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俊 秦玉榮 顏新爽 宋瑰琦
壓瘡現患率調查在壓瘡管理中的作用
朱守俊 秦玉榮 顏新爽 宋瑰琦
目的:監測分析安徽省立醫院壓瘡現患率的基線情況,探討現患率在壓瘡管理中的應用。方法:由經過培訓的壓瘡管理小組成員及傷口造口專科護士,應用該院護理部制定的壓瘡現患率調查表,于2015年第三、四季度,2016年第一、二季度進行4次現患率調查,通過對該院在院患者進行橫斷面調研,統計獲得該院Ⅱ期及以上期別的壓瘡現患率。結果:調查獲得有效病例8360例,Ⅱ期及以上期別的壓瘡患者93例,壓瘡現患率波動在1.05%~1.25%,其四個季度發生率波動在0.10%~0.16%。結論:壓瘡現患率可以真實反映壓瘡患病率和壓瘡護理工作質量;壓瘡現患率可以為該院壓瘡患病率提供一個基線值,是壓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壓瘡 現患率 發生率
壓瘡一直是醫療及護理領域的難題,受到醫療機構的廣泛關注[1]。患者是否發生壓瘡已經成為護理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在醫院的壓瘡的管理中并不是所有的壓瘡都是院內發生的,有很大一部分壓瘡是由家庭、社區或者下級醫院帶入的,而三級醫院的壓瘡管理中對這部分數據報導甚少。壓瘡現患率更能真實反映壓瘡的患病率,也是壓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數據。壓瘡現患率反應了壓瘡發生的普遍程度,連續監測可反應壓瘡演變的趨勢[2],是評價壓瘡的護理質量和壓瘡預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指標,同時也被用來評估預防資源需求量,作為制定預防計劃和分配預防資源的依據[3]。關于壓瘡現患率國內外報導的波動范圍較大,且沒有一個基線水平。為了解我院的壓瘡現患率情況,于2015年第三、四季度,2016年第一、二季度進行4次壓瘡現患率專項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全部住院患者;對本次調查患者均知情同意,意識不清患者取得家屬同意后對其調查。
1.2 方法
1.2.1 調研人員選擇 由院壓瘡管理小組成員及傷口造口專科護士共計16人,在調查前一周由護理部組織對其進行最新壓瘡定義和分期的統一培訓,調研當天分為8個小組,應用護理部制訂的“醫院壓瘡現患率調查表”,分別在同一時段應用統一標準對各科室展開有皮膚問題患者逐一排查,排除非壓瘡的皮膚問題的患者及Ⅰ期壓瘡患者,只留取Ⅱ期及以上期別的壓瘡患者資料,統計我院的Ⅱ期及以上期別的壓瘡現患率。我院的壓瘡實行信息化管理,所有院內發生的壓瘡患者均要上報信息系統,發生率可以直接由電腦提取。
1.2.2 調研時間選擇 借鑒國內外壓瘡現患率調研的時間設定方法,本研究選定時間段8:00—16:00,于2015年8月25日及11月25日,2016年2月20日及5月20日進行4次壓瘡現患率專項調查。
1.2.3 研究工具 醫院壓瘡現患率調查表:醫院根據此次調查的需求結合美國傷口造口失禁護士協會設計的壓瘡患者資料收集工具[4]編制而成,主要包括患者的科室、床號、性別、年齡、診斷等,壓瘡的真實情況(記錄院內或院外發生、壓瘡發生的部位、分期),高危壓瘡患者預防措施實施情況(壓瘡敷料、減壓氣墊、翻身情況)4項內容。壓瘡診斷標準依據《壓瘡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確認壓瘡的分期。
1.2.4 計算公式 壓瘡現患率=某一特定時段壓瘡患者總數÷某一特定時段住院患者總數×100%;發生率=某一統計周期內壓瘡患者新發數÷某一統計周期內住院患者總數×100%[5]。同一患者發生多處壓瘡只算1例壓瘡,分期以高期別為準。
通過4次調查,共計壓瘡患者93例,壓瘡發生部位116處。由于普通病房的壓瘡患者較少,把全院的內科病房統稱為內科;全院的外科病房統稱為外科;五個干部病房統稱為老年醫學科。詳情見表1~3。
2.1 壓瘡現患率和發生率結果 見表1。

