公共危機及應對舉措。
“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微博營銷;春晚官微;公共危機
2016春節前夕,網絡上興起對“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事件的討論。起因是一些門戶網站發布了六小齡童上春晚被斃的通稿。1月26日,章金萊本人微博發布一組美猴王定妝照迅速引起了事件的發酵,出現各大營銷賬號紛紛轉發并評論“呼吁六小齡童上春晚”類似的煽動性語言。1月27日,央視春晚官微發表《嚴正聲明》,表示并未邀請六小齡童參加春晚。章金萊本人也發表回應:未收到央視春晚的邀請。經過一場莫須有的事件,網友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中了微博營銷的圈套。本文從微博營銷理論入手,以2016年“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事件為研究對象,采用個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分析整個事件過程中議程設置引起輿論的迅猛傳播引發的公共危機,以及微博事件營銷存在的問題及提出應對舉措。
(一)微博營銷的定義及特點
事件營銷,即營銷者在真實不損害公眾利益的前提下,有計劃地策劃、組織和利用具有新聞價值的活動,以達到提高社會知名度、塑造企業良好形象和最終促進產品(服務)銷售的目的。[1]進入新媒體時代,國外Twitter等社交軟件興起,國內微博的廣泛使用,媒介融合使事件營銷具有新的特點和魅力。微博事件營銷,即以微博媒體為依托,以微博用戶為潛在目標,企業或者個人可以根據微博媒介特有屬性進行相關品牌宣傳、形象宣傳、宣傳與組織微博營銷活動。[2]
微博營銷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成本低,產出高。微博營銷不需要太多成本投入,發布訊息后即可獲得相當可觀的轉發評論量。因此,微博營銷越來越受企業的喜愛。第二,綜合性傳播方式,讓信息接收障礙變小。微博結合了文字、圖像、視頻、動畫等手段,傳播更為便捷。此外,信息搭載微博“熱點”,即可推送到搜索排行榜,不斷地被點擊和閱讀形成“議程設置”,加上人們天性中的獵奇心理,更多的人會主動去了解信息。第三,即時與互動。相對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微博信息在點擊發送按鈕后便被傳輸出去,高速便捷。同時,微博可以實現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得到信息的雙向傳播,能夠隨時掌握受眾的觀點,實現有效信息的獲取。
(二)微博事件營銷引起的輿論異化
微博用戶龐大和內容的開放性,使得信息的傳輸缺少嚴格的監管,更多非正規渠道的不實信息紛紛涌入大眾視野,加上微博大V擁有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粉絲數量的吸睛率,導致輿論的傳播以裂變的方式迅速蔓延,微博成了謠言產生的溫床。正如拉扎斯菲爾德和莫頓所說:“大眾媒介是一種即可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的來說,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3]
2016年“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事件從醞釀到發展,以及形成輿論異化的過程,新浪微博成為最重要的傳播平臺。由最初的門戶網站發布第一條消息,到后來六小齡童本人發布劇照等一系列碎片化信息,網友被強行植入了“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節目未經過審核”“春晚導演無能”等觀點,形成群體極化。從微博開始卷入微信、朋友圈,眾多網友發表意見支持六小齡童上春晚,抨擊央視春晚導演。此時由最初的碎片信息成為了彼時的“真相”,春晚團隊莫名背上黑鍋,輿論迅速形成并產生異化。春晚官微發表聲明后,冷水潑醒了一部分網友。當我們冷靜思考,結合2月8日即將上映的電影《三打白骨精》及其團隊在此前一段時間各種輪番轟炸式的宣傳,捆綁消費86版《西游記》等信息,我們認為《三打白骨精》團隊都在此次事件中無論是造勢還是趁勢“借雞生蛋”,它或多或少得到了營銷的好處。
首先,對傳統文化的褻瀆、對老藝術家的過度消費。《西游記》“孫悟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在近幾年每年一部西游記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的翻拍,重復消費,甚者不顧原著精髓,隨意改編,篡改人物,糟蹋神話英雄,傳統經典文化被褻瀆。2016年恰逢猴年,商業頭腦敏銳的人開始刻意營造微博營銷事件,搭借六小齡童造謠傳播不實輿論。章金萊老師本人則被網友集體懷戀了一把,26日微博評論數達11萬,轉發26萬,贊122萬,與之前微博三四百的評論量相比較,不禁讓人唏噓。
其次,對網友的愚弄。網友是最容易被煽動起來的群體,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觀點獨到的意見領袖,利用自己的學識見解分析事件經過,打感情牌呼吁央視春晚請六小齡童上一次春晚圓我們的夢等言論。當事實真相浮出水面,網絡大眾的意見走勢已經發生一邊倒,網友其實并非是自己意見的發表者,而是別人意見的轉換者和傳達者。當網友發現這是一起刻意營造的微博營銷事件,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顆棋子”時,便不免會有種被愚弄的感覺。
