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參事調研組/文
特色小鎮潮涌之江
——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巡禮
■浙江省政府參事調研組/文

特色小鎮建設是浙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招,是浙江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一大決擇。最近,筆者通過對浙江部分特色小鎮的調研,耳聞目睹了近兩年來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國家、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建設特色小鎮,思路明確、目標高遠,舉措得當、推進穩健。
浙江將用3年時間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的省級特色小鎮,迄今已創建79個特色小鎮,累計固定資產投資1101多億,集聚各類企業3.7萬家,引進“雙創”人才1.6萬人。全省特色小鎮建設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逐浪弄潮、獨領風騷,方興未艾、風景獨好,成為展示浙江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一張金名片。
(一) 特色小鎮成為加快新興產業振興發展的新推手
產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浙江主要聚焦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支撐全省未來發展的七大新興產業,兼顧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產業。短短兩年實踐,證明對促進地方立足資源稟賦、區位環境發展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和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集聚高端要素,使之在構建小鎮大產業中提升核心競爭力大有作為。例如,坐落于杭州未來科技城的余杭“夢想小鎮”,鎖定以互聯網產業和現代科技服務業兩大產業,聚焦的信息經濟、健康醫療、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產業快速壯大,主要指標超常規超預期增長,2015年僅重點建設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539多億元,稅收104多億元,分別增長54.4%和58.9%;計劃通過三年培育,形成創業項目2000個和資產管理規模達1000億元的世界級互聯網高地。更有定位為長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不斷續寫財富的美麗傳奇,儼然躋身世界金融版圖,占地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已有1000多家金融投資機構,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800億元,稅收10.1億元,同比增長200%;剛剛過去的G20杭州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齊聚西湖,對基金小鎮評頭品足、刮目相看;2016年1 1月7日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會在杭揭開帷幕,成為世界矚目的金融創新焦點!
坐落于錢塘江畔的西湖“云棲小鎮”,是全省首批十個示范特色小鎮之一,它在原傳統工業園區基礎上騰籠換鳥建成,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等富有創新精神和情懷的創客運作下,致力于創建中國未來創新第一鎮,以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硬件為核心產業,形成了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高端新興產業及全新產業生態,如今在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集涉云企業332家,并集聚了一批國內云計算等領域頂尖人才為領軍的創新團隊,催生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云計算峰會,建成了國際一流的民辦型大學——西湖大學。又如,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富陽“硅谷小鎮”,以“有核無邊、輻射帶動”理念高標準、高質量、高起點籌建,引進入駐企業200多家,聚合了一批重量級新興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130億元,5年內預計產值200億元;已實現主營業收入23.3億元,同比增長666%。臺州路橋的“沃爾沃小鎮”作為浙江唯一一個汽車裝備制造小鎮,是年產達20萬輛整車的吉利沃爾沃生產基地,其工藝制造和產業優化配置代表了當今全球最先進水平,世界一流的乘用車和中高端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研發將在這里矗立新的標桿!
