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

要想改變消費者境外購買感冒藥等現象,國內制藥企業負責人都應該感到恥辱才有希望,如此才能把消費者留在國內。
“到日本買感冒藥,是中國制藥企業的恥辱。”1月30日,在湖北省“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湖北省政協委員、人福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學海說,買個小小的感冒藥,寧愿用外國產品而不選擇中國制造,歸根結底是中國制藥企業普遍缺乏創新,藥品質量無法滿足老百姓日益提升的消費需求。
這幾年國人在境外“爆買”現象引起輿論關注,先是搶購奶粉,接著搶購智能馬桶蓋,后來又搶購感冒藥等。理性地看,這些搶購現象既有崇洋媚外的成分,也有人為炒作的成分,當然也確實有國貨不如“洋貨”的原因。盡管我國企業界也關注和反思這類現象,但卻沒有到“恥辱”的程度,而王學海似乎是公開表達“恥辱”的企業界第一人。
俗話說,知恥而后勇。對制造企業而言,先“知恥”才能“后勇”,只有意識到國人舍近求遠到境外搶購是一種恥辱才能覺醒,才有望提升產品質量。
讓人憂慮的是,國內某些制造企業對國人境外搶購現象麻木不仁,既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恥辱,也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隱藏著巨大商機。當然,已經意識到“到日本買感冒藥”是恥辱的王學海,究竟是嘴上說說而已,還是以恥辱為動力,以實際行動提升藥品質量把消費者留在國內,還有待觀察。很顯然,只有把這種恥辱化為實際行動才有意義。
從相關資料來看,“國藥”與“洋藥”的區別主要在質量和種類,這是國人到日本買感冒藥的重要原因。而質量主要是輔料有差異,有行業專家透露中日兩國感冒藥的有效成分不會有太大差別,影響感冒藥療效的主要是輔料的質量。而輔料質量不同,既是因為國內藥企對輔料重視不夠,也是因為國內輔料認證體系不完善,指標沒有國外嚴格。
作為一般消費者,未必很清楚兩國感冒藥的成分、輔料有何不同,但有三個因素在影響消費者選擇:一是對兩國感冒藥療效的自我感覺;二是受日本藥口碑的影響;三是受國內藥品事件的影響。比如說,部分感冒藥是膠囊,而國內多次曝出“毒膠囊”事件,就會影響消費者對“國藥”的印象。所以,反思“到日本買感冒藥”要找準真正原因。
在筆者看來,要想改變消費者境外購買感冒藥等現象,國內制藥企業負責人都應該感到恥辱才有希望,如此才能把消費者留在國內。如果仍有“毒膠囊”等事件發生,就會影響消費者選擇。同時,僅是藥企有恥辱感是不夠的,相關監管部門也要感到恥辱,才能在標準、監管等方面“升級”。
全球化時代,無論是中國人境外購買“洋貨”,還是外國人在我國購買“中國造”,都是一種正常現象。但不正常的是,因為產品質量不同,國人在境外搶購、在家里囤貨,這對部分行業企業來說的確是一種恥辱。當前,我國制造業不景氣,改變制造業現狀的辦法之一就是從“到日本買感冒藥”等境外搶購現象中找差距、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