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沈陽市新興初級中學 遼寧沈陽 110121)
初中生物課如何吸引學生
宋 燕
(沈陽市新興初級中學 遼寧沈陽 110121)
生物已經成為了中考的考試科目,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應采取辦法,在生物課上吸引學生,培養學習興趣。
導入 吸引 興趣 加強
生物已經成為了中考的考試科目,如何提高生物課的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每一個生物教師應思考的問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強大內驅力。對學習產生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鑰匙。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而興趣的培養是完成這一活動的基礎,只有在各個環節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其學習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欲。我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激發其求知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方法是: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的好,就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世界。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的漣漪,所以課堂的開始很重要,適當的導入,以此來吸引學生。
1.利用小故事導入
應用學生熟知的一些簡短小故事導入,例如,我在講《探索生命的方法》這節課時,我就給同學們講了個小故事,“有一天晴晴看見家里窗臺有一碗肉,碗里的肉已經腐爛,上面爬滿了白色的蛆,碗的周圍還不時有幾只蒼蠅飛來飛去,晴晴覺得很奇怪,盡管晴晴看到蛆很不舒服,但平時總愛問為什么的晴晴不禁犯起了迷糊,為什么腐肉會有蛆,蛆從哪來的,難道腐爛的肉會有蛆嗎?再看看碗周圍的蒼蠅,晴晴又想難道蛆與蒼蠅有關,如果腐肉生蛆與其他事無關,即使把肉與外界隔離,也會產生蛆來,于是晴晴自己設計了實驗,相同的兩碗肉,一碗還罩上紗布,每天觀察,記錄,過了幾天兩碗肉都腐爛了,蓋紗布的卻沒有產生蛆,晴晴斷定腐肉不會生蛆,蛆的產生與蒼蠅有關。”從晴晴解決問題的幾步正好引出科學探究的步驟。如講霉菌那一課我引用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軍隊打仗必須要有充足的食品供應。但是過去沒有科學的保藏方法,軍隊攜帶的肉類、蔬菜和水果常常大批發臭、腐爛,造成短缺。1795拿破侖懸賞一萬二千法朗征求軍用食品的新鮮保存法。直到九年后,亞培爾才找出了食品的密封貯藏法。亞培爾把已加熱的食物放在壇子里封緊,再放到沸水中加熱,從而達到了殺菌久貯的目的。后來,英國的朱蘭將壇子換成了白鐵盒,使這種保存食品的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推廣。亞培爾不僅得到了獎金,為拿破侖解決了大難題,還使世人都能嘗到新鮮、美味的各種罐頭食品。通過這個小故事引出了“食品保存”。類似還有很多,例如用“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故事引出生物的變異現象,弗萊明發明了青霉素的故事來了解人類是怎樣利用微生物為人類服務的。用故事導入不僅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了解更多的知識,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以成語、諺語導入新課
如講《開花和結果》:教師說“麻屋子,紅帳子,里面躺著一個白胖子”要學生猜后,又問麻屋子是由什么發育而來,指果實中的什么結構,“紅帳子”是由什么發育而來的,在果實中是什么結構。“白胖子”是什么發育而來的,在果實中是什么結構?,如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導出生物的遺傳;以“鶩蚌相爭,漁翁得利”導出軟體動物或鳥類;以“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導出森林的生態作用;以“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滓泥”導出食物鏈;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出生物界的種間競爭;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導出生物的變異;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以很好的體現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強;“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體現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用“一山不容二虎”來講解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用“二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來說明生物多樣性的美學價值,相信定會給學生留下形象的感受和美的欣賞。
3.復習導入
在導入新課時,以復習、提問等教學活動開始,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如在講“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第二節“血液循環”時,先提問心臟的有關知識和心臟各腔相連的血管分別是哪幾種?學生回答后,教師可設疑:“那么血液如何在心臟和血管里循環呢?血液流動時,它的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接著進入新課內容的學習。這樣的過度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生物有些知識很難理解,我就想方設法把它變得簡單易懂,以此來吸引學生。例如,在講“植物種子萌發”這節課,我將提前泡好的學生熟知的大豆和玉米發給每位同學讓他們跟著老師一起觀察種子的結構,了解種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大豆和玉米種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教“鳥的生殖和發育”這節課時,觀察雞卵的結構,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好所有用到的材料,包括一生和一熟的雞蛋。課上請一位同學打開熟雞蛋講解各部分的結構名稱,讓另一名同學打開生雞蛋,認識胚盤、卵帶等結構,最后讓學生共同討論并總結各部分的功能。再講遺傳物質這節課時,利用DNA是遺傳物質的特性,可進行親子鑒定,還可利用DNA的檢測結果給罪犯定罪,以及我國生物學家曾對東南亞海嘯遇難者DNA進行鑒定,從而幫助當地政府來確定遇難者身份,這些事例,使同學了解什么是DNA將大大吸引學生的興趣。再如,在講扁形動物的豬肉絳蟲時,先敘述一個囊蟲病人的真實遭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豬肉絳蟲嚴重危害著人的健康,出于對健康的擔憂,學生急于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學習興趣盎然,學習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又如:講授“認識生物多樣性”這個章節時,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學校天然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指導學生觀察、分析,認識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還讓學生感到有興趣,使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的風光的同時達到求知的目的。
教師有意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動手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驗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發現做演示實驗要加強,凡是應該讓學生看到的。要盡量讓他們觀察到,如在講骨的成分,就分別給學生做了骨的煅燒實驗和脫鈣實驗,使學生更加明確骨的成分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構成。如講植物的蒸騰作用時,學生比較難理解,我就事先準備一顆小樹,用白色塑料袋只包住樹,下面的瓶子灌滿水,把它移到陽光下照耀,一會兒讓學生觀察塑料袋,發現有水珠在塑料袋上。在講鳥的結構時,我讓學生思考如何讓紙從前面飛到后面,學生就會想辦法把紙折成紙飛機,解決紙飛行的問題。從而了解到鳥要飛行也要有利于飛行的結構。這樣學生興趣很高,而且思維也活躍了,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興趣是成功的催化劑,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巨大動力。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興趣的培養和激發,調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實際靈活應用,盡可能的開動腦筋把現實條件轉化為教育教學的契機,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學生最大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來,這就是教育教學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