(二)特色小鎮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的新引擎
欲使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立鎮、強鎮、富鎮,須緊緊圍繞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興起,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善于有效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實現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有效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衢州是一個重化工業產業結構特別明顯的地區,利用現有產業基礎促進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是亟待破解之題,衢州“循環經濟小鎮”為其解了結、覓了徑。這一立足于建成中國首個具有自主循環型特色環保產業的特色小鎮,主攻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巨化集團引進國內外高新企業34家(包括23家外氟硅產業的優質企業),建成了國內產業鏈最長的鋰電池產業基地;還引進國外投資規模最大、歷史上最大外資項目,即總投資70億元的韓國曉星工業園項目。僅一年時間,籌建項目86個,總投資217億元,年營總收入將達300億元,利稅20億元,同時可接待游客55萬人次。
力爭打造全國乃至全球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創新綜合試驗區的杭州下城“跨貿小鎮”,18個月就完成固定投資近30億元;引進跨境電商相關企業160家,累計進出口包裹達9000萬個,價值36億元人民幣;力爭通過三至五年努力,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新型跨境電商企業1000家,實現進出口貿易200億元,年旅游人次30萬、旅游收入2億元,創造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3萬個。再如,正在緊鑼密鼓打造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秉承“做產業、做城市、做科技”的思路,初步建成基礎設施完善、商務配套一流、高端人才聚集、生態環境優越、綠色休閑宜居且有鮮明科技特色的小鎮;26幢產業大樓拔地而起,映入眼簾好似浦東、濱江;同時完成投資額40億元,累計產值45.1億元,稅收同比增長122%,地理信息小鎮助推了縣域經濟的跨躍式超前發展。
(三)特色小鎮成為集聚兩創人才的新高地
特色小鎮建設順應了國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為爭創小鎮人才最優生態,浙江各地紛紛建立暢通便捷的人才線上線下服務平臺,重點引進各類領軍人物和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建立完善人才激勵機制,以事業和平臺集聚人才,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如,被授予浙江省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基地的“云棲小鎮”,始終將引進和培育高端人才作為頭等要事,集聚起中國云計算領域領軍人物王堅、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國家千人計劃聯誼會副會長張輝、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等國內頂尖人才,一批相關領域高技能人才接踵而來。
建設目標為國際一流的物聯網產業和應用示范區的杭州濱江“物聯網小鎮”,圍繞打造國內物聯網產業高地,依托入駐投產的吉利集團、海康威視、正泰等優勢產業項目,兩年集聚高端技能人才2.5萬人,其中國家千人專家、海歸人才3900人。在浙江示范性較強的“夢想小鎮”之所以成為區域的重要增長極,關鍵是受益于“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策略,已累計引進人才1900人,其中“國千”93名,“省千”118名,成為全省高層次人才最密集、增長最快的人才特區。還有,安吉“兩山”創客小鎮、蕭山信息港小鎮、江干丁蘭智慧小鎮、富陽硅谷小鎮、建德航空小鎮、良渚夢棲小鎮、上虞E游小鎮、蒼南臺商小鎮等圍繞引才引智亦各有妙方絕招。
經濟轉型升級是現代化進程始終面臨的課題,也是當今中國面臨的最為緊迫的課題。隨著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經濟總量轉向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需要由速度轉向結構,亟待通過轉型升級來發掘新需求和引領新的發展方向,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實踐佐證是一條有效途徑。特色小鎮建設是前無古人的新生事物,必然有成長中的煩腦和困惑,從浙江等地情況來看,有以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是產業基礎還不夠扎實。一些小鎮入駐企業數量偏少,且規模不大又多為產業鏈的低端,既缺乏知名度高、帶動性好和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也缺乏科技研類高端型企業。有些小鎮工程項目未及到位,導致基礎保障薄弱、開發進程緩慢、創新發展乏力和吸引招商難等問題。受當前國內外經濟態勢影響,一些經濟實體、尤其是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不佳;有些初創型企業產業化程度低,在短時間難以形成一定經濟體量和規模,企業效益普遍低于預期,對投資創業意愿有不同程度的減弱和降溫。
