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然 李雪萌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互聯網沖擊下關于高等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
吳 然 李雪萌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慕課為主的在線教育興起動搖了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根基,學校作為重要的社會機構,必須有效地改變自身結構形式來應對互聯網的沖擊,結合現有的資源,改善“教”與“學”的過程。而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承者,學校與學生的紐帶,肩負著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重任,應率先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互聯網;在線教育;教育模式
近來,有學者提出“學校消亡論”,認為慕課可替代高等院校的教育職能,未來只存在少數的高精尖的超級大學,而大部分學校都將消失,同時大部分老師將會失業,甚至在全球范圍內,每個專業僅需一名老師。而筆者并不認同。在線教育和傳統高等教育在未來將不斷融合,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而不是替代與存亡的關系,傳統高等教育必將以改革的新面貌來迎接新時代挑戰。
(一)打破時空與成本限制,實現教育平等
在中國,高等教育權利是通過高考來獲取,好壞優劣通過一紙評分來判定,將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濃縮于四年的集中式培養中,而在線教育的出現,不限于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讓更多人隨時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是優質的國內外高等教育。我國高校在繼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之后,也緊隨國外先進模式的步伐。各大高校已經計劃推出本校的MOOC課程或與世界一流大學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線課程網絡。
近年來,高校學費上漲情況引來了廣泛關注,偏遠地區貧困家庭學費負擔重,藝術類院校開支高,將很多學子拒之門外。現在大部分在線教育是開放免費的,真正實現民主教學,打破高成本的高等教育壟斷。互聯網在線教育使得高等院校的院墻正在被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是時代的必然。
(二)以“學”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
一直以來,高等教育普遍主修一個專業,少設雙學位和輔修,但收效甚微。學生根據就業形勢等客觀因素選擇專業,不了解專業內容,無法斷定自己是否適合從事這個領域,這種興趣和專業的不匹配浪費了學習者的時間和精力,占用教育資源。而線上教育可為學生提供各專業學習,只要感興趣的領域便可輕松涉獵,各專業領域互通,彌補傳統高等教育的專業單一性,培養出來的人才將是精通本專業同時,知識面廣、能力強,在工作崗位上游刃有余的綜合型人才。社交網絡被廣泛運用到線上教育中,增強了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性;大數據分析顛覆傳統高等教育無法洞察學習效果等問題,通過相關技術監測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解決;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習者提供極佳的視聽觸等感知虛擬環境,交互式和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改善了傳統教學環境,提升教學效率。
(三)專注度和深度思考能力弱化
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采集、傳播的速度和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數字信息的傳遞方式,都是碎片化的信息,由于碎片化知識簡單、針對性高,學習者可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碎片化知識,形成碎片化學習方式,難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特別專業知識空白的大學生們亟需系統化的培養。互聯網的便捷搜索,方便學生們及時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學生的專注度下降,對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知識難點,直接求助于互聯網,查閱后很少進行深度思考,學習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長足培養。不禁引起教育界思考:如果教育完全互聯網化,搜索會取代研究嗎?
(一)以“項目”“興趣”為導向的學習方式
已有知識的復制傳播,學生可自行在線上進行學習,學校為學生構建基于項目的探究式、合作式的線下實體課堂學習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在探索問題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和綜合素質。高校要在初級教育基礎上,培養適合社會和工作崗位的人才,引進業界優勢資源,實現學校和社會的對接,讓學生輕松完成學生與工作者角色的轉化。高等院校應突破以班級為行政單位,按知識體系分布建立基于興趣的學習小組,學生不再被約束在一個班級或同專業內,只要是感興趣的知識技能都可參與到學習和討論中,每個學生可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擅長領域并進行深度學習,利于學生自我價值實現,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未來打下深固基礎。
(二)教師“導師”化
教師應該走下中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的“圣人”高臺,成為輔導學生的“導師”,教師的角色是“傳道、解惑”,而“授業”是重復性的,勞動可相應弱化,由線上課程代替,事實上這樣效果更佳。而老師應該更注重對學生品德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指引方向,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從灌輸知識到引導學生探索知識。未來師資隊伍將縮減,實行“教師明星化”。教師也需要不斷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改進教學方式,適應時代發展。
(三)創新型學生
瑞士《新蘇黎世報》9月11日文章:中國教育體系的優勢和薄弱——在教育體系的競爭中,中國做得很好。學生們表現出勤奮和守紀,教師也頗具敬業精神。不足的是學習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由于傳統的教育形式和考核機制導致中國學生不善思考和發問,習慣被動式接受學習,以分數論高低,過于功利。在互聯網時代,教學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主動式的探究學習才能順應知識社會的創新模式。未來將會消融創新的邊界,任何人都將成為創新的動力和創新的主體。無論是電子科技,還是軟件科學,抑或是藝術創新實踐,都將借助互聯網和新工具來得以實現。所以學生也應當糾正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將眼光放得更長遠。
未來,高等院校將逐步引入國際上頂尖的高等教育課程,這一知識領域的教師將會被取代,以此激發并促進其他教師思考并改善其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高校也將繼續與互聯網平臺深度合作,每個院校的優秀教師都可分享自己的知識和資源,其效果和影響力將作為對教師的考核機制。而這種模式將不分高校的地區和級別,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深度推行,直至推動后續國內高等教育改革完成。
G434
A
1674-8883(2016)16-0353-01
吳然(1990—),女,湖北黃石人,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二年級,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李雪萌(1991—),女,山東蓬萊人,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