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根發
神秘的617鐵路專線
文/邱根發
近幾年,上海虹梅路、虹許路之間出現了一條熱鬧的小街——俗稱“老外街”。說它小,因為不過只有幾百米長。但外國人很多,光在此街上開設飯館、酒吧、咖啡館、小吃店的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意大利、美國、德國、西班牙……
最初吸引人們到這兒來的,還不是因為美食,而是因為一條鐵路、一輛火車、一個偉人,和一段驚心動魄的粉碎“政變”的故事——一塊銅鑄的說明牌把人們的思路拉向四十多年前。
牌子上寫著:“1971年9月,林彪集團安插在毛主席身邊的眼線得知,在1971年9月10日的晚上,毛主席的專列將在上海某站停靠。之前,林彪集團已經策劃了八種企圖謀害毛主席的方案,但是毛主席早已察覺了其中隱藏的危險,臨時決定改變了9月10日下午的行程,未在事先安排的顧家花園車站停靠,而讓101專列停靠在虹橋機場一條運輸專用鐵路的車站,成功地躲過了林彪的謀害,也使林彪集團的企圖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另外一塊牌子上還寫著:“這里曾經是毛澤東101專列的停靠站。1971年9月10日,毛澤東101專列停靠此站后,上南京,回北京,隨后發生了‘九一三’事件。”
由此可知,這絕不是一般的火車和鐵路,而是毛澤東的專車和專線。從它建成、運營的數十年中,每一聲轟鳴、每一次啟動,都關系著中國政壇的神經,以至于近些年來各種傳說不知有多少。可見這條短短的極富傳奇的鐵路,與中國當代政壇,諱莫大也!
現在這條鐵路在改革開放以后早被拆掉了,而那輛火車卻還雄姿勃發地昂首挺立在“老外街”的街口,車頭上掛著一個牌子:“101”。其實,“101”只是民間的說法,而正式的官方文件上卻稱之為“民航617鐵路專用線”或“徐虹支線”。翻翻它的歷史,實在是中國鐵路的一個特例——不歸鐵路局管,卻屬于民航局管,一頭連著滬杭線鐵路,另一頭通向虹橋機場,從凱旋路向西一直到虹橋機場。其大致的路線走向基本就是從現在的古羊路一線,從凱旋路穿越中山西路、宋園路、虹許路、虹梅路、虹中路、虹井路、滬青平公路,一直到虹橋機場。
其中在宋園路以西有個地方叫顧家花園,這里有個小站,毛主席來滬時曾在這里下車。所謂小站,其實是棟小洋樓,還帶一個游泳池,是以前某個大戶人家的住宅,新中國成立后在這里設了一個首長休息室,即毛主席的休息室。據當年414招待所前去檢修服務的電工王逸金先生說,那個所謂的顧家花園小站其實連個站臺都沒有,周圍都是菜花地,火車就停在菜花地里,工作人員拿一個掛靠式的樓梯往火車車門上一靠,主席才能下車,然后乘坐市委警衛處的轎車離開,所有設備都簡單得很。現在那棟小樓和游泳池早就被拆掉了,成為古北新區的一部分,名瑪瑙園小區。從顧家花園小站再往西,靠近虹許路的地方還有個小站,就是“老外街”的說明牌上說的那個臨時停靠站,現在也已經拆掉,成為“老外街”的一部分。據原414招待所(現西郊賓館)的諸多老同志說,1971年9月10日晚上主席專列停靠的站頭,并不是位于虹許路附近的站頭,而是現在滬青平公路附近的一個站頭,已經離虹橋機場不遠了。那天晚上,414招待所的工作人員知道毛主席要來了,都做好了接待準備,但是等了一夜,主席沒有下火車,第二天中午火車就開走了。后來傳來了“九一三”林彪爆炸的消息,方才知道主席不下火車的原因。
這條鐵路長約5公里,沿線用地寬度10到20米不等,原屬上海縣,后上海縣撤銷,該地劃歸閔行、徐匯、長寧三區,并作為三區行政區劃線。鐵路以北是長寧區,以南是徐匯區,以西是閔行區,而且與城市道路有八處相交,早在1950年5月就開始建設此鐵路了。這些,都是時任上海市長陳毅和副市長潘漢年親自下了批文要修建的。
從那以后,主席再也沒來過上海。出于對鐵路和列車的保養,每天還會有一輛列車從顧家花園緩緩駛向虹橋機場,但是車中無人,沒有任務可執行了。聽老同志們說,原先顧家花園車站和虹許路車站里的沙發和桌椅用具,后來都由414招待所的人搬了過來。到1996年,這條鐵路完全停運了。

1971年毛澤東專列臨時停靠站基石
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外街”應運而生。但是最初還不叫“老外街”,叫“虹橋生活休閑街”。
原虹橋鎮的張亞江先生承租了虹許路到虹梅路一段,在此同時,民航局拆除了實際上已經報廢多年的617專線鐵路,使這一鐵路的路基及周邊地區,煥發了新時代的光彩。他從2000年籌建,2002年4月開始營業,建房出租,先后有39家單位、其中包括19個國家的境外人士入駐經營。至2008年,作為上海世博會的接待點,進行了環境改造,有了中英文的標志。在世博會領導周漢民先生的指導下,發展方向轉向主要吸引外國人來此休閑,小吃。按照上海市旅游局接待外賓的標準進行改造。因此從2010年4月開始,街名改為“老外街”。當時,張亞江還斥資100萬元,將當年毛澤東乘坐的火車頭整體買下來,放在“老外街”步行街的街口,增添了“老外街”的景觀,果然一炮打響,成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現在每到傍晚或周末,“老外街”上燈紅酒綠,人流攘攘,家家生意火旺,遙想當年的劍拔弩張,不禁令人頓生滄桑巨變之感。
摘編自7月10日《新民晚報》

如今“老外街”上的“101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