再者,對社會信任危機產生挑戰。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真偽難辨,加上新媒體語境下信息病毒式傳播,更多聳人聽聞的轟動信息接踵而至。許多商家看中事件營銷帶來的效果和利益,紛紛效仿。《三打白骨精》電影團隊制造的微博營銷事件也并未如其所料想的那樣完美,對電影初期宣傳是起到了效果,但是當網友得知幕后操縱者后,則對其公眾形象造成破壞,適得其反。
首先,加大立法和執法力度,完善微博法律條文。2011年12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相關規定》提出“微博實名制”,規定“后臺實名,前臺自愿”,[4]雖然提出了實名制,但到目前為止,還存在大批魚目混珠、真假難辨的用戶。所謂的“實名制”并未做到真正的實名。執法部分應該重視并加大微博法律條文的制定和宣傳。加強微博注冊和對大V、企業微博的審核把關力度,施行手機入網、IP地址分配和域名注冊,個人網絡言行與個人真實信息緊密掛鉤。門戶網站應該設置“監管人”加大對虛假、涉黃、賭博、政治敏感等不良信息的管理,做到違法必加嚴懲,違反規定應立即取消其微博使用權限或資格。
其次,傳者與受眾媒介素養的提高。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種媒介信息服務于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知識、技巧和能力。[5]互聯網時代,微博打破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只能作為部分人特權的現狀,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加工者和傳播者。傳統媒體人需要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但微博的低門檻讓更多的人進入,很難確保每個人都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或媒介素養。職業媒體人應該嚴格要求自我,堅持自我,不被外界利益誘惑。普通大眾應該增強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擁有批判和質疑精神,提高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特別是要加大對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使用微博等社交平臺的數量占據絕大多數,然而大學生很少接觸到媒介素養教育相關課程,缺乏必備知識,因此應重視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課程教育。
此外,加大道德約束力。許多虛假信息的傳播并非都觸犯了法律,但它們損害了人們的道德情感。法律無法解決的事,應該用道德喚起人們的良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六小齡童春晚節目被斃”事件沒有觸動法律,但是營銷團隊只考慮自身利益,傷害了網民的感情,消費傳統文化和老藝術家,讓無辜者背黑鍋,行為遭人厭惡。面對這種類似的行為,網民應該團結一致,積極抵制,避免上當。利用道德形成的輿論壓力使其認識到虛假宣傳只會讓自己身敗名裂,并不會名利雙收。
營銷者在不損害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有計劃地策劃、組織和利用具有新聞價值的活動,以達到提高社會知名度、塑造企業良好形象和最終促進產品(服務)銷售的目的。事件營銷本身沒有正確與錯誤的定性,也存在合理和成功的營銷案例。然而過度追求商業價值忽視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就會損害當事人和網友的感情,讓不明真相的當事人被利用,成為賺錢工具,從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網友應該提高自身辨別真偽的能力,理性地看待熱門事件,如果惡意中傷,最后害人也不利己。
[1] 張會新.基于案例分析的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時間營銷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125.
[2] 吳小莉.基于議程設置理論的中糧微博營銷個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15.
[3] 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2-73.
[4] 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N].北京時報,2011-12-17(003).
[5] 蔡幗芬,張開,劉笑盈.媒體素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67.
G206.3
A
1674-8883(2016)20-0053-01
朱媛媛(1991—),女,安徽六安人,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電視傳播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