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會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論網絡圍觀的源起及其正負效應
高二會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網絡圍觀是新媒體環境下公民政治參與的新形式,它的源起一方面是由于網民看熱鬧的狂歡心理,另一方面是互聯網的開放性為網民提供了圍觀的可能。網絡圍觀具有強大的正效應,不僅可以對社會形成輿論監督,還是一種新的愛心接力形式。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圍觀還存在一些弊端,如短暫性、盲目性和暴力性等。
網絡圍觀;源起;正效應;負效應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互聯網的互動性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特性,越來越多的網民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近年來,“兩微一端”更是成為網民“發聲”的重要平臺。在這個人人握有麥克風的時代,網絡圍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從2016年發生的“北京和頤酒店女性遇襲”“快遞小哥被掌摑”“人大雷洋案”等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網絡圍觀的強大影響力,網民的圍觀行為對相關部門形成社會監督,最終促進事件的良好解決。但在圍觀過程中也出現了不良現象,如網絡暴力等。
網絡圍觀是在新聞媒體環境中公民政治參與的一種主要形式,公民通過互聯網媒介平臺圍繞某一社會突發事件或政治議題進行聚集、會話和討論,進而形成代表自身利益與價值意圖的輿論力量影響政治決策的活動。這種圍觀行為的源起一方面是網民看熱鬧的心理,另一方面是互聯網的開放性提供了圍觀的可能。
(一)網民看熱鬧的狂歡心理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劃分了兩個世界、兩種生活:第一世界(第一種生活)是中世紀歐洲官方的、嚴肅的、等級森嚴的秩序世界;第二世界(第二種生活)是狂歡廣場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顛倒的世界”。[1]互聯網提供的正是這種狂歡廣場式的世界,互聯網隱藏了網民的身份、地位、財富等差別,人們毫無顧忌地圍觀別人的苦難或不幸,使用不拘形式的狂歡語言盡情地看熱鬧,滿足自己的狂歡心理。“北京和頤酒店女性遇襲”事件便滿足了網民這一心理,眾多網友甚至對事件進行猜測:有網友認為“女性遇襲是因為她衣著暴露”;女權主義者認為這種行為“侵犯了女性權利”;部分網友指出,“酒店管理行業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甚至有網友提出這是“如家酒店設計的陰謀”,各種觀點甚囂塵上。
(二)互聯網的開放性提供了圍觀的可能
正如曼紐爾·卡斯特所言,開放性是互聯網的核心。開放性是互聯網最大的力量,也是其力量之源泉。它是令人驚奇的復雜系統能夠運行得如此之好的原因。[2]互聯網的開放性為網民提供了表達意見的平臺,同時也取消了現實生活中的等級制度。在網絡世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可以對事件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微博為例,任何人都可以免費注冊,這種無門檻限制的網絡平臺吸引了各行各業的人員進入,包括影視明星、名人政要、行業精英,但更多的還是普通網民。針對網絡上的熱點事件,網民采用點贊、跟帖、轉發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互聯網也成了網民宣泄對現實社會不滿的渠道,對社會中存在的貧富差距、貪污受賄等現象進行吐槽和揭發,希望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來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
網絡圍觀作為新媒體環境下公民參與的新形式,提高了公民網絡問政的意識,促使政府部門不斷提升行政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監督氛圍,促進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網絡圍觀——一種新型的輿論監督力量
網絡圍觀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新型的輿論監督力量,是由網絡圍觀帶來的“權力的凝視”。福柯對目光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即將其稱為“權力的眼睛”,認為觀看是一種權力的實施,并且認為這樣“一種虛構的關系自動地產生出一種真實的征服”。[3]在網絡圍觀中,被圍觀者處于中心位置,赤裸裸地暴露在所有的圍觀者面前,而圍觀者處于邊緣位置,隱匿在網絡中,他們通過意見和情緒的表達,對被圍觀者產生強大的壓力,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比如在“人大雷洋案”中,警方就是處于中心位置的被圍觀者,而各大媒體和廣大網民就是圍觀者。圍觀者對被圍觀者即警方提出質疑,包括雷洋行程的時間、路線方向、嫖娼目的、嫖娼證據以及執法過程等,通過這些疑點的解決促使案件明朗化,最終警方在圍觀者權力的凝視下將執法的五位警察進行立案調查。
(二)網絡圍觀——一種新興的愛心接力形式
