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敏
摘 要 所謂“三留守”問題,是指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匆匆步履,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走出了鄉村,就把兒童、婦女、老人留在了農村。這些人群在農村的生產、生活、上學、養老、情感、安全等問題便構成了“三留守”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是當前刻不容緩的問題。
關鍵詞 “三留守” 法律 扶貧
一、重視“三留守”法律問題的意義
(一)是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小康的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讓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判斷我國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需要法治做保障,要多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為百姓謀福利,讓他們看到并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帶動農村群眾積極投身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高潮。農村“三留守”既是當下農村的主體成員,更是全民的一部分,抓好農村“三留守”法治工作,無論于農民普法個體,還是全民普法整體,均有輻射帶動作用。
(二)是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
扶貧開發任務的重要性與長期性需要法制作為保障。《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扶貧開發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局。“扶貧開發是長期歷史任務”。扶貧開發的重要性和長期性,決定了這項工作要用法制來保障其順利推進,取得實效,實現目標。
(三)是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
當前農村雖然總體穩定,但是不穩定因素仍然大量存在。農村留守人群受侵害犯罪案件頻發的現狀,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的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教育以及人身安全問題不容忽視。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一些侵害留守婦女權益的刑事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婦女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四)是建設關愛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提供關愛服務”;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我們開展農村“三留守”法治工作就是為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二、“三留守”的法律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一)提升保護“三留守”的法治理念
提升保護“三留守”的法治理念,加大對這類群體的法律援助和宣傳力度,切實保障留守群體權利少受或不受侵害。建立“留守群體”信息檔案數據庫,并定期走訪更新,建立公檢法司共享的“留守群體”信息共享機制和平臺。要鼓勵他們在權益受侵害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幫助他們警惕和預防心理畸形導致的惡性犯罪。加強司法機關與學校、社區的聯系機制,建立起檢察干警定人、定點、定時進入學校、社區幫教制度,讓留守群體相信法律的公允,感受到城市的溫暖,消除違法犯罪的思緒。
(二)出臺保護“三留守”專項法律
我國現有法律對留守兒童、婦女、老人的保護缺乏可行性操作步驟和具體保護細則。因此,創新我國立法建設,對三留守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三)健全“三留守”法律執法體制機制
一是要堅持能動執法,把保護“三留守”人員合法權益的工作向前、向后延伸。主動深入農村開展普法宣傳,提高農村“三留守”人員的法律意識,認真聽取意見,了解其實際困難,積極幫助、協調解決;積極建立長效良性互動工作機制,通過送法進校園等模式,關注校園中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二是堅持將緩解、化解矛盾貫穿于執法辦案的全過程,深入化解矛盾;落實檢調對接、刑事和解等,推行專人辦理、涉案未成年人訴前調查等,為留守未成年、老人等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三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示范效應。對適合公開審理的案件,要采取庭審網絡直播或微博直播的方式,公開庭審過程,特別是對涉及家暴、贍養、撫養、監護、教育等類型的案件,有條件的一律到糾紛發生地或當事人所在地巡回開庭,以案釋法教育群眾。對具有典型性、有社會教育意義的案件,主動邀請婦聯、學校、社區、村委會等人員以及新聞媒體進行旁聽;注重發揮人民陪審員和人民觀審團的作用;引導社會公眾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合法權益,并自覺參與到該項工作。
(四)增強“三留守”法律問題的司法水平
第一,在司法實踐中,多部門合作加強司法實踐,形成合力加強協作,對惡勢力和罪犯形成強大的威脅,其中“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要遵循法律,依法保護農村地區留守弱勢群體,加強案件偵破能力,實現快速結案。第二,加強司法宣傳,讓留守人群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司法部門通過嚴厲打擊農村地區留守弱勢群體的侵害行為,給留守人群一層無形的保護罩,在震懾犯罪分子的同時給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以教育,多種途徑的保護策略能夠在留守特殊人群被侵犯后有效尋求法律保護。推廣特殊人群法律援助是推行法治觀念的重要舉措。第三,充分拓寬司法救濟途徑,在控申信訪窗口專門設立為留守群體提供咨詢服務的咨詢臺,積極引導訴訟,指導其利用法律手段維權。建立留守群體權益保護“綠色通道”。妥善處理好弱勢群體的利益問題,避免矛盾的激化,從根本上鏟除因心理疾患引發犯罪滋生的社會土壤,搞好綜合治理,努力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
(五)優化“三留守”法律保障社會環境
推進社會保護聯動,全方位關愛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通過立法促進社會力量整合,有效發動社會參與,嘗試探索不同渠道募集社會資金,多管齊下開展公益項目。同時,積極鼓勵、引導各種投資項目和創業實踐,繁榮當地經濟,從而為農民工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吸引其返鄉就業、創業。形成婦聯、共青團等社會團體、各類企事業單位、公益組織和熱心人士多方聯動的格局,全方位致力于留守兒童的保護和救助工作。建立“反家暴報警點”和“婦女維權站”,形成覆蓋農村基層的婦女維權網絡,為婦女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和政策信息服務,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加大對農村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鼓勵村民積極群防群治,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推動平安家庭建設,創造平安、和諧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作者單位為中共忻州市委黨校基礎理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