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瑾
(上海大學 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72)
淺談網絡電臺對傳統廣播電臺的突破
趙 瑾
(上海大學 上海電影學院,上海 200072)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環境的形成及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到來,以荔枝FM、蜻蜓FM、新浪微電臺、Podcast等為代表的網絡電臺蓬勃發展,傳統廣播電臺的生存空間正在一步步被吞噬。網絡電臺為何如此興盛?本文將通過對網絡電臺的內容、互動模式、盈利模式、播放模式等體現出來的并區別于傳統廣播電臺的特有優勢,來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網絡電臺對傳統廣播電臺的突破,希望對傳統廣播電臺的未來發展有所助益。
網絡電臺;傳播模式;突破
網絡電臺,是指在互聯網上搭建的電臺,對于網絡電臺的使用不需要煩瑣的編輯和錄音設備,只需要一臺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完成錄音、制作以及收聽。[1]網絡電臺把傳統意義上的電臺搬到了網上,在這里沒有又重又大的編錄設備,有的只是輕便的電子設備,沒有發射塔,有的只是四通八達的網絡。下文將通過具體案例分析網絡電臺對傳統廣播電臺各方面的突破。
新媒體時代,每個媒介的使用者都可成為自媒體的主體,網絡電臺更是將這點體現得淋漓盡致。以荔枝FM為例,其標簽是“重新發明電臺,人人都是主播”,其提供了自建電臺功能,通過荔枝FM,用戶可以錄制長達60分鐘的節目,添加多首音樂隨時播放,自動混音、降噪,無需再進行后期剪輯,用戶只需手機即可輕松開設、制作自己的電臺,建立一種用戶自產內容模式(UGC),而傳統廣播電臺的內容生產對專業化設備及專業化人員的要求則難以實現這種表達方式。
網絡電臺在內容制作的針對性上對傳統廣播電臺是一種突破,網絡電臺的播出不需占用衛星頻段和頻率資源,播出效果主要受帶寬影響,相較傳統廣播電臺其擁有更為龐大的內容承載量。[2]在網絡電臺上,受眾群體可根據受眾的自主選擇性,將內容本身的容量進行細分,而這種細分并不會出現像傳統廣播電臺一樣因為細分而喪失受眾的問題。一般的網絡電臺大概會有如下分類:歌單推薦、美文朗讀、廣播劇、脫口秀等,受眾群體無年齡限制。相對細分的內容滿足了大眾化的需求,大眾可有選擇性的進行收聽,自建電臺中的個人自由添加內容更是達到了信息增值的效果。相較于此,傳統廣播電臺由于其時段及內容承載的有限性,無法實現精準的內容制作。
網絡電臺依托并植根于互聯網,技術優勢為其提供了完善的互動平臺,利用自媒體平臺,受眾不但可以參與類似留言、評論等類型的互動,還可一鍵分享,在達到擴散效應的同時不失為一種娛樂。通過微博、朋友圈分享,成為一種信息獲取、展現自我態度和興趣、實現個人營銷推廣的新形式。以紅點直播為例,作為一款移動平臺上的語音直播工具,其為個人提供直播交流和互動服務,網絡電臺的NG可通過紅點直播直接和受眾進行音視頻的互動。移動端直播方式不僅方便,而且實現了網絡電臺主持人和聽眾間的零距離,直播的場景的即視感和聲音的即聽感,都給用戶提供了相較傳統電臺更好的體驗。
除線上的互動外,網絡電臺借助強大的社交平臺,更是輕松實現了線下的互動。以三角龍電臺為代表,其根據聽眾所處的地域制定了糖三角(粉絲名稱)地圖,即在地圖上標注每一個聽眾的地標,這樣處于同一地域的聽眾就可以組織交流活動,通過線下群體交流活動,不但可加強粉絲間的交流,還可增強粉絲的忠誠度及節目黏性。
網絡電臺一般會擁有大量原創的高質量音視頻資源,音視頻資源的高質高量可以獲得相對大量的點擊率,借助網絡屏幕,網絡電臺可以插入視頻廣告。以蜻蜓FM、荔枝FM為例,其APP上一般會直接在上端滾動的條目中進行廣告宣傳,如唱片簽售、演唱會門票的購買等。在網頁版,除上端滾動條目外還會鏈接淘寶店、圖片庫等,如鄰居的耳朵就關聯了TOPIT·ME的圖片庫達到了流量的共享,這些就是通過視覺廣告來實現盈利。
網絡電臺的另一盈利模式是造星,這點主要以新浪微電臺和微博音樂人為代表。微博音樂人的標簽是“發現明天的流行音樂”,通過新浪微博音樂平臺,音樂人可以上傳自己的音樂作品,個人網絡電臺也可以建立節目單,上傳節目,普通大眾也可以上傳個人制作的demo。微音樂主要分為音樂人和播客,每天、每個季度、每年都會根據點擊率,下載率、播放量打出排行榜,根據排行榜和內部小編的甄選,組織合適的音樂人、播客進行全國巡演,如馬條、好妹妹、大飛、五條人等就是通過微音樂上傳自己的音樂和節目,為更多的聽眾所熟知。不管是造星還是視覺廣告,相對于傳統廣播電臺長時段的健康講座而言,不得不承認是一個更為討喜的突破。
網絡電臺突破了傳統電臺可聽不可視的一點。雖可視不是必須,但網絡電臺向我們展現了這種可能,在想看的時候有文案、有歌單,在不需要看的時候,聲音也已經足夠。新浪微電臺還提供了這樣一種模式,即用戶可在刷新微博的同時進行電臺收聽,收聽過程中還可通過微博進行互動(當然新浪微電臺作為微博和電臺的結合,有其特殊性)。目前,很多網絡電臺基本都已經擁有多種版本可供播放,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機交互,蘋果的podcast更是實現了在各個設備之間的無縫切換。
不管是荔枝FM的用戶自建電臺、蜻蜓FM的用戶建立內容、新浪微電臺,還是微博音樂人利用計算機算法選擇性精準推送、紅點直播的即時即視即聽,它們對傳統電臺而言都帶來了技術及內容上的極大突破。
面對網絡電臺的沖擊,近年來傳統廣播電臺在尋求與網絡電臺融合、聯合多種媒介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內容的專業化制作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傳統電臺的發展除融合互聯網、日益走向網絡化之外,還需思考傳統廣播電臺在未來需作出調整與變革,方能在未來的電臺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這值得人們更為深入的探索。
[1]黃楚新,邱智麗.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廣播與微博的互動[J].現代傳播,2013(8):127-131.
[2]王春美.網絡電臺的內容編排及互動策略研究[J].中國廣播,2010(1):45-47.
G220
A
1674-8883(2016)16-0312-01
趙瑾(1992—),女,安徽宿州人,上海大學2014級新聞傳播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