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妍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淺析高職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及應對之策
劉 妍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顯現出一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對現如今高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加以探討,提出相應的應對之策,從而對高職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以期對未來的高職發展之路有所幫助。
高職教育 發展 人才培養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在短短十數年間,高職教育已經占據整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高職教育仍存在些許問題,制約甚至阻礙著高職教育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首先,辦學經費嚴重不足。高職院校其實質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對實驗室和校內外實習實訓條件要求較高,因此要求投入的教學經費相對較多,辦學成本甚至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目前,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學生學費等,而其中國家財政撥款是主要的經費來源,無法從根本上彌補辦學經費的不足。軟硬件的建設均跟不上新形勢要求,難以真正地達到高職教育的標準和要求。[1]
其次,整個社會對于高職院校的認可度不夠。長久以來,由于高職院校招生批次放在最后,高職院校便成為無法考入本科和其他專科院校的考生的無奈之舉,而且由于觀念原因,一些成績較好的本科“落榜生”也不愿報考,寧愿去復讀,這樣就導致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不高,高職教育的效果一定會受到影響。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源質量的部分原因,企業也在一定程度上認為高職畢業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均不如更高學歷層次的畢業生,在企業招聘時不能給予高職畢業生以平等甚至是優先的考慮。[2]
第三,即便以資源浪費為代價,人才培養也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市場需求相吻合。我國高職教育現在實行的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但市場具有信息的不對稱性,人才培養又需要一定的周期,這就造成人才的培養相對于市場需求具有滯后性。所以,近年來,我們會時有發現:當市場上需求的人才大量培養出來之后,卻已經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新的市場需求,造成人才與資源的浪費。
第四,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目前各高職院校的師資問題不僅是教師人數方面的不足,還有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與高職教育要求的差距也非常明顯,大部分的教師很少有在企業的相關工作經歷,缺乏實踐經驗,多半是高理論水平而低實踐水平。從客觀角度來看,主要是教師人數少造成教師教學工作負擔沉重,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企業一線中去。另外,現有的高職教師的職稱評聘仍然是沿用本科院校的職稱評聘標準,高職教師面對這樣的激勵機制,又不得不重理論重論文,同樣也不利于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
上述是高職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國家欲實現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宏圖,必須就現有的問題給予考慮與解決。可從以下幾點切入:
高職教育的發展必須要依靠行業和企事業單位的支持,這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學校根據企業的需要培養人才,提供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場地和設備,并派人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還能給高職院校的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到企業參與一線實踐。這樣,既解決了高職院校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興建相關的實習實訓基地的問題,還能幫助高職院校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現在很多企業也意識到未來企業的一線需要依靠和倚重具備職業技能的人才,但是在建立真正意義的校企合作方面,企業并沒能夠投入足夠多的熱情。現在很多所謂的校企合作,只是在學生的實習期提供少量的崗位讓學生熟悉相關專業的業務,達不到企業的預期效果,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高職畢業生實際上并不具有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能這一現狀。從根源上說,企業還是把培養成熟的職業人才的希望更多地寄于高職院校本身,因為企業是要從自身利益出發的,不會把過多的精力和財力耗費在看不到明顯收益的人才培養方面。這就需要政府這樣一個市場經濟中有力的調和者,起到關鍵的作用。一方面,在現有的國家出臺的政策基礎上,各級政府要規劃細則,對確實建立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的企業有政策上的傾斜,并做到實處,使得企業樂于去做利民利己的事。另一方面,在國家全局性的考量之上,適當地引入企業作為高職院校的辦學方之一,使得企業更有動力去推進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也不能一味的做市場需求的后知者。要引入教育營銷的觀念,設置專門機構,經常性地對人才市場和企業進行深入調研和科學預測,貼近社會生產、生活實際,不但使人才在規格和數量上實現“以銷定產”,也更要預測來實現“產必熱銷”。預測未來的技術發展,有超前意識,超前建立新的專業,組織超前的專業培訓,主動引導產業結構的提升。
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領導者對國民經濟以及技術的發展趨勢有足夠的洞察力。除此之外,結合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設置急需的專業,也是職業教育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今年,天津職業大學依托“全國職業院校增材制造技術應用中心”,新增增材制造技術(俗稱3D打印)專業,計劃面向全國招生85人。這是高職院校貼近時下高新技術進行專業設置的范例。
在教師職稱評聘上,應根據高職教育對教師要求的特點,慢慢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教師職稱評聘體系,使得高職院校的教師從主客觀上都愿意向“實踐、實戰”貼近,做的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也能與企業生產聯系起來。這樣,高職院校更能夠針對企業技術改選、科技開發的實際需要將院校資源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校企合作融合得更緊密。
高職教育的發展只有通過改善現狀,使得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具有市場上真正需求的技能,有過硬的職業素養,才能從根源上解決觀念上的問題,才能逐漸使生源質量逐步提升,從而實現職業人才的良性循環,讓我國的高職教育平穩快速發展。
[1]黃智萍 借鑒國外高職教育經驗,發展我國高職教育 恒大教育培訓部
[2]劉想元. 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6):47-49
劉妍(1980-),女,沈陽,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