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陶 麗
(西安市第四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4)
?
·論著·
綜合干預對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手術部位感染控制的效果
周靜,陶麗
(西安市第四醫院,陜西 西安710004)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干預措施預防與控制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顧性調查某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實施的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2011年患者為干預前組,2012年1月開始開展手術部位感染前瞻性監測,同時采取綜合干預措施,2012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為干預后組,比較干預前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情況。結果共調查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1 052 例,其中干預前監測患者267例,發生醫院感染25例,發病率9.36%,手術部位感染12例,發病率4.49%;干預后監測患者785例,手術部位感染13例,發病率1.66%,2012、2013、2014年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分別為2.31%、1.89%、0.77%,呈逐年下降的趨勢(χ2=7.30,P<0.01)。結論開展手術部位感染前瞻性監測,同時采取綜合干預措施,能降低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
[關鍵詞]綜合干預; 經腹全子宮切除; 手術部位感染; 干預控制
[Chin J Infect Control,2016,15(1):38-40]
經腹全子宮切除術是婦科常見手術之一,手術部位感染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和醫院感染。近年來,國內統計資料[1]顯示,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為13%~18%,通過開展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可使40%以上的術后患者受益[2]。筆者從2012年1月開始連續3年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同時開展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選擇2011年1月—2014年12月婦科全麻下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剔除有基礎疾病患者。
1.2調查方法回顧性調查2011年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手術部位感染情況(干預前),2012年1月開始采取綜合干預措施,同時連續3年開展手術部位感染前瞻性監測(干預后)。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根據《醫院感染監測規范》設計統一的監測表,查閱患者病歷,同時電話回訪追溯至術后30 d,并對收集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1.3診斷標準按照2011年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中手術部位感染診斷標準。
1.4綜合干預策略包括學習標準操作規程并考核,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科,聯合醫務科、質控科、護理部、藥劑科、檢驗科多部門協作,進行綜合干預。專職人員每日巡查,關注重點環節;運用PDCA管理方法,持續質量改進;開展醫院感染管理查房活動,以及預防手術部位感染宣傳月活動。
1.5統計分析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干預前后兩組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院感染發生情況共調查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1 052 例,其中干預前監測患者267例,發生醫院感染25例,發病率9.36%,手術部位感染12例,發病率4.49%;干預后監測患者785例,手術部位感染13例,發病率1.66%,2012、2013、2014年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分別為2.31%、1.89%、0.77%,呈逐年下降的趨勢(χ2=7.30P<0.01)。見表1。
2.2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送檢情況2011年婦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為87.16%,治療使用抗菌藥物病原微生物送檢率32.65%。通過多部門多學科綜合干預,抗菌藥物使用率逐年下降,治療使用抗菌藥物病原微生物送檢率逐年上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87.34、4.77,均P<0.05)。見表2。
2.3術中追加抗菌藥物情況2011年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手術時間>3 h,或失血量>1 500 mL術中追加抗菌藥物使用率為39.42%。干預后追加抗菌藥物使用率逐年上升,2014年上升至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12,P<0.01)。見表3。
表1干預前后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
Table 1Incidence of SS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total hysterectom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項目監測例數感染例數發病率(%)干預前267124.49干預后785131.66 2012年26062.31 2013年26551.89 2014年26020.77
表2干預前后抗菌藥物使用及病原微生物送檢情況
Table 2Antimicrobial use and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dete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項目監測例數抗菌藥物使用例數使用率(%)治療使用例數送檢例數送檢率(%)干預前99786987.16491632.65干預后5858316754.0625716263.04 2012年128595574.32502856.00 2013年134974555.23744966.22 2014年3224146745.501338563.91
表3干預前后術中追加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Table 3Intraoperative additional antimicrobial administra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項目應追加例數實際追加例數使用率(%)干預前1044139.42干預后21116477.73 2012年794050.63 2013年726488.89 2014年6060100.00
2.4病原菌檢出情況2011—2014年手術部位感染患者25例,送檢標本中10份標本檢出病原菌,其中糞腸球菌4株,大腸埃希菌3株,肺炎克雷伯菌、陰溝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各1株。
3討論
婦女陰道和宮頸內定植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腹部手術不僅可誘發上行性感染,而且手術過程中還可能會損傷胃腸道,導致腸道內細菌外溢,引起手術部位感染。因此,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易發生手術部位感染,是預防和控制婦科醫院感染的重點人群之一。本組監測結果顯示,干預前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醫院感染中手術部位感染居首位,占48.00%,與國內相關報道[3]符合,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4.49%,低于國內相關研究[4],可能與人群特點及樣本量大小有關。
