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俞文科
(杭州富陽區大源鎮中心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1400)
引生活之水 借游戲之光 活故事課堂
——小班《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一課三研實踐與反思
張丹丹 俞文科
(杭州富陽區大源鎮中心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1400)
故事對小班幼兒有著巨大吸引力,但傳統故事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枯燥,不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隨著幼兒園課改,提出幼兒園教學活動,應與孩子一日生活、游戲活動相聯系。本文以小班教研組開展《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教學為例,以“一課三研”形式,通過引生活之水,借游戲之光,使小班故事課堂延伸到孩子生活中。真正為幼兒所喜歡,讓故事課堂煥發光彩,從而更進一步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故事 生活 游戲 一課三研
1.現狀分析
在小班故事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課堂氣氛都是較為“安靜”,幼兒參與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1]
產生問題一:脫離生活經驗,幼兒較難理解
小班幼兒的思維大都是“行動”引起的,很多知識經驗建構,和孩子們已有生活經驗有較大聯系。脫離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會使得幼兒缺乏對故事的理解。[2]
現狀問題二:教學模式單一,幼兒興趣不大
傳統的故事教學模式“講故事→提問題→小結”,單一的教學模式,較為枯燥
不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理論指引
《指南》講到:“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只有讓孩子親身體驗,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之上的課堂教學,幼兒才更有興趣。因此,是否可以嘗試把小班故事課堂延伸到孩子們的一日生活、游戲中?;诖?,我們教研組結合《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這個故事,進行了一課三研的實踐研討與反思。
一研:課堂較為“安靜”原因
1.研讀教材
《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是在《甜甜蜜蜜》主題下一個語言活動,重點引導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基礎上,感受故事中媽媽、外婆收到禮物的甜蜜心情。本次活動的難點,情感延伸,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主動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
2.第一次執教
(1)活動目標
A.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擁抱、吻、關懷是甜蜜的。
B.學習用多種方式表達對成人的愛。
(2)活動準備
PPT、圍巾、籃子一只
(3)活動過程
A.圖片導入
小松鼠要給媽媽送禮物,你們猜猜它會送什么樣的禮物呢?
B.傾聽故事(第一段)
①小松鼠送了媽媽什么甜蜜禮物?
②媽媽感覺怎么樣?她是怎么說的?
C.傾聽故事(第二段)
①媽媽給外婆送了什么甜蜜的禮物啊?
②外婆心里覺得怎么樣?小松鼠給外婆送了什么禮物?外婆喜歡嗎?
D.結合PPT完整講述故事
E.送甜蜜
你會送給媽媽什么樣的禮物,媽媽收到禮物會怎么樣?
3.反思研討
(1)執教者反思
A.對教師提問無回應。
B.故事理解欠缺,無情緒共鳴。
C.情感遷移,出現冷場。
(2)我們的思考
重點圍繞“課堂為什么如此‘安靜’”進行研磨,并記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A. 故事理解欠缺→缺乏生活經驗的鋪墊
B. 情感遷移環節“冷場”→ 活動沒有走近幼兒
C.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模式、方法單一
4.策略跟進
實踐思路:感受甜蜜環境、體驗甜蜜游戲、內化甜蜜的愛
二研:策略實施——如何使小班故事課堂活起來?
1.策略實施
(1)引生活之水—鋪墊孩子生活經驗
感受甜蜜環境 活動之前,師幼一起收集不同種類、味道的糖果、盒子布置在活動室,開展一些有意義、互動的對話活動。
再現生活情景 播放班里孩子和媽媽擁抱、親吻照片,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吻”以及感受媽媽當時甜蜜心情。
(2)借游戲之光→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通過以“甜蜜”為主題的各領域游戲,使幼兒在輕松、愉悅氛圍中,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體驗甜蜜游戲
A.手工游戲:《制作糖果》、《包糖果》
B.益智游戲:《甜蜜糖果棋》
C.角色游戲:《甜蜜糖果屋》
D.體驗游戲:《糖果甜蜜抱》
2.第二次執教:內化甜蜜的愛
通過味覺、視覺、觸覺的沖擊,孩子們對“甜蜜”一詞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感
受。借助于故事教學,來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和感受,從而建構起新的知識經驗。
增加環節:
(1)分角色表演
A.師幼表演。
B.幼兒自由分角色表演。
(2)情感延伸
A.PPT播放幼兒和媽媽擁抱、親吻的照片
B.你還想送給媽媽什么甜甜的禮物?
C.遷移經驗,鼓勵幼兒把甜甜的愛送給更多的人
3.反思研討
(1)執教者反思
A.角色表演游戲加入,幼兒興趣較大。
B.前期生活經驗鋪墊,更好理解故事。
C.再現生活情景,調動幼兒積極性。
(2)我們的思考
能不能把本次課堂延伸到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戲活動中,讓故事課堂繼續煥發光彩?
三研:活動生成——如何把握幼兒興趣點,生成各種活動?
基于各班孩子興趣點,生成主題“送甜蜜”:
語言:我想對您說 故事表演 我送了什么甜蜜?
社會:我為媽媽做件事 送項鏈 擁抱節 幫爸媽捶捶背
藝術:串項鏈 我來唱歌給您聽 送您一幅畫
1.再認識:生活、游戲、課堂的關系
一課三研的實踐活動,使老師們對幼兒園課堂教學、生活和游戲活動的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在研討—展示—討論—反思—實踐的循環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去發現、選擇和利用幼兒生活中的有價值內容,為活動開展作準備。借助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發形成的有關知識,通過游戲、組織教學活動的手段,幫助幼兒建構新的經驗。
2.再領悟: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
以《給媽媽的媽媽送甜蜜》這個活動開展為例,通過活動前的準備—活動中的碰撞—活動后的生成,使老師們更新了理念,再領悟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真正使孩子們成為了活動中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學習者。
如何將幼兒園課堂教學置于幼兒園一日生活、游戲等共同組成的經驗體系中,既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需要我們老師在以后工作中不斷去摸索、實踐和反思。相信帶著這樣的理念,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夠發揮它真正的價值,真正為幼兒所喜歡,使我們的課堂真正煥發光彩。
[1]李季湄,馮曉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試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張丹丹,女,1986年4月,富陽,幼教二級,本科,杭州富陽區大源鎮中心幼兒園
俞文科,女,1988年9月,富陽,二級,本科,杭州市富陽區大源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