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
【摘 要】農業涉及面廣、題材豐富。對于跑農業戰線的記者來說,選題是做好農業新聞的第一要務。農業新聞選題從哪里來?本文從涉農政策、科技、市場等新聞視角,篩選出農業新聞熱點,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農業新聞 選題來源
農業新聞題材雖多,但不能撿到框里都是菜,必須有所選擇。從哪兒選,選什么?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找尋。
一、緊跟涉農政策
2004年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問題。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稅取消、購機補貼、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密集推出。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每年都出臺配套政策,增加支農資金。解讀政策、跟蹤落實、反饋意見,都是農民關心關注的話題,也是農業報道的主要方向。記者在選題時必須緊跟政策,弄通弄懂其精神實質,然后找到與本地農業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以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家庭農場”概念為例,“家庭農場”啥樣,注冊條件是什么,好處有哪些?營口農民獲取的相關信息全都來自外省市,缺少營口 “地氣”。時隔不久,營口市首個家庭農場——“洪仁家庭農場”成立。筆者第一時間采訪報道了“家庭農場”成立的背景、現狀和方向,闡述了這一新生事物的重大意義,指明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出路,堅定了當地農民的發展信心。
二、聚焦農業科技
農業生產季節分明、相對固定,傳統的農業報道以唱“四季歌”為主,報道內容單一,新意不多。現在,借助現代科技,農業新技術、新器具不斷推陳出新,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蓬勃發展,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逐步淡化。推廣、普及“高大上”的農業科技,迎合農民需求,媒體記者責無旁貸。目前,我國農業的轉型升級也賦予了記者宣傳、推廣農業科技的時代使命。我們必須把著力點放在科技報道上,用前沿科技和先進理念引領農民改變種養方式,引導農民提升產業層次,發展新產業,開拓新市場。經驗豐富的跑線記者通常與科研院所、涉農單位等農技研發推廣機構保持密切聯系,以便及時抓取到農業科技亮點。此外,更多的報道線索是他們在采訪一線獲取的。記者只有沉下去,新聞才能浮上來,才能收獲更多。近年來,筆者采寫的《雙株玉米促增收,畝產突破2000斤》《給大棚櫻桃鋪地熱,真牛!》《溫室大棚用上自動氣象站》等報道均取材于農業科技,這正是農民想聽、愛聽的“致富經”。
三、突出農業特色
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分布的特點。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水分、熱量等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等各不相同,各有發展不同農業生物的優勢。就營口而言,依托地域性差異和優勢資源,現已形成東部山區畜牧、特產和生態農業區,中部水果、蔬菜精品農業和設施農業區,西部水稻和水產綜合農業區,以及沿海水產品養殖農業區四大優勢產品區域布局。長期以來,筆者一直以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為報道主線,關注傳統產業的發展,挖掘、報道新興產業的亮點。近兩年,營口人在宴請賓朋時,除了海鮮,還會點上一盤特色美食“轎頂”牌驢肉。“轎頂驢”肉質細膩,價格比普通驢肉貴一倍。實際上,它的產地大石橋市黃土嶺鎮打造這一品牌僅用了三年時間。2008年,黃土嶺鎮被確定為居民飲用水源地,農民賴以為生的礦產企業全部關停,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依托豐富的山地資源,鎮黨委政府引導農民發展養驢產業,重金聘請國內專家培育出身高體壯的“轎頂驢”。到2012年,黃土嶺鎮迅速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種驢繁育、育肥、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筆者以此為背景,采寫了專題報道《小品牌做出大文章》,從一個普通養驢農戶小角度切入,以點及面,反映了一個鄉鎮成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大主題。
四、盯緊農業市場
農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市場。除了種什么、怎么種、產多少,農民更關心市場行情和銷路。跑線記者要時刻關注農業市場動向,根據市場變化,找尋新聞線索,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輿論支持。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市場“蒜你狠”、“姜你軍”、“向前蔥”等價格上漲現象不斷出現,引發整個農產品行業“漲一年跌三年”,農民叫苦不迭。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的原因何在?如何能讓農民不賠錢,市民少花錢?記者有必要從田間地頭開始,跟蹤蔬菜進入市場的每個節點,展開系列調查報道,揭示農產品生產的深層次原因。同時,挖掘報道好經驗、好做法,供農民借鑒參考。2014年,大石橋市張官村南國梨嚴重滯銷,果農把300萬斤南國梨存入恒溫庫。入冬后,南國梨市場需求旺盛,當時三四毛錢一斤沒人買,此時三四塊錢一斤搶著買。筆者以《反季銷售南國梨滯銷變熱銷》為題,做了詳盡報道,并在文中指出建恒溫庫和果品加工廠存在的資金短缺難題。張官村的南國梨產業因此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重視和支持。
五、關注農業典型
抓農業報道,一定要關注農民這一主體。對于成熟的有推廣意義的致富典型,對于正在發展,尚不十分完善的改革、探索和試驗,我們要密切注視并跟蹤其發展的全過程,及早發現和培育新典型。2014年4月下旬,大石橋市文甜村大棚油桃剛上市,部分農戶家的棚桃就被客商高價包棚買下,與往年油桃賣不上價、少有人問津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變化主要緣于棚桃種植技術與果品質量的提升。2014年年初文甜村果品合作社聘請專家,給每戶果農建立了技術服務檔案,一對一、點對點地逐戶開展“精細化”管理,把技術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每棟大棚,切實解決了果農千差萬別的生產難題。近年來,營口市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快,已達上千家,但其技術、銷售等合作多停留在“面”上,沒有實現差別化、個性化服務,屬于“粗放”管理,急待進一步拓展思路、深化服務。此時推出文甜村果品合作社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示范引導作用不言而喻。為此,筆者從專家服務到果品上市全程關注,跟蹤報道。《技術服務“保單”給果農上了保險》一文被《全省新聞聯播》和網絡媒體采用、轉載。
除了上述新聞源,農業新聞選題藏身于涉農會議、調研、走訪等日常事務中,只要記者沉下身子,走進“三農”,以敏銳的新聞觀察力,發現、挖掘新聞熱點,繼而找好角度,就一定能把“三農”的故事講好,把農業現代化的前景描繪好,把億萬農民群眾的夢想詮釋好。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趙新宇 《做好農業報道的幾點思考》;《新農村》2012年第20期;[2]王寶聰 《農業科技報道追求新“三性”》;《新聞實踐》 201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