二是同質化競爭壓力比較大。同一項目、同一產品、甚至同類同名小鎮,不僅省內同步上,省外也是競相上,存在多頭同做、重復籌建、無序競爭的情況,如金融小鎮、健康小鎮、航空小鎮、互聯網小鎮、信息經濟小鎮等,由此似有特色難成、效益難好、前景難測之憂。如近年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增長迅猛,北京、廣東等10多個城市紛紛興建地理信息產業基地,入駐德清縣的地理信息小鎮盡管采取“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錯位發展戰略,多項產品獨占鰲頭、搶占高點,但還是面臨競爭激烈和挑戰屢屢的巨大壓力。
三是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區功能等釋放不足。產業的做大、做強,產業功能的發揮、發展,須建立在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之上。多數特色小鎮,不出幾載就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和小鎮雛型,但因各地財力物力、交通基礎等硬件支撐上的不同不一,在籌建人才公寓、醫院學校、公園娛樂和體育休閑等創客生活所必需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上相對滯后,造成一定的創業易、生活難和生態誘人、環境不盡如人意的狀況。生活氣息的不夠濃厚、不太理想,產業功能需衍生的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區功能等諸功能的釋放受到一定影響,進而不利于主打產業的發展壯大、產業功能的充分發揮。
四是小鎮的規劃布局尚需科學規范。一些小鎮、尤其是特殊類小鎮建設在規劃設計上尚缺乏指導和借鑒,致使頂層設計欠科學、發展遠景久周全,導致在“產、城、人、文”的有機融合上顯得不足,在營造“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上有一定偏頗。個別地方對建設特色小鎮理念認識有片面,思想沖動、行動盲目,不從實際實情和資源稟賦出發,一味主張“有條件要上、無條件也要上”,需警戒一哄而上和千鎮一面之苗頭,避免出現勞命傷財的“空殼小鎮”“撒錢小鎮”“作秀小鎮”。
“好艄公善借八面風”。今年以來,中央層面相繼出臺推進特色小鎮發展的指導意見,并多次提到浙江的小鎮建設;國家住建部最近公布首批127個特色小鎮名單,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新形勢下,深入貫徹中央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的工作部署,高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兩富兩美”浙江建設,須“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要求,把加快建設特色小鎮作為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抓手,讓浙江的特色小鎮更上層樓并成為未來的創新中心,為全國美麗特色小鎮建設當好領頭雁、排頭兵。
特色小鎮建設須注重特色活力和人文涵養。特色小鎮要在“特”字上做足做好文章。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和“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青水秀”的“三生融合”的建設理念,須進一步做好整體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工作,指導和鼓勵各地小鎮發展建立在以產業為依托的基礎上,根據區域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做好本地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產業,做精做強主導特色產業,打造具有持續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獨特產業生態;努力體現區域差異性,積極提倡形態多樣性,不斷彰顯獨特魅力;堅持穩中求進、均衡推進,切實防止照搬照抄、“東施效顰”、千鎮一面。


確保形態上的特色小鎮成為產業上的大鎮、城建上的名鎮、聚才上的重鎮、文化上的強鎮,最終要靠人、靠文化。如,聞名全球的法國巴比松小鎮,自1850年來,盧梭、科洛、米勒等大批畫家先后入駐才逐漸形成以“巴比松七君子”為代表的藝術群體和巴比松畫派。時下我們的特色小鎮聲名還不甚響,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影響力的文化人和“最強的大腦”,可參照巴比松小鎮和中國古代村落的鄉紳文化,尋找和培育適宜于特色小鎮的新鄉紳,如吸引本地的知識文人和在外做事的成功文化人士,來充任小鎮建設的經濟顧問、文化參事等。