眾籌便是網絡圍觀所帶來的新興的愛心接力形式。“眾籌”翻譯自國外crowd 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由發起人、跟投人、平臺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征,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一般而言是透過網絡平臺將贊助者與提案者聯系起來的。群眾募資被用來支持各種活動,包含災害重建、民間集資、競選活動、創業募資、藝術創作、自由軟件、設計發明、科學研究以及公共專案等。①微博的“眾籌”可以自己發起,也可以參與別人的眾籌,為幫助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李藝彤總選應援計劃”是她的粉絲為了讓她在第三次SNH48總選舉中登頂而發起的應援活動,她們的目標金額為233333元。達成目標后的所得資金將全部用于李藝彤總選舉投票,實現這個女孩的唱歌夢想,幫她登上偶像界的頂點。除此之外,眾籌還可以幫助受災群眾捐款、為生病兒童獻愛心、為創業者籌集資金等,這種眾籌的方式便是利用網絡圍觀的力量,吸引網民的關注來幫助他人,也成了我們獻愛心的新途徑。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網絡圍觀同樣具有雙面性,在輿論監督、愛心接力之外,隨之而來的諸如網絡圍觀的短暫性、盲目性和暴力性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視。
(一)網絡圍觀的短暫性
互聯網是碎片化、片段式的信息聚集地,身處其中的我們也養成了碎片化的互聯網思維,注意力很難集中,不斷地追蹤新的網絡熱點,這也造成了網絡圍觀的短暫性。這種短暫性所帶來的就是一系列的爛尾新聞,使真正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以“魏則西事件”事件為例,2016年4月28日,自媒體曝出魏則西之死與涉事醫院將診室外包、百度競價排名有關的問題。5月1日,百度對此作出回應。根據百度指數顯示,5月1日網友搜索指數為5810,5月3日達到頂峰為195232,5月8日為16311,5月10日為29066,5月14日為5618。由此可見,網友對此事的關注度僅僅維持了半個月左右。之后關于如何整治莆田醫院、如何防止更多的人上當受騙、百度如何整改并沒有媒體和網民繼續關注和跟進,網絡圍觀者早已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網絡事件中。如此短暫的網絡圍觀只能為我們帶來一時的喧囂,而不能解決任何社會問題。
(二)網絡圍觀的盲目性
在網絡圍觀中,網友的從眾心理導致圍觀的盲目性,部分網友并不清楚事實真相,也沒有自己的看法,而是人云亦云,追隨意見領袖的觀點,這也是“沉默的螺旋”在網絡中的體現。網絡上對“老人”和“大媽”群體的抹黑便是這種盲目性的生動體現。在新媒體環境下,“老人”和“大媽”已經有了固定的標簽:老人碰瓷、大媽跳廣場舞擾民。例如,2013年北京一中年女子在人行道上被外籍男子撞倒,雙方發生糾紛。國內媒體和網友的第一反應便是一邊倒地批評大媽“丟中國人的臉”“碰瓷都碰到外國人身上了”。事后警方調查證明確實是外國男子將這位中年女子撞倒。這種盲目的從眾心理嚴重傷害了那些無辜的老人和大媽,由于這兩個群體在網絡上缺乏輿論話語權,因此遭到了網友盲目的污名化。
(三)網絡圍觀的暴力性
在網絡圍觀中,不少情緒激動缺乏理智的圍觀者會采用過激的行為,如“人肉搜索”、公開抗議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在一種法不責眾的心理推動下,圍觀者使用網絡暴力來實現所謂的“正義”。2016年4月17日,北京一名順豐快遞小哥被一中年男子掌摑,此視頻傳到網上之后激起了網友的憤怒情緒,順豐總裁王衛發聲“如果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有網友對打人者進行了“人肉搜索”,據報道僅一個多小時,打人車主就收到了100多個騷擾電話和辱罵短信。甚至有極端網友買了冥幣和壽衣寄到車主家。有網友在網上發布了錯誤的車主電話因此牽連別人,甚至連車主之前的住所都被網友“人肉”出來,網友的辱罵極端行為嚴重困擾了現住戶。這種利用互聯網進行“人肉搜索”曝光他人隱私信息的行為不僅不道德而且是違法的。網絡圍觀的暴力性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是網友宣泄情緒的出口,嚴重侵犯了他人的權利。
網絡圍觀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產物,雖然現階段的網絡圍觀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社會生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網絡圍觀的正面效應,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輿論引導,尊重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為網民營造更加寬松自由的意見表達平臺,自覺接受網民的監督;另一方面,網民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理性圍觀,尊重他人的正當權益,謹防“網絡暴政”。
注釋:①來源于百度百科。
[1]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21.
[2] 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70.
[3] 福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M].嚴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27.
G206.3
A
1674-8883(2016)20-0060-02
高二會(1991—),河北人,渤海大學文學院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