手術部位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涉及多部門、多學科、多環節,因此應采取綜合干預措施,預防與控制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通過培訓標準操作規程,舉行醫院感染宣傳月活動,可以提高醫護人員預防與控制手術部位感染的意識,進一步規范診療行為;通過醫院感染查房活動,可將感染病例與主管醫生進行溝通,共同分析易感因素,促進防控措施的落實;同時多部門協作,加強對重點環節、高危因素的管理與干預,通過專職人員質量檢查,確保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此外,運用PDCA管理方法對質量檢查中發現的抗菌藥物使用率較高,治療用藥病原微生物送檢率較低、追加抗菌藥物不規范等問題不斷持續改進,從而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本組調查結果顯示,通過綜合干預措施,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逐年下降,從干預前2011年的4.49%,下降至干預后2014年的0.77%;抗菌藥物使用率逐年降低,從87.16%下降至45.50 %;治療用藥病原微生物送檢率逐年上升,從32.65%上升至63.91%。手術部位感染病原微生物檢出中,糞腸球菌占40.00%,大腸埃希菌占30.00%,結果與腹部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一致[5],可見婦女生殖道存在大量細菌,腹部手術作為侵襲性操作容易誘發內源性或外源性的手術部位感染,提示術后應提高患者免疫力,保持體內微生態平衡。
開展前瞻性手術部位感染監測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按照目標性監測的要求,及時、準確地了解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對監測對象采取針對性地干預措施,并通過專職人員每日巡查,確保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有利用于降低經腹全子宮切除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率[6]。同時,還可以及時發現切口異常,督促主管醫生進行細菌培養,有效預警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7]。此外,對于圍手術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8]。本組監測結果顯示,術中追加抗菌藥物使用率逐年上升,由干預前的39.42%,上升至干預后的100%。因引起手術部位感染的危險因素多且存在交互作用,本組研究初步探討了綜合措施的效果,具體預防措施的干預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 考 文 獻]
[1]李六億,劉玉村.醫院感染管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10-119.
[2]任南.實用醫院感染監測方法與技術[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11-129.
[3]黃沁松,李麗珍,符敏. 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7):4214-4215.
[4]楊蔚萍. 婦產科患者手術感染的原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 24(6):1509-1510.
[5]沈芳,陳國華,錢小毛,等.腹部手術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69-71.
[6]張亞軍,孫慶芬,顧彩霞,等.某院婦科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及干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3):205-207.
[7]陳建萍,魏敏,梁幫強,等.剖宮產手術部位感染綜合干預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3):199-201.
[8]覃金愛,張云,黃娟,等.監測干預婦科手術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0(6):442-444.
(本文編輯:文細毛)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controll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ZHOUJing,TAOLi(Xi’anNo.4Hospital,Xi’an710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o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Methods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in a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1 and December 2014 were investigated retrospectively, patients in 2011 were as control group, from January 2012, a prospective monitoring on SSI was initiate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taken, patients between January 2012 and December 2014 were as intervention group, SSI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ResultsA total of 1 052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were investigated, 267 cases were monitored before intervention, 25 patients (9.36%) developed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AI), 12(4.49%) of whom were with SSI; 785 cases were monitored after intervention, 13(1.66%) of whom were with SSI, incidence of SSI in 2012, 2013,and 2014 were 2.31%, 1.89%, and 0.77%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decreasing tendency(χ2=7.30,P<0.01).ConclusionProspective monitoring on SSI an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SI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Key words]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total abdominal hysterectomy;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tervention control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638(2016)01-0038-03
DOI:10.3969/j.issn.1671-9638.2016.01.009
[作者簡介]周靜(1980-),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醫院感染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周靜E-mail:375145512@qq.com
[收稿日期]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