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文
一代儒宗錢大昕的家風
■楊樹蔭/文
舉正行端的家風,澤被后世后人。
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在經學、史學、音韻學、訓詁學、金石學、詩文創作等方面,造詣精深,成就卓著,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被學界公認為“一代儒宗”。
曠世奇才的錢大昕,治學到了如此境界,追本溯源,離不開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家教家風。他的《記先大父逸事》一文,便濃濃地記載了他家族的家風淵源。
先大父是錢大昕對祖父錢王炯的尊稱。他在這篇文章中,深情地記述了祖父一生治學,剛正不阿,為家族子孫樹起了行為舉止的楷模,可謂德高望重。祖父的份量,便是家族的份量,家風的份量,成為后人追隨的精神動力。
祖父錢王炯用自己的思想和品行凝練的家風,讓錢大昕終生受益。這一為家人所遵循的家風便是:其一,處事不欺天罔上;其二,做人力戒自滿,不妄求利與福;其三,讀書須有創見;其四,老猶讀書不輟。這四點看似直白,其實精深,做人一生,就如行程萬里,步步走正,實非易事。
錢王炯的家教,之所以成為一族之家風,全在于其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讓錢大昕終生不忘的是,祖父69歲時正逢朝廷下詔,凡年滿70歲之老人,均可賜給糧食和布匹,在貧寒的農耕社會,這自然是天賜之福。人們爭先恐后,奔走相告,其中也不乏弄虛作假之人,“增年以邀上賜”,在人口原始記錄不全的當時,誰能查清?祖父時年已近七十,只要略微虛報,便可受賜。祖父不為所惑,“欺天而罔上,吾不為也”。錢王炯拒一時之利,立一生之清白,給后輩傳下了奉法守正的家規。
家風,是一家之內的規矩,貴在自警自勵而自覺。一家之長,是家風的領銜之人,倘若家長貪婪無度、驕奢淫逸、目無法紀,終將危及子女,“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即便是名門望族,也是必敗無疑,這天底下,如此的悲劇,實在太多。
家風貴在傳承。錢家之家風,代代相傳。錢大昕之父錢桂發亦“少承庭訓,以讀書立品為務”,錢大昕是一位“于儒者應有之藝,無弗學,無弗精”的學者,卻能“對同輩學者親切交往、坦誠相待,對前輩學者由衷尊崇又貢獻己見,對晚輩學者真誠誘導和熱情提攜”,不驕不吝,人格超群。錢家奉公守法,世代向儒,錢氏家族名家迭出,享有盛名,此中,自然有家風這不可替代之功。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齊家,家風正,便是風氣正,風氣正,便能天下正,這大概也是中國這個以家庭為基礎的傳統社會始終屹立的鐵律。
錢氏家風,與今來看,仍是喧囂塵世的一腔清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