表1 壓瘡現患率與發生率
2.2 各科室壓瘡分布情況 見表2。

表2 各科室壓瘡分布情況
2.3 現患率調查中壓瘡的分期及部位情況 見表3。

表3 壓瘡的分期及部位
3.1 我院壓瘡現患率的現狀 由表1可以看出我院壓瘡現患率波動在1.05%~1.25%,而四個季度的發生率波動在0.10%~0.16%,我院的壓瘡現患率與發生率均低于Kottner J[6]、徐玲等人[3]報道的國內外的水平,這主要與我院完善的壓瘡管理制度有著密切關系,所有患者一入院,責任護士便使用Braden量表對其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對于評分低的高危壓瘡患者采取多種措施主動預防;每年修訂護理質量考核標準,查閱最新相關的壓瘡管理辦法,使壓瘡的質量管理更科學、更客觀;建立壓瘡高危患者報告及壓瘡護理會診制度,讓護理管理者知曉全院壓瘡高危患者及壓瘡患者的分布,便于壓瘡管理小組的同事及時臨床護士共同探討與協商壓瘡的預防措施、護理方法,讓所有壓瘡患者得到全院最新的技術及物資支持,共同來解決壓瘡相關的問題;此外,護理管理者對壓瘡防治建立了三級質控網絡,由護士長、科護士長和護理管理部門層層監控,成立傷口造口專科護理小組,針對壓瘡管理不斷培訓,增強臨床護士的責任意識,并建立壓瘡預警管理組織架構,采用案例討論會的形式進行壓瘡護理新知識的普及更新、正確使用Braden量表,從而有效預防了壓瘡的發生。
3.2 壓瘡現患率彌補了壓瘡發生率的不足,真實地反映壓瘡患病率和管理水平 壓瘡發生率反映了醫院院內壓瘡管理情況、發生趨勢及分布,但是不能真實反映醫院的壓瘡患病率和管理水平。實施壓瘡現患率的監測剛好可以彌補壓瘡發生率監測的不足。由表1、表3可以看出目前我院壓瘡現患率是壓瘡發生率的近10倍;說明大部分壓瘡患者由院外帶入,且期別較高,因此壓瘡現患率能較為全面反映當前壓瘡存在的整體情況,且壓瘡現患率樣本量較發生率大,在評價壓瘡管理效果中也具有臨床意義。國內多位學者也曾開展過壓瘡現患率的調查研究,卻未能定期實施,只能了解某個階段醫院的壓瘡護理質量,而無法得到壓瘡護理管理的基線數據,不能了解醫院壓瘡護理質量的變化趨勢[7]。因此壓瘡現患率反應了壓瘡真實患病率,彌補了壓瘡發生率不能監測的院外帶入的壓瘡患者的不足,定期實施現患率的監測可以了解壓瘡患病率的基線數據及壓瘡演變過程,為壓瘡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3.3 壓瘡現患率在壓瘡管理中的應用
3.3.1 壓瘡現患率在醫院壓瘡管理中的應用 調查結果表2顯示,重癥醫學科(均值10.76%)、老年醫學科科(2.09%)、內科(1.01%)的現患率明顯較高,且重癥醫學科位居醫院壓瘡現患率之首,這與國內外報道的結果不謀而合。重癥醫學科的患者病情危重,對其使用Breaden評估量表評估發生壓瘡的風險要高于普通臨床科室,有研究指出,通過壓瘡現患率調查,發現不同時間段壓瘡現患率有顯著差異[8],因此在護理部壓瘡監管過程中需要加強重點科室、重點時段的壓瘡預防措施。
3.3.2 壓瘡現患率在重點科室的壓瘡管理中的應用 調查結果表2、表3顯示現患率高的科室、發生部位(骶尾部62.93%)及期別高(Ⅱ~Ⅳ期77.59%)的壓瘡患者與國內外報道基本相同,因此在重點科室的管理者應作壓瘡現患率監測及研究。壓瘡現患率研究可以指導和推動臨床壓瘡護理及壓瘡管理,美國衛生保健質量研究署建議將壓瘡的發生率和現患率調研結果作為監測壓瘡預防和干預效果的標準[2]。另外,壓瘡現患率的調查研究可以了解住院患者壓瘡的發生趨勢和分布特征,便于制定整改措施,使壓瘡預防的針對性更強、有效性提高。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12:166~167.
[2] 趙光紅,劉義蘭,董英莉.實施壓瘡患病率調查持續改進壓瘡管理[J].護理學雜志,2009,24(13):59~62.
[3] 徐玲,蔣琪霞.我國12所醫院壓瘡現患率和醫院內獲得性壓瘡發生率調研[J].護理學報,2012, 19(5):9~13.
[4] Amlung SR,Miller WL,Bosley LM.The 1999 National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Survey:Abench marking approach[J].Adv Skin Wound Care,2001,14(6):297~301.
[5] 馮志仙,黃麗華,章梅云,等.護理質量敏感性指標的構建及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4,5(14):452~455.
[6] Kottner J,Dassen T,Lahmann N.Prevalence of deep tissue injuries in hospitals and nursing homes: two cross-sectional studies[J]. Int J Nurs Stud,2010, 47(6): 665~670.
[7] 趙光紅,劉義蘭,董英莉,等.實施壓瘡患病率調查持續改進壓瘡管理[J].護理學雜志,2009,24(13):59~62.
[8] 蔣琪霞.管曉萍.蘇純音.等.綜合性醫院壓瘡現患率多中心聯合調研[J].中國護理管理,2013(1).
The role of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survey in the management of pressure ulcer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ICU,Hefei 230001,Anhui
ZHU Shou-jun,QIN Yu-rong,YAN Xin-shuang,et al
Objectives:Monitoring and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prevalence survey of pressure ulcer in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and discussing the use of prevalence survey of pressure ulcer in pressure ulcer management. Methods: The faculty who received special training used the questionnaire of prevalence survey of pressure ulcer provided by nursing department to proce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our hospital then obtain th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Results:obtain efficacy data totally 8360 cases, among them 93 cases were stage II pressure ulcer. Th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ranges between 1.05%-1.25%, and prevalence of pressure ulcer for the whole 4 quarters was between 0.10%-0.16%.Conclusions:We can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ressure ulcer management conveniently by using th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and the work of the nurse that supervise the occurrence of pressure ulcer; Our data provide a baseline for the prevalence of pressure ulcers in our hospital, and is vital for our daily work for those with patients.
Pressure ulcer;Prevalence rate;Incidence rate
R473
A
1671-8054(2016)06-0019-03
/(編審:施仲賦)
安徽省立醫院重癥監護室 安徽合肥 230001
2016-09-25收稿,2016-11-12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