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供給側改革的經濟效應
目前,供給側改革已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全面展開。供給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要素的最優配置,以能夠顯著提升經濟增長速度及質量。英美國家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均采取了“供給側改革”等重大措施,采用減稅以及國企改革等策略,顯著改善了經濟的滯漲情況。但是供給側改革在我國的實施,則注重實現經濟結果的優化,從而減少潛在增速出現下滑現象,帶來相應的經濟效應。
近年來,我國勞動人口逐漸低齡化,導致勞動成本逐漸提高,并且在土地供給剛性強化過程中,土地成本有顯著加大,企業發展中的融資成本及流通成本也逐漸提高。從產業角度分析,供給側改革將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例,在第二產業發展中逐漸降低傳統工業比例,提升新興產業比例。在此條件下,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作用機制,實現產能過剩、高能耗以及高污染等傳統行業的淘汰重組,促進新業態企業的持續發展,才能夠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
綜上所述,供給側改革將帶來經濟發展的一次較大變革。如何把握這一機會,則成為廣大經營者關注的熱點。一方面應注重實現自身融資優化發展;另一方面還需要實現企業的良好轉型升級,為企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牟曉清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