特色小鎮建設須強化要素支撐和政策扶持。破解發展難題,扶植特色優勢,確保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主要得靠小鎮自己創新打造,但也需有政策的強力支持。一要加強智力支撐。人才是第一資源。筑巢難引鳳是當前一些小鎮一大困惑,高端人才稀缺、專業人才不足導致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總量與小鎮發展要求還不相匹配,不利于自主創新能量的提升和新興產業核心技術的運用與孵化。盡管各地紛紛出臺人才政策,但往往是“撒胡椒面”式或是“普通糧票”法,這能吸引一般的年輕創客,可難以吸引大師型、特殊型、領袖型人才,難以形成多層次、復合式、高效能的人才“眾創空間”。需堅持以人為本、創新機制,以大手筆人才新政來招才引智,建立健全小鎮人才激勵機制,大膽讓一些離退休的高知和文化人士充任小鎮“諸葛亮”,似可視情設立特色小鎮人才協會和特色小鎮建設咨詢委或院士專家工作站。二要增強創新驅動。創新發展是第一動力。營造激發企業家活力的創新環境,大力孵育更多創新主體,吸引富有競爭力的高新技術龍頭企業或研發中心落戶小鎮;倡導支持與國內外一流的科研機構和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多為小鎮提供科研技藝和排憂解難服務;著眼厚植雙創沃土、助圓創業好夢,協調有關高校院所,增設培養特色小鎮急需人才的專門學課。三要強化要素保障。各地在推進小鎮建設上遇到諸如資金、技術、土地等保障問題,盡管已有相關政策,但一些特殊情況尚需特別政策,比如,為解決一些小鎮的特殊困難,要出臺特色小鎮專項資金補助辦法。小鎮建設要力爭節約集約用地,更多利用低丘緩坡山地、灘涂資源和存量建設用地;但對利用留用地發展新興產業的項目及其建設主體需有扶持政策,對老園區或老廠房轉型升級的改造要鼓勵支持,對小鎮個性化設計和改造最好列入新型城市化范疇。時下,各地特色小鎮的人才住房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亟需有關部門統籌協調解決。四要增添安全滿意度。浙江是全國最安全區域之一,鑒于特色小鎮大都處于城郊結合部或邊遠山野,須切實做好小鎮建設中的安全防范,特別要做好創業人員安保防護工作;同時,一些旅游功能強的小鎮,其安全生產、工藝保密及游客人身安全須加以重視;還有,小鎮實現智慧化、封閉化管理,需限制無關人員進出,如何更好釋放小鎮旅游功能也是需要研究破解的課題。
特色小鎮建設須完善考查機制和有效服務。“法無禁止即可為”。推進全新的特色小鎮建設,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勇于創新,努力打造體制機制靈活、新興產業集聚、傳統產業升級、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并可作全省乃至全國示范引領的美麗特色小鎮。一要建立健全特色小鎮考核辦法。各特色小鎮由于原有產業基礎不同、創建時間不同,其考核評價的基礎不一致,現行考核辦法及指標的科學性不夠強,似乎“一刀切”。因各小鎮產業定位不同,按照同一指標體系進行考核缺乏有效性和公平性,須綜合各方意見予以完善,如加大增量經濟指標考查的比重,增加當年新入駐企業數、新增融資企業數及融資規模、新增企業稅收及增長率等;視不同小鎮的所處階段、產業定位制定個性化的考核標準,對非傳統產業門類的小鎮增加適用于新興產業的考核指標;同時,可適當延長小鎮建設時間,防止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二要簡化重點項目建設審批流程。須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化審批環節,減少行政干預,特別是加大為初創期企業和創業者的服務力度。一些小鎮建設主體反映,一些需上級審批驗收項目耗時過長,特別是涉及指標調整(如留用地項目審批和驗收)更如此,應簡化相關手續,開辟綠色通道。三要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特色小鎮自身的發展能力應當很強,同時要在市場競爭中葆有優勢。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引領、創業者主體”的運作方式,須營造更加公平、開放和寬松的市場營商環境,以“店小二”精神和“菜單式”開展精準服務;為彌補政府監管和服務不足并增強其內生動力、激發潛力,需積極引入獨立的第三方,為入駐企業提供諸如要素保障、法律咨詢、市場推廣、技術孵化、供應鏈整合等專業性中介服務。四要用好互聯網強化市場對接。“互聯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圍繞“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如何乘勢并借力在烏鎮賡續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成果,讓互聯網科技使特色小鎮更智慧,成為小鎮創新發展的助推器,需要主管部門加強這方面的統籌和助力。乘國家政策利好和天時地理之機,各個特色小鎮正如虎添翼、揚帆起航,新興產業將生產大量新產品、好商品。但據小鎮一些企業反映,不少產品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本地銷售大不及域外,主管部門需加強指導和監管,打通市場渠道并開放購銷平臺,讓特色小鎮質好價優的產品大行其市、大獲其利、大振其名!
調研組成員:
桑士達(執筆)、徐金才、姚升厚、方泉堯、袁中偉、邢越生、朱新力、何一楓、盧亦愚、陳守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